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素描
作者:詹京保 1996-2001年,任驻伊拉克共和国大使馆参赞;2001-2004年,任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2004年2月,任中国驻亚历山大总领事馆总领事;2009-2010年,任外交部亚非司参赞;2010-2013年4月,任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总领事。
塞迈克·麦斯库夫
伊拉克烤鱼——塞迈克·麦斯库夫是伊拉克最名贵的菜肴之一,如同北京烤鸭一样闻名遐迩。底格里斯河盛产一种名鱼,当地人叫底格里斯鱼,类似中国的鲤鱼,这种鱼土生土长,个大肉嫩刺少,营养丰富,用椰枣木烤着吃味道特别好,皮脆肉嫩,香酥可口,别具风味。
在巴格达,沿底格里斯河阿布努瓦斯滨河大街,街的两旁种有高大的椰枣树,树干粗壮,扇形枝叶繁茂,果实累累。靠河岸的那一侧有很多传统的老字号烤鱼店,每家烤鱼店都有一个贴着瓷砖的大鱼池,鱼直接从底格里斯河里捕捞起来后养在鱼池里,非常新鲜。客人可以到鱼池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大小合适的鱼,过秤后,由店家师傅当场破膛清洗,然后开烤。
品尝美味的伊拉克烤鱼
烤鱼做法:将活蹦乱跳的“鲤鱼”破膛洗净,从鱼的腹部彻底割开后,用几根筷子粗细的木条横穿于鱼皮将其撑为两片,再用一根稍粗一点的木片沿鱼脊竖穿入鱼皮,然后将鱼横向依次插成一个半圆形,再围着一个石火塘烤。因为鱼皮朝外,远远望去,仿佛鱼还在向一个方向游着。然后点燃石火塘中的枣木柴,只见热气蒸腾,那些横插着的鱼被热气笼罩着更像在水波中游动。烤着烤着,鱼朝火的一面由白变黄,由黄转褐。这时,烤鱼师傅会把鱼取下来,将鱼没有朝火的一面平放在火塘的余烬中微烤。一会儿,有烟冒出,鱼的边角还燃着点火苗,这时老远就能嗅到焦糊的香味儿。到此,鲜美的烤鱼就烤成了,可以装盘上桌。
当地人吃烤鱼时,一般先在烤鱼上挤上一点柠檬汁,撒上点精盐,生洋葱片也是不可少的,可以去腥杀菌。烤得焦黄的外层又香又脆,是最诱人的部位,中间是白白的鱼肉层,大点的鱼还含有一定的脂肪,如果用当地的热大饼裹着吃,味道极为鲜美,细细品味,可以说比什么美味佳肴都香。但是,河边烤鱼店里吃不到新鲜的热大饼,只有在芬简餐馆或赛阿快餐店里才能吃到刚出炉的热大饼。
多年的封锁制裁,给这些烤鱼店也留下了满目沧桑,仅有遮雨的小棚,破旧的桌椅、盘子、玻璃杯等餐具,服务员没有统一干净的制服。然而,在那里吃烤鱼比去大饭店里吃别有一番风味。客人可以看到从活鱼杀洗到烧烤上盘的整个过程。
当夜幕降临,与几个好友坐在底格里斯河畔,望着平静的河水,吃着喷香的烤鱼,谈论着两河流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海阔天空,乐趣无穷。晚风将道路两旁的垂柳吹得微微摆动,眼前美丽的景色使人想起无数神话般的故事,附近几百米处有著名的巨大的《一千零一夜》青铜雕塑——山鲁亚尔国王侧卧榻上,右手支撑着头部,王后山鲁佐德伫立在国王身旁,以她丰富的想象力向国王叙说着一个又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身旁还有当地客人抽着阿拉伯水烟,时常邀请你也来吸上几口。远处总统府前“7月14日”吊桥横跨底格里斯河,大桥曾在海湾战争中被炸毁,萨达姆总统下令重建,并以伊拉克革命日“7月14日”命名(1958年7月14日,以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建立共和国)。
当然,在巴格达每个大饭店、大餐馆里都可以吃到鲜美的烤鱼,有些饭店的烤鱼也做得很好,如芬简餐馆、萨达姆塔旋转餐厅、拉希德饭店、赛阿快餐店等,这些餐厅是中国人常去的地方。为此,来伊拉克不吃著名的伊拉克烤鱼,等于白来一趟,相当于到中国没去过长城一样。
“绿色金子”
绵延的椰枣林
椰枣树在伊拉克被称作“绿色金子”。两伊战争前,伊全国有7000多万株椰枣树,平均年产椰枣近百万吨。伊拉克占世界椰枣贸易的80%,是世界上品种最多、质量最好、出口最多的椰枣王国。
伊全国各地有大片椰树林,种植面积在阿拉伯半岛名列前茅,尤其是从法奥到阿拉伯湾岸边,从库尔纳到底格里斯河和幼法拉底河的交汇处,一条宽1.5英里的椰树林绵延180英里。1980年以前,这片椰林带约有2500-3500万棵椰枣树。如果你去伊拉克,就会发现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椰枣树。据说,萨达姆总统有令,凡新建房屋,房前或屋后至少要种上一棵椰枣树。伊拉克城市居民的住宅都有花园,一般都种有椰枣树。郊区和农村的居民,还拥有自己的椰枣园。椰枣树作为一种国宝,世代相传,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名字,有详细的树史记载,被认为是家庭固定资产的一部分。
