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须反对“劳动价值论”

为什么必须反对“劳动价值论”?

因为百年变局之际,“资本”对经济的破坏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社会主义的左派思维再次兴起,在人民群众中,主要是劳动者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然而,传统社会主义的经济思维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善的。它们的不完善已经在实践中,在那些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中,得到了历史性证明。传统社会主义的思维及其势力如果复兴,就会将人类历史带回到“资社争斗”的老套历史循环中,陷入悲剧性的泥潭,阻挡人类历史的进步。它们和资本主义一样,是历史发展的障碍。

反对劳动价值论就不得不批判它对“剥削”的批判。 

正是由于劳动价值论等理论,社会上形成了反对剥削的思想。剥削由此遭遇误解,被不公平地对待。结果是,在没有剥削的社会,经济普遍低迷,而在有剥削的社会,经济又遭遇周期性危机。

“剥削”的这种尴尬处境,深刻反映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都存在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这个错误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双方都没有搞清楚“财富的本质是什么”。因此,也就不知道财富是怎么产生的,由谁生产的,继而不知道该怎么分配才是对的。

于是,一方反对剥削,一方坚持剥削。结果就是,反对的一方遭遇社会主义经济困难,而坚持的一方遭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双方谁都没得到好处,谁也没有解决周期性经济问题,全都失败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搞清楚“财富的本质是什么”开始。这里我只做简单阐述。

财富的本质是——能量。

第一产业,农业,其产品直接为人类提供可用的能量。 

第二产业,工业,其产品主要分两种。一种直接提供能量,比如石油,煤炭等。另一种是“工具”。比如汽车、房屋、笔墨纸砚等等。作为工具,它们为人类节省了“能量”,因而也是提供了“能量”。如果没有它们,人类要想达到同样的目的,将耗费更多的能量。 

第三产业,服务业,其产品主要是服务于第一、二产业,也就是为能量的生产服务。比如,医疗是治病救人,恢复体力,即能量。休闲娱乐,让人在劳累之后能更快地减少疲惫,恢复精力和体力,也是能量。文化教育,是研究方法,传授方法。有了方法能更好地生产能量和节约能量。交通通信和金融服务等,提高人、物、信息、资本等的交流效率,节省能量,也就是获得能量。

因此,财富的本质就是——能量。

人类不能创造能量。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把自然界的能量转化进入人类社会,凝结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里,使其变为财富。

所以,“方法”的正误,好坏,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 

不仅如此,“方法”还对劳动有重要影响。

人类不是天生会劳动的,是“正确的方法”把人类的活动变为劳动,并决定劳动效率、劳动方式、劳动规模……

“方法”是人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或者习得的。因此,有人专门担任创新者和传授者的角色。

由此可见,生产力三要素不应分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严重忽视了非劳动因素,尤其是“方法(创新)”的价值。 

没有正确的方法,更好的方法,仅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没法顺利生产财富的。甚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没法形成。

因此,财富生产三要素应该是:方法、劳动和资源。

它们对应着:创新者、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含资本家、官僚资本家等)。 

财富分配不是要在“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进行,而是要在“创新者、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进行。

由此,剥削就分出了“合理剥削”和“不合理剥削”。

 由于有方法创新、科技创新,同样的体力付出可以收获更多财富,即有新增财富,有利润,有剩余价值。换言之就是,产品回报的能量大于人类投入生产的能量。

这让创新者和劳动者在财富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极其不同。这种差异使得将“创新活动”和“普通劳动”都划入“劳动范畴”,进而不允许“剥削”的做法,变得不恰当,不正确。

这种错误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其结果就是,创新活动的回报率向普通劳动看齐,使得创新积极性被损害。这让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坏的影响。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大量出现经济发展慢,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这也成了他们输给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资本主义在这方面也没做好。虽然它们给了创新者很多回报,许多创新者就是企业家,但是当创新放缓后,这些企业家分割财富的依据消失了。于是,他们凭借积累的财富,凭借自己在生产经营中的优势地位,将“财富”变为了“资本”,也将分配依据从“创新”变为了“资本”。同时,他们还将自己从创新者和劳动者变为了“资本家”。由此开始了“资本式剥削”,即不合理剥削。

