从日立电梯看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从一开始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到引进技术提升城市工业技术水平,再到大工业在中国的逐步建立,在此进程中,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某个地区因为缺少来自其他地区的竞争而一度勉强维持的传统生产技术,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淘汰压力。当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后,下一步向哪个方向发展?跨国企业的做法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不少借鉴。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时(2023年7月5日-8日),笔者去展馆参观各家企业的展台。这次展会吸引了国内外超1000家企业参展,展馆内观众人头攒动。这一展会的背景是,到2023年4月止,中国正在运行的电梯有989.25万台,是世界最大的电梯市场。电梯在城市化的最初阶段就进入到了居民生活中,其生产技术早已经非常成熟。整个世界向数字化转型中,电梯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管窥一豹,能相当程度地看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特点和趋势。

 

500

日立电梯的数字化转型

在第十五届电梯展上,日立电梯的展台和其他厂商比,一个是在展台负责解说的人员特别忙,来观看、询问的观众络绎不绝,再一个是其他厂商的展台大多以展板为主,日立则划出了智慧电梯体验区及家用电梯体验区。

笔者看到,日立电梯的智慧电梯体验区通过TOF传感技术以及AI分析技术,首次在业界实现了诸多创新功能,能切实解决客户使用电梯中的痛点。听讲解员说,日立电梯的医疗级轿厢空间,是日立电梯与德国高端空气净化品牌纳诺德朗(NANODRON)合作推出的行业内首个具有医疗等级全程消杀净化解决方案,并已经成功应用在北京冬奥会核心赛区的定点医院——北医三院崇礼院区的项目上。

在家用电梯体验区,笔者看到这里实现了手机和轿厢内的智慧屏进行可视对讲、实时沟通。日立的家用电梯已经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根据喜好或需求来调整轿厢的照明效果,创造出不同的氛围,也能根据季节、温度和乘客的需求,实时控制风扇的工作模式,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甚至可以根据乘客偏好显示乘客喜欢的图片。

在展会上,笔者采访了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总部总经理黄东文。在黄东文看来,电梯产业发展到今天,产品的同质化越趋显著,所以一家企业若只单纯专注于产品本身,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窄。尤其是现在整个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面临调整,这进一步要求电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重新进行定位。

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当下,黄东文认为,电梯业的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新梯事业板块,就是传统的电梯销售;第二是服务事业板块,也就是售后服务,保养、维修、改造;第三位数字化事业板块,是和客户一起,基于客户的需求与状况提供能够产生价值的解决方案。

黄东文说,“日立正在全方位开展创新,以绿色转型(GX)和数字化转型(DX)推进可持续发展。”日立的IT平台叫Lumada,在这个平台上通过与客户协创,使客户的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并将其转换为价值。

 

500

将诸多产品及服务纳入到数字化转型中

跨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致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产品本身的数字化,第二步是产品群、综合服务的数字化。

笔者去位于广州的日立电梯工厂参观时,见这里有个云服务中心,听工作人员介绍,“有超过35万台的电梯数据在这里,这是中国电梯行业能够实时监测电梯运行数据量最大的一个中心。”日立电梯从2013年开始为每一台出厂的电梯标配了遥监终端,通过日立电梯云服务中心,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电梯运行状况,对超过300个电梯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现超过600项的电梯预诊断服务,电梯维修保养服务的响应效率可以提升50%以上。

有了这样的数字能力后,日立电梯能够为智慧楼宇、智慧车站等提供融合AI技术与大数据平台相结合的产品、数字化系统以解决方案。例如,广州地铁18号线配备符合轨道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严格要求的设备的基础上,通过集合多年积累的IT、OT(操作技术)及相关产品上的技术和经验,导入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系统和解决方案。这包括日立电梯的智能自诊断系统,在扶梯设备的重要部件配置传感器监测其振动数据,可实现对潜在故障的预测诊断,未雨绸缪安排保养维护,有效保障扶梯的稳定运行。另外,导入日立AI视频分析系统,通过摄像设备实时监测乘客的异常行为,基于AI算法分析乘客行为是否存在安全风险,降低因乘客拥堵、滞留、头手伸出扶手带、攀爬或跌倒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几率。

再下一步便是将产品群、综合服务纳入到数字化转型中。黄东文说,“日立集团中除了日立电梯外还有日立空调。电梯与空调在合作从事系统性的综合解决方案。”笔者的理解是,日立电梯将空调、照明、监控、安保等和楼宇相关的产品、服务综合到了一起,通过数字化转型,扩大了业务,提升了企业效益。

电梯是传统制造业中的一员,日立电梯的数字化转型为传统企业焕发青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