椰枣树,在伊斯兰早期曾在传递消息上有卓越的贡献。椰枣树的树顶不仅提供一个呼唤穆斯林兄弟去做礼拜的登高点,而且也作为瞭望塔,当异教徒发动进攻时尽早向部族人们报警。
椰枣树属棕榈科,常绿乔木。成熟果实摘割下后放置于温热的地方,使其完全成熟。作为糖料食品,其鲜果及嫩叶可供食用,切割穗柄时流出的液汁可提取糖,种子炒焙后磨粉可作咖啡代用品,也可榨油食用,残渣可作饲料或造纸。椰枣树干坚硬挺拔,木材可作为建筑材料,树叶可编织席子、扇子、笼、篮、垫等手工艺品。
椰枣的采摘
(网络图)
伊拉克椰枣有上百个品种,堪称世界之最。好的品种的椰枣,从树上采摘下来时,枣肉饱满呈半透明状,吃起来鲜美甘甜,上口不涩,熟透时成为一种美味的甜膏。伊拉克气候炎热干燥,椰枣在常温下也能长期保存。
热情友好的伊拉人款待来宾
到伊拉克朋友家做客,主人除了请客人喝热红茶、苦咖啡外,一般都要请客人尝尝伊拉克椰枣。椰枣曾是伊拉克人的主食之一。有些伊拉克人认为,饭前吃椰枣,嘴里发甜,再吃别的东西就会感到可口。更多的人则认为,吃了椰枣长劲。有说法,一天七个枣,强身健体抗衰老。
9-10月份,椰枣林附近的马路旁、农贸集市上、水果摊上都有新鲜成枝成串的椰枣出售,价格非常便宜。10月份以后,在超市、面包店、杂货店里能买到伊国营工厂和农民自己加工的各式瓶装、盒装的椰枣酱和椰枣块。
椰枣是伊拉克人馈赠外国朋友的礼品,也是伊政府赠送外国政府代表团成员的国礼;有时伊外交部高级官员应邀来使馆做客,也会带上一大筐椰枣。
由于两伊战争,伊拉克椰枣树遭受巨大的损害,受害最重的是伊南部巴士拉地区,成千上万棵椰枣树被炮火摧毁。据估计,被毁椰枣树约有1000多万棵。
儿童医院
1997年8月,以全国妇联副主席玛依奴尔·哈斯木为团长的中国妇女代表团访伊,我有机会陪同他们参观了巴格达市区一所儿童医院——曼苏尔儿童医院。当我们进入医院后,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的病童个个面黄肌瘦,瘦骨嶙峋,目光呆滞。有些孩童头发快掉光了,苍蝇在他们头顶上乱飞;有些忍受不了病痛折磨,嚎啕大哭;有些处在半昏迷状态,似乎停止了呼吸,可怜身旁的亲人却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显出一副非常悲伤的表情。笑颜对那些疾病缠身的儿童来说是陌生的,即使我们赠送糖果、巧克力,他们脸上也没有丝毫表情,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可以治疗疾病、消除痛楚的药物及医疗器具。
巴格达的夏季气温高达摄氏50多度,由于没有空调,几位身穿黑袍的阿拉伯妇女摇晃着椰枣树叶编织成的旗子式样的扇子,为各自的孩子降温。风声加剧了不安的感觉,连飞舞的苍蝇振翅声也感觉突然变大。望着他们一个个瘦弱的身躯、一双双茫然无望的眼睛,我心如刀绞,其他人眼眶也都红了,阿拉伯语翻译孙红洁的声音都变得嘶哑起来,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们只有期盼早日解除对伊的制裁,使无辜的百姓和儿童能够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
2004年9月18日,一名患白血病的伊拉克儿童躺在巴格达儿童医院。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伊拉克大量使用贫铀弹、白磷弹等,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新华社发,阿里摄)
据院长介绍,医院里收治的约百名病童主要是患血癌、肺炎、呼吸道疾病等。可是,院方缺药物,很多病童根本无药可服,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眼巴巴地等待死神的召唤。据说,曼苏尔医院算是巴格达市区设备“较良好”的医院,至少还有相对较为干净的病床让病童休息,还有一些麻醉剂来减轻病童的痛苦,其他乡区医院情况就更糟了。后来,我们到了巴比伦等其他医院参观,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现在不管是胜利者或失败者,已经开始吞咽海湾战争的苦果——贫铀弹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不少在海湾战争执行任务的军人,身体状况出现了不妙的综合症,如头痛、精神恍惚、失眠等。而伊拉克人遭受的后遗症则更为严重,患上癌症及白血病的概率已经增加了5倍。伊拉克孩童患癌率明显增加,原因是在海湾战争期间,美英向伊拉克抛下325吨的贫铀弹,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在这10多年制裁下,出生的儿童患白血病、癌病和先天性畸形的比例,比海湾战争前增加4.6倍,成年人患癌概率也比战前高出7倍。为了更好地与病魔抗争,为了避免死神一天一天地夺走更多脆弱的生命,伊拉克人民强烈要求早日结束制裁!
