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救市”实为呼唤“计划经济”

中国股市的下跌所引发的“救市”呼声正在愈演愈烈。但是,很少有人谈论“救市”其实就是一种扩大计划经济的需求。

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中国也不例外。利润越来越少,必然引发仅存的新增财富要怎么分配的问题。 

如果仅存的这些新增财富全部给资方,那么就意味着在增速下滑的趋势中,许多资本无法再获得利润。无利可图的结果就是一些“资本”要退出市场,结束经营。这将增加失业人数,且这些失业者无法全部再就业。因为,经济增速是下滑的趋势,利润越来越少,资本谋利困难必然逐渐减少或退出经营。这样,再就业就无法完成了。 

所以,为了完成再就业,就必须把资方因为经济增速下滑而出现的利润缺口补足。让资本收益不减少,经营意愿不衰退,维持住企业数量不萎缩,就业就不会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中,资方的利润缺口要怎么补足呢?

想来想去主要是两个办法: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可是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人类控制不了。即便增加投资,人类也无法确定足以改变经济趋势的创新在何时,以何种程度出现。目前的情况就是基础科学百年未有重大突破了,创新的总体形势是乏力的,无法改变经济增速的下滑趋势。

二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也就是以减少普通人,尤其是劳动者的财富来补足资方的利润缺口。这样,资本利润不减少,有钱赚,就不会结束经营,就业就不减少。换言之,就是劳动者掏钱给自己发一部分工资,然后把省下来的工资还给资方作为利润。即自降劳动力价格,但是不减少劳动量,让“白干”的部分扩大,作为资方的利润。 

以上两个办法,磨来磨去,最后还是选择了第二个。因为,人类真的控制不了“灵感”呀。没办法产出足以扭转形势的创新,就是没办法,真的没办法。

所以,“损不足以奉有余”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举措主要是两个: 

1、直接剥削。 

典型代表就是“内卷”。即无法从创新中获利,就向人们的体力和休息时间要利润。加班不加薪,甚至减薪还要加班,并且越来越普遍。

2、间接剥削。

典型代表就是各种形式的“逆势增发货币”。经济增速下行,但是降准、降息、扩大国债、扩大赤字……不断放水,不断增加货币投放。货币增加了,原有货币就全部贬值。贬值部分被转移到新增货币中,投入市场进行再分配。再分配的规则是——以“资本”为首要分配依据,让资本占据分配优势。即,尽量让资方维持利润规模。 

市场经济之所以是优先保护资方利益的,是因为资方掌握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保证了资方能够把他们的损失转嫁给劳动者。即便在表面上,市场经济是资方和资方激烈竞争的,但是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后,资方就握有了“雇佣权”。而雇佣权在资方竞争失败后,就可以通过减薪裁员等方法来转嫁损失。于是,资方与资方的竞争,最后就变成资方和劳动者的竞争。即使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有供需变化,包括劳动力供给也有变化,但是资方依然会共同保卫“资本不接受亏损”这个底线。一旦面对劳动者,面对劳动力价格,面对劳动者与资方讨价还价,资方内部的竞争就会让位给外部的竞争,把资方团结成一个整体去应对劳动者的诉求,以便确保大多数资方有利润,不吃亏。

如果资方吃亏了,让劳动者掌握了劳动力价格,那么,资方就选择不经营企业,躺平不干了,把资本变为一般财富。

所以,在一个社会里,当大多数人选择采取市场经济模式时,就把劳动力定价权,还有商品定价权,主要交给“资方”来掌握了。换言之,劳动力定价权和商品定价权必须为“资本”服务,也就是为“私人利润”服务。即劳动力定价和商品定价的规则底线是——必须保证资方有利润,且利润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因为,只要利润减少,资本就会逐渐退出经营,让失业增加,让生产力受损。所以,经济增速见顶回落,逐渐下滑后,如果科技创新不能恢复活力,扭转这一下滑趋势,那么在市场经济中,就必须让劳动者把过去拿走的财富再吐出来,反哺资方,保护资方的利润规模不减少。这样才能保证资方的经营意愿不减退,就业不减少,失业不增加。

然而,随着原有科技的造富潜力逐渐被挖掘殆尽,总利润就是在不断减少的。资方的私人利润规模又不能减少,那么就不得不持续扩大对劳动者的直接剥削和间接剥削,不断拿走他们的财富去补足资方的利润缺口,维持市场活力,保证经济运行。

可是,随着劳动者财富的减少,他们的储蓄不断降低,低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减少消费,让产能过剩,迫使企业减薪裁员。而减薪裁员让劳动者财富更少,消费更低迷,产能更过剩,企业减薪裁员更严重。最后,经济循环就被毁掉了,经济逐渐走向深渊。

经济下滑,股市低迷,股民呼吁政府救市,要求把股市从“融资市”变为“投资市”,让投资者,主要是散户,是普通人,有收益。这本质上就是老百姓与资本集团争利,要求政府维护劳动者利益,不能把越来越多的财富转移给资方。只有这样,消费、生育、经济循环才能维持住,经济才不会垮。

但是,政府也两难,整日焦头烂额。因为,一边是劳动者,是消费、生育和经济循环。一边是资本家,是企业家,是私有的生产资料需要“利润”才能运转。

那么,经济增速下滑,新增财富越来越少,要怎么分,分给谁才合适呢?