​“创新式剥削”和“资本式剥削”的不同在于:

“创新”是能带来新增财富的,是能给整个经济带来利润的。创新者在创新之后不再劳动,而是凭借创新的方法分割劳动者生产的财富,即剥削,其数量只要不超过新增财富量,就不会导致经济问题。这种剥削是公平的、合理的,有益于经济发展的,而且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取消这种“合理剥削”,经济发展就容易失去活力。

“资本”,这里指劳动力和科技创新之外的其他资本,是“死物”。它们没法自动变为财富。所以,它们没法使经济产生新增财富,没法产生利润。而资本家要依据它们进行剥削,实现私人利润的增长,是没有依据的。这使得资本家不能从新增财富中获得私人利润,被迫转向侵害劳动者的利益来实现私人利润。 

这种侵害行为使得劳动者的财富减少,且得不到补充。因为整个经济没有新增财富。此时,资本家在一次次经济循环中都要求有利润,就意味着劳动者的财富在不断减少。这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恶性扩大。而劳动者财富减少就意味着消费要减少。消费减少就意味着“劳动力再生产”无法完成,生育跟随下滑,继而引发产能过剩,企业被迫减薪裁员,又让劳动者财富更少,消费更少,产能更过剩,逼迫企业继续减薪裁员,形成恶性循环,毁坏经济循环,导致大量失业和企业破产倒闭,最终损害生产力,毁掉了经济。 

这就是为什么说“资本式剥削”是“不合理剥削”的原因。因为“资本本身”不能带来新增财富,不能形成利润,没有剩余价值,也就是没有不劳动却大量分割财富的剥削依据。

综上所述,“劳动价值论”及其衍生的“反剥削理论”,以及资本主义的“剥削理论”,都是错的,都在破坏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的快与慢,会导致新增财富的多与少,引起经济阶段从“增量阶段”到“存量阶段”的变化,形成“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在“有利润”和“没利润”之间变化,要求财富分配(即经济模式)也要跟随变化。

在有利润的时候要进行“有利润的分配”。在没利润的时候,不能进行“有利润的分配”,而是要调整为“没利润的分配”。 

如果一直进行有利润的分配,或者一直进行不重视利润的分配,结果就会导致财富错配,也就是能量错配。错配的后果是,要么创新被伤害,要么劳动被伤害,使经济被损害,让社会发生动乱。最后,创新者、劳动者和资本家谁都没得到好处。

分配制度的转变主要受到“方法创新”的深刻影响。因为方法创新决定利润的多寡有无。

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错误就集中表现在不主动变化上,即僵化死板。

僵化死板使它们无法根据利润变动(即经济阶段的变化)调整分配制度和经济模式。因此,它们就各自构成经济周期的“半个圆”。

在科技创新活跃,新增财富多,利润丰厚的“增量时期”,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如鱼得水,如日中天。但是,到了科技创新放缓,新增财富减少,利润消失的“存量时期”,它的分配制度和经济模式又成了伤害经济的利器,造成了经济自毁,酿成经济危机。

而传统社会主义则相反。它在“存量阶段”靠计划经济解决了劳动者的基本生存问题,也就是保护了劳动力再生产,保护了经济循环,保护了生产力,保护了经济。但是,它的计划生产和计划分配,它的反对一切剥削的行为,同样以“僵化死板”,以固定的分配制度和经济模式,损害着经济运行。长期“吃大锅饭”就是一种表现。这不仅挫伤了劳动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挫伤了创新积极性。经济由此失去新科技的助力,始终半死不活,勉强维持。有时甚至连勉强维持都做不到,造成大饥荒的灾难。

