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08:曹操出兵救袁谭:砖家们的忽悠,该如何提防?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辛毘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

 

官渡之战后,曹操听郭嘉的话,将主力从河北撤了回来。可没过多久,袁谭被弟弟欺负得喘不过气来,就派人来找曹操求救了。

.

按理说,这是个鹬蚌相争的局面,曹操应该巴不得不掺和才对。而且事实上,曹操集团内部的多数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大家都觉得应该先去打刘表,反正袁氏兄弟一时难分难解,还不如先去把刘表灭了,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袁氏兄弟——到那个时候,估计他们差不多也两败俱伤了,更容易手到擒来。

.

然而,袁谭所派的使者——辛毗,却靠一番并不复杂的说辞打动了曹操。竟然让曹操移师重回河北,从袁尚手中救了袁谭。

.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辛毗都说了些什么,又是如何说动曹操的。

.

__________

.

当时,辛毗面对曹操,还没来得及说话,曹操就直接问他:袁谭能信得过吗?

.

曹操这句话问得很妙,几乎是一上来就堵住了辛毗的嘴。辛毗肯定不能说信不过,但若说信得过的话,你空口白牙的,拿什么来证明呢?

.

于是辛毗绕开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先不要说信不信得过,我先给您分析一下形势吧。

.

第一,河北兄弟内斗,尤其是袁尚已经力竭,这是您夺下冀州的好时机;第二,荆州在刘表的治下十分安定,您去了无机可乘;第三,万一哪天袁氏兄弟俩打的差不多了,开始坐下来谈了,您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

曹操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便听了辛毗的劝,移师北攻,最终消灭了袁氏兄弟。

.

----------

.

辛毗的这一番说辞,很明白的讲清楚了要如何才能说服别人。

.

首 先,一定要先动之以利。然后,才可以动之以理。

.

辛毗对曹操的劝说,看上去也是在讲大义该如何如何,但是,他真正能打动曹操的,却是点明了救袁谭的利益要比攻刘表的大——这就叫做动之以利。

.

反之,你如果总是抱着“有理走遍天下”的心思去和别人讨论,那么就算你口才出众,所向披靡,最后,也不过是赢了辩论,输了结果。你的道理再精深,也架不住人家的一句“与我何干?”

.

一个男生追女孩子的时候,不管如何花言巧语,其情话的指向,都应该是“我们在一起会很幸福”这样的美好愿景,这就是动之以利。而你要是动之以理的话,就只能这么说了:“你单身,我也单身,我们都如此的孤单寂寞,那就搭伙一起过日子算了呗。”嗯,道理看上去没什么错,人家姑娘也的确反驳不了你,只能是优雅的跟你说:“滚”。讲道理,是一种辩论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说服别人的方式。

.

其 次,不要隐藏自己的目的,并找到合适的表达切入口。

.

我们都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当时,烛之武的手段是:直接告诉秦军,留着郑国比消灭郑国要好。他说服了秦穆公,郑国转眼间便从秦国的敌对国变成了秦国的附属国。晋国一看,只能退兵。

.

烛之武的方法,其实就是做收益对比告诉秦国你们面临的选择有两种:灭掉郑国和留下郑国,而留下郑国的收益要更大。利益权衡治下,秦国很容易便被烛之武说服了。

.

辛毗面临的局面与之类似,只是要更复杂一点。因此,辛毗必须明明白白的告诉曹操,打袁尚的收益,要比打刘表的收益大。

.

这个命题如何证明,是有难度的。一般的摆事实讲道理作比较,都不一定能奏效,因为敌对双方不一定会看法一致。于是辛毗挑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角度,给曹操做了另一个层面上的比较: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是打冀州好,还是打荆州好。

.

辛毗说,冀州连年征战,民生疲敝,所以袁尚已经覆亡在即。而荆州则相反,在刘表的治下安宁殷富,一时无隙可乘。这种时候,当然打冀州是首选了。如果不能直接证明打冀州比打荆州强,那就证明在目前这个时间点上,打冀州要比打荆州强。——当两者难分轩轾的时候,一定要切一个有利于自己的侧面,来进行问题的比较。

.

