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海参崴作为内贸中转港是这么回事
近来,海参崴作为东北至东南沿海内贸的跨境中转是有意思的消息。
东北经济不振,运输困难是原因之一。东北大港只有大连,黑龙江、吉利运到大连再出海,动辄超过1000公里。全程用铁路直接运到关内,距离更长,成本更高。但从绥芬河经海参崴中转,陆上距离只有200公里。
2007年开始,中国已经批准黑龙江从绥芬河走海参崴的跨境中转了,现在增加的是吉林走这条路,所以并不是全新的。
另一个情况是:乌克兰冲突以来,中俄贸易大增,开往海参崴的集装箱船大增,但回程常常空放。加上吉林的跨境中转,可以增加利用率,也降低吉林向关内的物流成本。
吉林通往海参崴的是珲春口岸。
2007年的规定里,出口口岸只有绥芬河,入口口岸只有上海、宁波、黄埔,中转港口只有海参崴、东方港、纳霍德卡港。
后来增加珲春作为出口口岸,增加南沙、盐田、蛇口、福州、湛江、厦门、太仓、舟山、乍浦作为入口口岸,增加斯拉夫扬卡作为中转口岸。这些不都是这次增加的,有些是历年逐步增加的
实行之后,绥芬河到太仓的运费每个集装箱可节约2000元。
跨境中转是比较特别的方式,免收关税,但依然在海关监管之下。除非有不可抗力,出境货物必须在3个月内到岸,否则要到海关补交税款,相关企业不得继续从事跨境中转业务。船只以中国籍为优先,运力不足且得到交通部备案后,容许用外籍船。
这事对中俄是双赢。
海参崴是良港,但在苏联解体后,衰落厉害。本来就是军港,不是商港。俄罗斯海军这个熊样,军港只能更熊。加上远在天边,人口流失厉害。纳霍德卡、东方港(紧贴纳霍德卡,在上图纳霍德卡的“卡”字位置)、斯拉维扬卡更小,都是地区良港。
作为跨境中转港之后,港口业务足以拉动海参崴的经济,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俄罗斯远东的农产品和矿产品海运出口。俄罗斯本来对增加对中国的依赖一百个不情愿,现在心理这道坎差不多过了。一方面是欧美的制裁,更大方面是中国崛起。当年还指望着和日韩做生意,现在看看中国这市场比日韩可是大了去了,真香,而且越来越香。
历史上俄罗斯吃亏在太政治挂帅,现在可能真饿着了,学乖了。
对于吉林、黑龙江来说,打通海运通道也是有利的。出口先别急,先把内贸活动起来再说。不过东北振兴光打通海运是不够的,否则辽南海运便利,应该与江浙、广东一样发达了。东北经济还是需要转型,传统重工业要放下包袱,跟上科技革命;同时利用东北现在土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发展新兴产业。漫长的季节不能继续漫长下去了。
更有意思的观察点是日本海和对马海峡。这样一来,日本海和对马海峡的海上交通就繁忙起来了,还都与日韩无关。日韩会捣鬼吗?中俄会海军护航吗?
日韩如何看待这事,对地区安全和政经互动有什么影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