如果分给劳动者,消费、生育和经济循环是保住了。但是,资方的利润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退出经营的企业不断增多,失业也日渐扩大,消费、生育和经济循环还是保不住。

如果分给资本家,始终保证他们的利润不减少,经营意愿不衰退,那么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中,势必要剥夺劳动者的财富去补足资本的利润缺口。结果就是,消费、生育和经济循环日渐瓦解,还是保不住。

政府的难就难在这里。它怎么做都是错的。财富分给谁都不对,对半分也不行。因为对半分,资方的利润还是逐渐下降的。 

到这里,人们就看到了“利润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绑定”的危害。它最终触发了严重的问题。

即经济进入利润减少的阶段后,私有制就会导致生产资料的“停运”。没利润就不生产。非要有利润才生产。 

可是,利润的下滑趋势是科技创新乏力的现实导致的。而科技创新所需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也就是从本质上讲,人类控制不了“利润趋势”。由此,市场经济,或者说私有制经济,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自我毁灭的死胡同。

一面是无法改变利润下滑的趋势。另一面是不愿改变生产资料的运作方式,始终坚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把“利润”牢牢地与生产资料的运转绑定在一起,绝不退让。

结果就是,经济增速越下滑,利润越少,生产资料就越来越多地停止运转,经济就越来越差。无论把利润给谁,经济都无可挽回地走向危机。 

而实际上,经济增速下滑,利润减少,只是财富“增量”减少,不是财富“总量”减少。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应该下降,也不应该有经济危机。

但是,就因为追逐利润,非要有利润才能让生产资料运转,结果就把经济逼死了。这就是迷信市场经济,迷信私有制经济的结果。

私有制导致竞争。竞争必然唯利是图,以保护竞争力。所以,迷信市场经济必然迷信“私有制”和“唯利论”。而唯利论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绑定,就会在利润下滑的时期,人为制造经济停运。最后,所有信仰市场经济的人们都钻进了牛角尖,怎么也出不来了。越往里钻,越是坚持市场经济,经济凉的越快,凉得越透。财富怎么分都是错。分给谁都不对。 

此时,只有跳出泥潭,解除思维惯性,换一种眼光看经济,把生产资料的运转与私人利润解绑,让经济在利润不断减少,甚至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也能运行,这样经济危机就没有了。

而要想把生产资料的运转与私人利润解绑,就需要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需要生产资料所有权向公有制转移。 

所以,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关键,是提升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让生产资料更多地为人们的“需求”进行生产,而不是更多地为“私人利润”的增加而生产。这样,经济循环也好,就业也好,就不会在“利润”的强大压力下崩溃了。

至于计划经济在历史中表现出的不足,我觉得有一点需要强调。

计划经济包括“计划生产”和“计划分配”。此处的“计划分配”没有很好地完成“按劳分配”的目标。

计划经济一般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态。它是实现劳动价值的“利器”,是让财富主要依据“劳动”进行分配的经济模式。然而在实际情况里,计划经济恰恰没有落实好“按劳分配”。计划分配做的过细,最后无法与“按劳分配”相适应,事实上违背了按劳分配原则。这才让人们期许的公平分配落空。不公平的分配又让计划经济走向了失败。 

所以,计划经济要想良好运行,就必须辅以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监督,辅以公开透明的民主评议。选贤任能而不是论资排辈,不是任人唯亲。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驾护航下,公平正义才有保障,按劳分配才能落实,计划经济才能健康运行。 

总之,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期,提高计划经济的比例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市场经济无法适应这个阶段,会把经济推向危机。但是,要想让计划经济真正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参考文章

《从“扩大消费”谈经济模式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变革的历史洪流》

2024.02.01

【补充说明一点:

市场经济并非没有利润就不生产,而是没有利润的企业会在竞争中失败,逐渐被淘汰。这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期里更是如此。所以,在这个阶段里,没有利润的企业和亏损的企业命运是相似的,就是逐渐结束经营,不再生产,退出市场。这就是为什么市场经济在这个时期会逐渐走向垄断的原因。

“垄断”也是一种计划经济,只不过是“私有制计划经济”,近似封建经济。计划经济能降低竞争,减弱逐利的欲火,因而有利于减轻市场经济的危机。这就是市场经济必然逐渐走向垄断经济的原因之一。

但是,私有制计划经济,封建计划经济,再怎么减轻竞争,其私有的特性只要不变,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期里还是会逐渐加重竞争和逐利,最后毁掉经济。

当然,现代市场经济有《反垄断法》来防止垄断,加强竞争。所以,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期,《反垄断法》对垄断的阻挡,对计划的阻挡,会加重市场竞争,刺激利欲熏心的行为,因而会给经济危机火上浇油。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反垄断法》名存实亡。用表面上的反垄断来掩盖私底下垄断的扩张和深入。分散的资本开始结成少数几个大的阵营,依旧去构建垄断。

总之,市场经济因为私有加竞争的逐利行为而导致的经济危机,必然要用计划经济来解决,无论私有的计划经济还是公有的计划经济。而私有的计划经济带有浓重的封建特征,这显然不利于社会进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