以上就是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因为“各有偏面合理性”而各自构成经济周期“半个圆”的经济过程。它们各领风骚,又各自跌倒,往复循环,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悲欢戏码。放大一些说,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盛衰循环,其实反映的是人类有史以来,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为了公利或私利,循环掌握经济主导权的过程。他们各自的僵化死板,毁掉自己的行为,结束了自己的“半个圆”,同时成就了对方的“半个圆”。它们互为对方的“接生婆”。

这就是经济危机和经济困难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

前者是产能过剩型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里。贫富差距恶性扩大,失业暴增,民不聊生是典型现象。

后者是产能不足型危机,主要发生在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里,表现为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当前时代,人类的科技水平和自然资源足够养活全人类。人类还有优生优育技术,可以调控人口。按道理说,不应该发生经济危机和经济困难。但实际情况是,它们一再发生。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周期不可避免,但是周期性危机完全可以避免。

本文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不是为了否定价值生产与劳动的关系,而是要解开劳动与资本的矛盾,进一步解决周期性危机。

劳动确实是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如果只让“劳动”和“资本”两者作为分配标准,参与财富分配,则无论依据劳动进行分配,还是依据资本分配,无论反对剥削,还是坚持剥削,都会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 

要解开这个难题的关键就是引入“方法创新”,并依据创新的变化情况进行分配制度和经济模式的调整。这是利润多寡有无的客观现实决定的,要求的。

将生产力三要素设定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会导致分配依据的错误,继而导致经济模式的错误。因为无论将财富交给劳动者还是资本家,如果没有方法创新的支撑,他们都无法顺利地生产财富。

将“方法创新”从劳动中分离出来,从资本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形成新的三要素——方法、劳动和资本,则能够更清晰正确地揭示分配依据。这使得分配制度和经济模式的调整能依据创新情况的变化,也就是利润多寡的变化,完成调整。 

“方法创新”独立于劳动和资本之外,理顺了财富生产过程,理顺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出了贡献的大小。

在创新活跃,有大量新增财富时,分配标准要以“创新”为主要依据,允许和鼓励“合理剥削”。

在创新乏力,没有多少利润时,分配标准要以“劳动”为主要依据,不允许剥削,特别是不允许“资本式的不合理剥削”。 

“资本”作为财富生产三要素之一,理应获得回报。但是,它的回报率不应超过创新和劳动。

这样,创新者和劳动者成为财富的主要获得者,能量的主要获得者,资本所有者也被适当照顾,如此一来,生产主力军得到公平对待,经济就不容易出现问题。过剩和不足都可以被克服。周期变化不会恶化成周期性经济危机。 

这样的经济运行方式,需要融合式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它能够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包容私有制,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恰当地平衡,进行综合运用。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避免一直以一种传统的经济模式为主,避免一直以一种传统的分配制度为主,能够根据创新,根据利润,根据经济阶段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才能真正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

 

参考文章:

《从“物理”视角探究历史“病灶”》

《从底层逻辑理解世界及其趋势》

《发展经济要先明白财富的本质是什么》

 