“真人化石”
陪全国妇联代表团一行还参观了距我驻伊使馆一公里左右的巴格达阿美里亚庇护所。步入该庇护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巨大的花圈和庇护所顶部被炸的巨洞。陪同指着庇护所顶部巨洞说:“1991年2月13日清早4时许,即那年开斋节的最后一天,美国轰炸机抛下了两枚激光制导炸弹,第一枚炸弹把这里炸了一个大洞。当时,庇护所内有422名避难的妇孺,最大的孩子不超过18岁。许多人还在睡梦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所有人还未反应过来时,第二枚炸弹又从炸毁了的巨洞处落下爆炸,炸裂了内部水管。室内气温顿升至几百度,沸水在庇护所的两层楼中汹涌,里头的人全部活生生地被沸水烫死。死者之中,有100多名是儿童,300多名妇女和老人,全是手无寸铁的无辜难民。”
陪同说,这个庇护所与巴格达其余43个庇护所一样都是建在乡区地方,作为当地居民避难的住所。海湾战争爆发时,阿美里亚庇护所从1月17日至2月13日期间,已经住满了附近的居民,主要都是老弱妇孺。巴格达城区共有44个庇护所,其中34个由芬兰公司建造,另10个则由瑞士公司建造。阿美里亚庇护所是芬兰公司一手承建的。
阿美里亚庇护所的钢筋水泥墙壁十分坚厚,单是防弹防化门重量约为5吨,主要是防止化武、核武攻击。不料炸弹从天而降,把屋顶炸了一个巨洞,墙壁再坚固也没有防御作用了。据说,在爆炸发生当天清晨,萨达姆总统曾到这里视察,节日慰问难民,美军很可能是跟踪锁定了萨达姆的行踪,才不惜在老弱妇孺避难的庇护所投下两枚炸弹,要了400多名无辜者的命!据说:“萨达姆刚离开5分钟,就传来爆炸声,可怜这些无辜人民,半梦半醒间就送了性命!”
陪同带着我们参观惨剧现场,长长的墙壁悬挂着几百幅死者的遗照,有美丽的少妇、垂老的长者、青春洋溢的少年,更有许多眼神精灵、活泼可爱的小孩。大家看到这些照片,心情都很沉重。漆黑的墙壁、屋顶上全粘满了烧焦的人皮,尽管已过去这么多年,好似仍有焦糊味儿,其状惨不忍睹,令人毛骨悚然。我们的肉眼也能清楚地看得出许多手掌和人体印,一掌一掌地贴在屋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妇女怀抱婴儿紧紧贴在墙壁上的痕迹,这真是惨不忍睹的“真人化石”。大家都无法也不敢去想象遇难者们临死前的痛楚!虽然只有区区数分钟的路程,大家都觉得这条通道崎岖漫长,步履与心情一样沉重凝滞。参观了阿美里亚庇护所后,人人满身鸡皮疙瘩,感觉全身发痒难受,回到饭店,立刻冲澡,即使冲了澡,全换上干净的衣服,那种难以言状的感觉依然存在,几乎一天未进食。
在伊方的安排下,我们访问了当年在惨剧中侥幸生还者。她约莫50岁出头,中等身材,穿着黑色阿拉伯大袍,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含着泪水。她说,7年前的惨剧在她心中成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梦魇,让她夜夜在恶梦中惊醒,仿佛还可以听见当时人们的哀嚎和惨叫声,情景可怕极了。在这起悲剧中,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现孤身一人,住在阿美里亚庇护所附近。这么多年来,经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她内心的痛苦能向谁表述?她暗中流了多少泪水又有谁能知道。每次有团组来参观,都请她出来叙述当时的惨况。她虽大难没死,但生活对她而言,已经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义。离开时,代表团成员与她握手告辞,请她多保重,并赠送给她一份纪念品,她激动地流下了泪水。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自古以来,伊拉克多次受到异族的侵扰,连绵的战乱塑成这个民族不畏强暴、善于斗争的不屈精神。仅这42天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飞机对伊拉克的空袭超过10万架次,以后更是连续十几年的封锁禁运,但人们却很少考虑究竟这些战事因何而起,人们为什么生活这样贫困,下一步怎样保护自己,保卫自己家园,怎样改变现状,摆脱这种困境。因与外部世界的隔绝已经太久,人们已经麻木了,只能期待真主为他们的命运作出安排。
