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过时了么?谈点看法

    剩余价值在没实现全人类大同世界前必然长期存在,科技先进的剥削科技落后的,人均资源丰富的剥削人均资源匮乏的...剩余价值是客观存在,如何分配剩余价值才是核心矛盾——按资本分配还是按劳动分配?

    资本的原始积累必然要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中国前三十年人民为什么那么穷?就是几乎把全部剩余价值都投入到再生产以实现工业化上去了——这些剩余价值是由政府掌控的。改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除了政府外又多了外来资本和私人资本——而私人资本的原始积累又往往带有原罪(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损公肥私)——即使那些宣称靠劳动致富的也是或多或少的占有了他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个人是无法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至于,互联网科技企业,他们的原始资本积累主要是靠外部资本的注入才得以实现的,这些可以考察他们的股份构成就清晰明了了!私人资本在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又形成了特定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是排他的,这种排他性在纵向上必然限制阶层的流动,造成阶层固化;在横向上又排斥其他利益集团的进入,从而进一步强化利益集团内部的向心力,外部造成社会的撕裂!

    资本要追求增值和安全。国家资本是由国家的暴力机构作为安全性的背书,而私人资本的安全性,就表现出私人资本的向外部转移以分散风险的情况——这里仅讨论了资本的对内情况,而对外不论是国家资本还是私人资本其安全性主要靠武力和武力投射能力与意愿来保障。

    资本本身不能实现其自我增值,只有参与到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中才能实现。产业资本直接面对劳动者,在剩余价值分配的博弈过程中,产业资本为了占有更大份额的剩余价值就更倾向于那些工资更低,工资议价能力更低的地区,而全球化也为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分配的最大化提供了契机。金融资本通过向产业资本提供金融工具融资也间接参与到剩余价值的分配中来,而产业资本将金融资本的使用成本转嫁给劳动者,从而加速了产业转移的速度,最终彻底消灭了原有国家的相关实体产业,也就彻底的消灭了劳动者仅剩的唯一的剩余价值的分配权利。而金融资本的增值冲动,催生了更复杂风险更高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通过金融资本的高速和高频流动性,不仅在内部进行零合博弈,又向外部间接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的同时转嫁内部风险,这三重效果最终都由劳动者承担!

    近四十年来的逻辑是先别管按啥分配(不争论),先把蛋糕做大(大力发展生产力),然后资本先切了一大块,留给劳动者点边边角角,弱势群体就分得点渣渣。期望的是蛋糕越做越大,资本能降低分配比例(绝对量还是增加的),劳动者分配的比例提高,更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先富带动后富,这逻辑是清晰的,看似也合理!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由于上述的资本特性,现在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私人产业资本在增值和安全双重驱动下更愿意向外部而不是内部进行产业转移,而中西部与沿海的发展不平衡得不到有效改善,而中西部只能靠国家的转移支付搞铁公机基础设施建设,但没有实体产业的支撑,就实现不了劳动者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改善和收入提高,这又带来了中西部农村的空心化和边疆地区的安全弱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又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各种资本进一步向各区域中心城市集中,人口的集中,带来了原有的居住,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的稀释和环境资源的下降,从而降低了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的获得感;私人产业资本在资本增值驱动和与劳动者在剩余价值面对面直接分配博弈下,加快脱实向虚,实体产业资本转换成金融资本,而高利贷,P2P,714高炮等野蛮发展,依托于房地产业的金融资本变体——炒房团进一步推高了房价;私人资本形成过程中和形成的利益集团放大了社会上的各种争论,腐败官员对私人资本的寻租与私人资本对实权官员的围猎,教育产业化对阶层流动的限制,医疗市场化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轻忽,都极大地加深了社会矛盾的积累。总之,发展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发展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欣喜的是,国家对目前的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也随之推出: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治理贪腐等。

    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已经积累了大量剩余价值,发展是手段,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也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获得美满幸福的生活。衷心的希望中国的私人资本,能和国家,人民站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中国人民是最善良也是最宽厚的,切不可自误!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