2023.10.03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

热门评论 5

  • 作者的理论功力实在不堪入目。就问一个问题:资本能自我创造价值吗?一台机器设备怎么自己变成两台出来?把基本问题弄清楚了再来讨论劳动价值论。另外“财富”和“价值”不是一个概念。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作者莫不是又浅尝辄止了陈平的理论,然后来胡思乱想了?驳如下:
    1.用熵增减或其他物理学概念来解析人类发展,只是提供了分析模型,而非给出定理或定义。
    2.陈平作为物理学家和复杂系统研究者,其《代谢增长论》确实可作为用物理学解释社会学的代表之一,他确实引入了物理学中的熵概念来解析很多社会现象与问题,但此书的方法论仍然是辩证历史唯物——支撑他观点和结论的诸多公式与分析,其基础是地理因素、及由地理因素引发的文明差异,用历史的脉络进行梳理对照,再用史实的各种统计参数锚点描绘出函数曲线,由函数曲线反推出数学公式,用特定数学公式当做对某一人类文明发展领域的观察参考模型。
    3.人类的财富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衍生品,其载体是“人类社会”,参照系是“生产活动”。所谓的用能量取代价值对财富进行定义,是完全剔除了人作为高级智慧生物的社会性与改造环境的主动性。
    4.综上,此文是纯凭作者浅薄且碎片的知识积累,随自我主观想象得出结论,再去用自然科学找佐证。是典型的先射箭后画靶,这也符合此文作者一贯机械唯物的做派。
  • 茶客 茶客
    好一个虚无缥缈。社会财富是能量产生的,那么这个能量是什么产生的?
  • 祭风凌 海游方知咸苦味,江湖不过无字碑。
    全部楼层
    深思的蓝 作者
    我的文章和陈平老师的书或思想没有关系。
    我的文章里剔除了人作为高级智慧生物的社会性和改造环境的主动性了吗?没有吧?
    我强调了“正确方法”将人类活动变为劳动。方法创新影响着劳动的效率、方式、规模等。
    我对方法创新的重视,及其对劳动的塑造和影响,不能体现出高级智慧生物的社会性和改造环境的主动性吗?
    1.一句话就能体现出思维方式与态度傲慢与否。
    究竟是“正确方法”将人类活动变为劳动,还是人类用“正确方法”让自己实现了区别于猿猴的劳动(我所说的你剔除了人的主动性)?答案明显是后者,否则若都是被“正确方法”所决定,为何地球亿万种生物,而高级智慧生物至今只有人类?
    2.价值源于人的道德判断,道德如何判断源于社会;能量则是自然规律,能量对事物的判断在经典物理学体系范畴内恒定不变。那么何为人的社会性体现呢?同一幅梵高的画,孤岛求生的鲁滨逊价值定义其财富值为0,普通人可能价值定义其财富值为几万,真正艺术家可能定义其财富值几百到千万,资本游戏者(包括洗钱腾挪者)可能价值定义其过亿;而若用所谓能量来定义其财富值却是恒定不变的,这合理吗?这合理,但合理的前提是人类发展至共产主义消灭了国家、社会和阶级——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的,于是人对财富的定义不会因财富稀缺而异化,作为评价参照系的生产劳动也因此有了完全统一的标准。
    3.所以你的问题还是脱离了客观历史与演化规律,及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当下经济基础,而去虚空论之。
  • 沐雪披霜
    作者的理论功力实在不堪入目。就问一个问题:资本能自我创造价值吗?一台机器设备怎么自己变成两台出来?把基本问题弄清楚了再来讨论劳动价值论。另外“财富”和“价值”不是一个概念。
    在没有剥削的社会,经济普遍低迷,      ——摘自文中
    在没有剥削的社会,经济普遍低迷原因是什么?是有剥削的社会对无剥削社会封锁所致!无剥削社会普遍都是后发国家甚至是原来有剥削的国家的殖民地!所以,作者的论点就是不对的!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49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guan_16109812892548
    《资本论》中有关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分析。摘一小段做个引子吧。

    “…一般利润率并非固定不变,其水平取决于整个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资本总量之比。社会总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部分产生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不产生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势必引起不变资本部分的显著增大以及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因此利润率便逐渐下降,这就是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总之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具体到您举的例子,如果一个出租车公司真的可以如此运营,那么毫无疑义会有大量竞争者出现,其利润将迅速降低到与其投入的可变资本(劳动力)相对应的程度。
    这个和利润率没有多大关系!即便按照所有行业平均利润率,即按照资本的社会平均回报率,无人出租车的老板所获利润也明显大大高于无人出租车老板所付出的明显很少的劳动的价值!所以经典理论无法解释!
  • 全部楼层
    楚人
    有很大不同。路边煎煎饼果子,资产占比很低,劳动占比很大,利润主要来源于煎煎饼果子的劳动。而无人工厂或者无人出租汽车公司所有者付出的劳动很少,资产占比极大,资产所有者付出的哪一点劳动和所得利润明显不相称。所以利润来源大部分不是来自于企业所有者的管理企业的劳动。而是来自于机器的劳动。机器是企业家花钱买的,企业家花的钱是以前自己劳动挣的,所以机器挣钱其实就是企业主以前的劳动通过机器释放出来,企业家通过机器间接参与劳动,所以企业家的劳动除了管理企业,也包括机器的劳动。工人的劳动只是所有劳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资本论》中有关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分析。摘一小段做个引子吧。