女画家的最后遗作
1991年,美国统领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伊拉克军队伤亡惨重,平民百姓生灵涂炭,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顿时成了伊拉克人民眼中的公敌,他们的仇恨心理可想而知。
1993年初,巴格达著名的拉希德五星级饭店(国宾馆)大门入口处的大理石地砖上刻有一幅老布什的画像,旁边写着一行字:“布什是罪犯!”据说,竣工时,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蜂拥至饭店,都在大门前奋力踩踏,恨不得把老布什的脸孔踩碎。平时所有进出饭店的人,也都踩着布什的画像而过。迄今为止,不管何种原因访问伊拉克的美国人士,甚至包括一些欧洲人都改住其他饭店。
图为巴格达著名的拉希德五星级饭店大门入口处大理石地砖上刻的老布什画像。
据伊朋友讲,负责这幅画像的画家是萨达姆艺术中心总监莱拉·阿尔阿达,她在1992年底开始动工绘制,为尽早完工,她不惜放弃了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可是,到了1993年1月,她和全家生活不得安宁,经常收到恐吓信和电话,于是不得不深居简出,夜晚常是和衣而睡。有一天,她与朋友在一家酒店用餐时,遭到不明身份人袭击,之后虽获得警方保护,并几次搬家,但最终没能躲过劫难。那年6月,有人向她的住处投下一枚炸弹,她和丈夫、两个女儿、一名女佣及6个邻居被活活炸死,当时她年仅48岁,唯一生还的小女儿,一只眼睛被炸伤。
莱拉是伊拉克颇有名气的女画家,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巴格达海湾战争纪念馆也专门设有她的生平介绍,这幅布什画像成了她的最后一幅遗作。如今莱拉已离去,但她的音容笑貌犹在,伊拉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著名女画家。
伊拉克货币
10000伊拉克第纳尔
(网络图)
伊拉克货币称第纳尔和菲尔斯,1第纳尔等于1000菲尔斯。伊拉克货币有纸币和硬币二种,硬币面值有250、100、50、25、10、5、1、1/2、1/4;纸币面值有10000(2002年新发行版)、250、100、50、25、10、5、1、1/2、1/4。
目前伊中央银行公布的对外汇率仍为0.33美元兑换1第纳尔。其实自海湾战争以来,伊受到联合国经济制裁,国内经济濒临崩溃,货币大幅贬值,仰仗石油换食品计划维持生计。近几年,黑市1美元兑换约2000第纳尔。
由于第纳尔贬得不值钱,出去买东西总要带上几大叠钞票。一叠250面值的第纳尔100张是25000第纳尔,约等于14美元。在小银行换钱时,一般也无法数钱,而是用天平称,25000第纳尔的重量为0.12公斤。
请几个朋友吃饭,要用黑色塑料袋或尼龙袋装上大半袋钱;如果是大型招待会几百万的账单,那要准备好几个大的塑料垃圾袋或大麻袋装钱,一个人扛是扛不动,必须两人抬上车,到了饭店要请服务员用行李车把钱推到财务处付钱,收款的小姐用点钞机也需要点上几个小时(因饭店里收钱是要点张数的,不允许用天平称)。
目前在伊市场上流通的第纳尔只有10000、250、100、50、25五种,而后几种面值的第纳尔已几乎没人要了,给乞丐也不要。其他更小面值的纸币和各种硬币已不再发行和流通。
近年来,收集伊拉克硬币的人越来越多,原来被伊拉克普通百姓扔掉的小额纸币和硬币,被一些小商贩从各地以极低的价格收进,再以150-250第纳尔一套卖给外国集币爱好者。
中国收集伊拉克货币的人也不少。尤其是随着1996年底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的执行,越来越多的国内贸易团组访伊,并在伊收集一些硬币;常驻机构的人员中更是有一些集币爱好者;另外由于伊硬币相对比较便宜,一些常驻邻国的人员,也会利用各种关系托熟人购买一些伊硬币,用作小纪念品送友人。如一套约旦硬币要3个多美元,而3个美元可以买上20多套伊拉克硬币。因此,伊拉克成套的硬币越来越难买,成套的纸币更是难以寻觅。
-end-
图文 |《外交官》第2辑(2003年出版)
作者 | 詹京保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