    “…一般利润率并非固定不变,其水平取决于整个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资本总量之比。社会总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部分产生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不产生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势必引起不变资本部分的显著增大以及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因此利润率便逐渐下降,这就是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总之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具体到您举的例子,如果一个出租车公司真的可以如此运营,那么毫无疑义会有大量竞争者出现,其利润将迅速降低到与其投入的可变资本(劳动力)相对应的程度。
  • 深思的蓝 作者
    wildthinktank
    其实资本收益是风险收益,涉及到谁作为风险最终承担者的问题,劳动价值论的问题在于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最后就变成大家吃大锅饭
    资本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有一定风险收益也是合理的。但问题是,资本收益许多时候远大于合理的风险收益,最后侵害了劳动者的利益,也就是破坏了劳动力再生产。这表现为消费低迷和生育下滑。
    消费和生育都是在进行劳动力再生产。它们若因为劳动者收入减少而下滑,就会导致市场缩小,让产能过剩,迫使企业减薪裁员,逐渐关闭产能,减少财富生产。这就破坏了生产力,破坏了经济。资本不断逐利,不断损害劳动者利益,生产就不断被破坏,财富就不断减少,收益就逐渐消失。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资本收益要合理适度。过多就会毁灭自己,即通过伤害劳动力再生产,伤害消费和生育,伤害经济循环,最后毁掉生产和经济,毁掉资本收益。
    简言之,资本收益不能以破坏劳动力再生产为前提。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是资本确定收益的重要界限。资本收益不应超过这一界限。因为劳动力再生产,即创新者和劳动者的收入要去完成的那件事,是资本收益的主要来源。
  • 深思的蓝 作者
    楚人
    剥削的认定要分情况。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任意压低劳动力价格,工人因为要生存,所以要接受被过分压低的劳动力价格,这确实是剥削。但是当就业较为充分,当工人有选择的权利时,可以不选择被过分压低的劳动力价格时,这时不构成剥削。更何况企业投资者购买机械,买机械的钱如果也是他自己劳动积攒的,那么企业家实质上是把自己以前付出的劳动投入到新的企业里面,那么企业家是可以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比例参与利润分配,这种情况下不应被视为剥削。
    资本家投入生产的资本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条件是不能伤害劳动力再生产。
    因为劳动力再生产若被伤害,消费和生育就会下滑,产能就会过剩,企业就被迫减薪裁员,继而劳动者财富更少,消费和生育更少,产能更过剩,企业不得不扩大减薪裁员,以致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经济循环,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如果投资失败,出现亏损,那么亏损应该由谁来承担?
    我觉得应该资方和劳动者协商分担。以不严重损害劳动力再生产为限,由资方和劳动者分担。因为劳动者是财富生产的主力之一,资本家不是,所以要倾向保护劳动者。如果对劳动力再生产损害不大,那么劳动者也有义务分担损失,以保护人们的投资热情。
    资本家本人要想成为财富生产的主力,他就要承担创新或者劳动的角色,而不是提供资本的角色。资本是“死物”,既无法自主创新,也无法自主劳动,因此不能生产财富。哪怕是自动化机器,由于没有永动机,所以它还是要靠人来启动生产,维护生产,改进生产……仍然是人的创新和劳动生产了财富,而不是资本本身生产了财富。没有人的创新与劳动,自然物没法变成资源,资源没法变成财富,财富没法变成资本。
  • 再提一个问题,一个人买了一个给电动自行车投币式充电的充电装置,厂家安装,所有从头到尾几乎不付出任何劳动,只需要出钱,最后产生的利润是谁创造的?没有工人,老板自己也没怎么劳动,利润谁创造?答案就是机器自己劳动,机器自己可以创造利润。
  • 全部楼层
    guan_16109812892548
    一个人在路边卖煎饼果子和你这个没区别。
    资本论有缩略版的,去读一读再发表评论。
    有很大不同。路边煎煎饼果子,资产占比很低,劳动占比很大,利润主要来源于煎煎饼果子的劳动。而无人工厂或者无人出租汽车公司所有者付出的劳动很少,资产占比极大,资产所有者付出的哪一点劳动和所得利润明显不相称。所以利润来源大部分不是来自于企业所有者的管理企业的劳动。而是来自于机器的劳动。机器是企业家花钱买的,企业家花的钱是以前自己劳动挣的,所以机器挣钱其实就是企业主以前的劳动通过机器释放出来,企业家通过机器间接参与劳动,所以企业家的劳动除了管理企业,也包括机器的劳动。工人的劳动只是所有劳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 深思的蓝 作者
    全部楼层
    楚人
    怎么会买断维修的利润了?因为外包,维修的利润都被维修店的老板拿去了啊!即便老板付出了劳动,不可能全部利润来自老板运营无人驾驶汽车的劳动,更何况无人驾驶不需要什么经营管理,劳动量很少,不可能老板运作的劳动等于全部利润。结论就是机械或者资产的间接劳动产生了利润和剩余价值,除了工人的劳动,生产资料也是剩余价值的来源之一。
    换一个风力发电的例子也许好理解。
    制造商在山坡竖起来一个风力发电的大风车,然后卖给你说的这个老板。老板啥也不用管,就是定期找人维护大风车就行。剩下的就是等着卖电收钱了。
    在这个买卖过程中,利润是谁生产的?
    你认为是买风车的老板自己生产的。其实不是。
    他只是把风车使用寿命里可以产生的利润一次性购买了。因为是批发价,且提前支付,所以购买价格低于风车可以生产的财富,这就让购买的老板获利了。
    整个利润其实都是设计、制造、安装风车的创新者和劳动者生产的。没有他们,风车就没有,风车生产的财富和利润也没有,买风车的老板也不会得到任何有关风车的财富和利润。
  • 再提一个问题。经典资本论认为资本家用货币买机器投资办厂,参与利润分配是剥削。那么如果机器全部是资本家自己亲自手工做的了?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劳动制作机器,工人操纵机器生产产品,同样都是劳动啊!为啥机器所有者不能分配利润?而资本家用货币买机器和自己劳动制作机器没有本质不同,都是劳动等价交换啊!也就是说资本家占有机器进而参与利润分配是合理的。
  • 全部楼层
    guan_16109812892548
    一个人在路边卖煎饼果子和你这个没区别。
    资本论有缩略版的,去读一读再发表评论。
    那我再把问题稍微换一下,一个人买了几辆自动驾驶汽车跑出租,请了一个保安看守停车场,利润怎么分,公司只有两个员工,就是看停车场的保安和企业老板自己,按照资本论的观点,老板没有劳动,不能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参与利润分配,否则是剥削,那么所有利润都是看停车场的保安创造的,不过这样好像不大符合常识啊!
  • 其实资本收益是风险收益,涉及到谁作为风险最终承担者的问题,劳动价值论的问题在于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最后就变成大家吃大锅饭
  • 楚人
    一个人买了几辆自动驾驶汽车跑出租,无需驾驶员工,汽车维修外包,赚的利润是谁创造的?经典理论的赞成者出来解释一下。
    一个人在路边卖煎饼果子和你这个没区别。
    资本论有缩略版的,去读一读再发表评论。
  • 剥削的认定要分情况。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任意压低劳动力价格,工人因为要生存,所以要接受被过分压低的劳动力价格,这确实是剥削。但是当就业较为充分,当工人有选择的权利时,可以不选择被过分压低的劳动力价格时,这时不构成剥削。更何况企业投资者购买机械,买机械的钱如果也是他自己劳动积攒的,那么企业家实质上是把自己以前付出的劳动投入到新的企业里面,那么企业家是可以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比例参与利润分配,这种情况下不应被视为剥削。
  • 全部楼层
    深思的蓝 作者
    如果这家企业只有老板自己一个人,那么企业的财物等事情还需要他去做。他也是劳动者。
    另外,他购买了自动驾驶汽车,然后外包了维修,等于是从汽车售卖方那里买断了利润,然后又与维修方分享了利润,以支付维保费用。
    这些汽车能够产生的利润无论怎么分配,其源头都是创新者和劳动者联合工作的成果。没有这些创新者和劳动者,这些汽车没法产生,没法维护保养,没法产生利润。
    生产汽车的剩余价值都被汽车生产销售商占用了。汽车购买者只是货币等价交换,汽车购买使用者不占用任何汽车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全部楼层
    深思的蓝 作者
    如果这家企业只有老板自己一个人,那么企业的财物等事情还需要他去做。他也是劳动者。
    另外,他购买了自动驾驶汽车,然后外包了维修,等于是从汽车售卖方那里买断了利润,然后又与维修方分享了利润,以支付维保费用。
    这些汽车能够产生的利润无论怎么分配,其源头都是创新者和劳动者联合工作的成果。没有这些创新者和劳动者,这些汽车没法产生,没法维护保养,没法产生利润。
    怎么会买断维修的利润了?因为外包,维修的利润都被维修店的老板拿去了啊!即便老板付出了劳动,不可能全部利润来自老板运营无人驾驶汽车的劳动,更何况无人驾驶不需要什么经营管理,劳动量很少,不可能老板运作的劳动等于全部利润。结论就是机械或者资产的间接劳动产生了利润和剩余价值,除了工人的劳动,生产资料也是剩余价值的来源之一。
  • 深思的蓝 作者
    全部楼层
    已注销用户
    你的思考过于偏颇了。
    创新具合理剥削性?并不是如此,创新需要材料进行开创性工作,但材料只能来源于人的社会活动。
    人即是自己的,比如自我创新,同时也是社会的,比如社会责任,不能只强调人的自由而忽视人的民主。
    就如一个家庭,家人的创新和收获,与整个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那么,你能说自己的创新是对家人命理剥削的理由么?
    推而广之,你和社会也是如此。既要有个人的自由,又要社会的民主,因为归根结底,社会是你的社会。
    总之吧,创新型劳动也是劳动,都是人的社会活动。
    人既有他自己的需要,也有对社会的需要,因此人既需要获利也需要奉献。这是没错的。
    但是,这种在获利与奉献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仍然是要公平公正的。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于公有制的环境中,后来为什么解体了,出现了私有制?
    因为公有化的均等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不利于激励生产,激励耕战。
    所以,无论你怎么强调人的社会性,或者把创新划入劳动范畴,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分配问题,是公平公正,是依据贡献大小进行财富分割。在此基础上,你才能谈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才是健康有益的。
    反之,不进行财富的公平分配,首先就强调社会性,那和原始社会的情形相似,将不利于社会的生产与发展。
  • 深思的蓝 作者
    全部楼层
    楚人
    不要回避我的问题!这家企业的利润是谁创造的?这家企业唯一的员工就是老板自己,所以利润或者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资产的所有者自己创造的!
    如果这家企业只有老板自己一个人,那么企业的财物等事情还需要他去做。他也是劳动者。
    另外,他购买了自动驾驶汽车,然后外包了维修,等于是从汽车售卖方那里买断了利润,然后又与维修方分享了利润,以支付维保费用。
    这些汽车能够产生的利润无论怎么分配,其源头都是创新者和劳动者联合工作的成果。没有这些创新者和劳动者,这些汽车没法产生,没法维护保养,没法产生利润。
  • 全部楼层
    深思的蓝 作者
    从目前的情况看,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离不开人。所以,无论自动化的机器产出多少财富,它们主要都是应该属于创新者和劳动者的。
    如果有一天,自动化的机器人可以不依赖人类,自动进行持续性的创新,并且自主完成全部劳动,那么,人类消失也不影响他们进化发展的话,它们将超越人类的功绩,利润就可以属于它们。
    不要回避我的问题!这家企业的利润是谁创造的?这家企业唯一的员工就是老板自己,所以利润或者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资产的所有者自己创造的!
  • 不完全统计,国内村镇银行数量仍超过1630家,是国内数量最大的金融机构,而这类机构随着早些年使命的完成,业务已完全可以被邮储、农行和各地城商行取代,各地村行为了活下去屡屡闹出事端,尤其是河南4大村行暴雷,捅出了全国300亿存款丢失案件,最后高层出面垫付兜底,至今还没有完全兑付。
  • 深思的蓝 作者
    楚人
    一个人买了几辆自动驾驶汽车跑出租,无需驾驶员工,汽车维修外包,赚的利润是谁创造的?经典理论的赞成者出来解释一下。
    从目前的情况看,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离不开人。所以,无论自动化的机器产出多少财富,它们主要都是应该属于创新者和劳动者的。
    如果有一天,自动化的机器人可以不依赖人类,自动进行持续性的创新,并且自主完成全部劳动,那么,人类消失也不影响他们进化发展的话,它们将超越人类的功绩,利润就可以属于它们。
  • 已注销用户 水手号,……
    全部楼层
    深思的蓝 作者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解释过为什么要把创新和劳动分开,因为它们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极为不同,因此在财富分配中也应该不同。如果把创新归入劳动,然后按照劳动进行财富分配,不许剥削,那么结果就是创新积极性被损害。这是导致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输给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复辟的重要打击目标。
    实际上,把创新等同于劳动,然后按照劳动标准给创新者分配财富,即“取消合理剥削”,是抹杀了创新在生产新增财富(即利润)中的主要贡献。这种不公平的分配等于是劳动者在剥削创新者。哪怕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或者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设有收入差别,但是这个差别没有达到“合理剥削”才有的财富差别,因此创新者,知识分子,在他们有创新的时候,就不可能不向往资本主义国家,以致于顶尖大学都变成出国培训班,给其他国家培训高级人才。这对社会主义国家是极为不利的。
    这个不利就来自于分配不公,取消了创新者的“合理剥削”。公平公正是极其重要的经济原则。不遵守它,背离它,必导致经济滑坡。
    至于剥削多少合适,我在文章里说了,只要合理剥削不超过新增财富量就行。那样不会伤害到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不违背公平公正原则。在具体的经济运行中,这确实很难精确执行,但是这不妨碍在宏观上保持基本公平,基本合理。微观上的公平做不到,不代表宏观上的公平,有弹性的,可调整的,公平公正做不到。只要大方向不偏离,总体公平,经济就可以稳定健康运行,社会主义就不会失败,被颠覆。
    总结一下,增量阶段(有大量利润)的分配要偏向创新者,存量阶段(没多少利润)的分配要偏向劳动者。大致如此。
    请记住,没有正确的方法,人类活动没法变成劳动。没有创新的,更好的方法,也不会有新增财富和利润的大量产生。区分创新和劳动,运行“合理剥削”,是公平公正的,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你的思考过于偏颇了。
    创新具合理剥削性?并不是如此,创新需要材料进行开创性工作,但材料只能来源于人的社会活动。
    人即是自己的,比如自我创新,同时也是社会的,比如社会责任,不能只强调人的自由而忽视人的民主。
    就如一个家庭,家人的创新和收获,与整个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那么,你能说自己的创新是对家人命理剥削的理由么?
    推而广之,你和社会也是如此。既要有个人的自由,又要社会的民主,因为归根结底,社会是你的社会。
    总之吧,创新型劳动也是劳动,都是人的社会活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