而理论上来说,只要你愿意,那么就总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立场的切面——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成本,甚至于还可以是被说服对象的喜好。

.

辛毗就找到了这么一个侧面,一个能让曹操接受的侧面。

.

----------

.

道理到这里就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吧。

.

家里有一笔闲钱,不大不小,是应该拿来买房子呢?还是备着以为急用呢?

.

如果你是想买房子,那么就应该从货币贬值的角度来进行阐述;而如果你想备以急用,那么则可以说房价在高位上,犯不着去接盘。

.

如果你想买房子,但尊夫人却觉得房价过高的危险性已经远远超过货币贬值的危险性,那么,你就应该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来说服她,告诉她只有买房赚得盆满钵满的,没见有攒钱攒成巨富的。

.

而如果你立场相反,但尊夫人却始终想要买房买房买房,那么,你就不要借鉴本国历史了,你得去借鉴日本历史:君不见霓虹房价泡沫破灭近三十年,至今还难以翻身吗?如今房价都不涨了,都说要“房住不炒”了,你还要顶风逆行吗?

.

你看,这个回合你们又打成了平手。

.

而这个问题,换个角度还能继续再纠缠下去:你若是反对买房者,可以从父母年迈、子女上学,自己经济压力过大的角度来入手;而你若是支持买房者,那就可以说一下买房子的攒钱效应——不管有没有背房贷,你都是有多少花多少的,那既然如此,还不如用房贷来攒钱呢。

.

以此类推,这个过程可以趋近于无穷。

.

----------

.

说了这么多,难道在下是在教你如何“诡辩”吗?当然不是。而是希望你能通过这个例子,发现另一个道理,那就是:

.

从来就没有什么“真理愈辩愈明”,只有越辩越糊涂。

.

真理从来不是靠辩论辩出来的,而是证明的。

.

随手举一个句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这是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你一言我一语的谈出来的吗?当然不是,而是通过第谷、开普勒,最终到牛顿,被证明了的。如果没有科学观测和试验,仅靠这种你来我往的辩论,那么永远都只会是我坚守我的信仰,你维护你的坚持。

生活中,大部分对于他人的说服,都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而只是基于被说服者内心的评价你所做的,不过是从一个角度或者侧面,让对方去相信你的说辞而已。就好比在下的文章,先举一个《资治通鉴》里的例子,然后再谈一下自己的感悟。但我说的这些,就一定是正解吗;我所体会的内容,就真是司马光的微言大义吗?

我其实只是挑了一个角度,然后自圆其说而已。而你不论相信与否,都不代表我说的是真理。

.

----------

.

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试着回答文章标题的提问了:如何听专家们的话?如何防止被他们忽悠?

.

答案应该是,不管他能不能说服你,你都应该先搞清楚:他是从哪个侧面或角度,来论述问题的。

.

还是以万众关心的房价来举例:A专家说,一线城市房价会上涨,因为有人口的持续流入。这个论述中,包括了两点前提:一、一线城市的人口在持续流入;二、人口流入能导致房价上涨。如果你想要反驳他,那么以下两条新闻你就必须关注:

500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你因此就能说房价要下跌了吗?

.


也不能,因为你只不过是证明了A专家的结论不正确,并没有所谓的“一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房价上涨”的逻辑存在。

.

现实中,哪行哪业都混迹着各种砖家,他们哗众取宠,蒙骗大众。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些砖家的说法漏洞百出,不值一驳。但是,为什么依然有不少人会上当受骗呢?

公众被这些花言巧语所迷惑,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商水平低,知识能力差,而是在于这些砖家的手段,大多都是在混淆立场,模糊条件,让听众不明所以。

.

----------

.

最后,我们再回头来说今天的故事:辛毗对曹操的说服,是不是也是一种忽悠?

.

并不一定。因为只是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角度,能让曹操采纳他的意见。这种角度,对于曹操而言,并不见得是忽悠,更像是思维的启迪。

.

那么,又如何分别是忽悠还是启迪呢?这个答案就很简单了:在说服当中,那种目的性特别强的说服方式,基本上都是忽悠;反倒是开宗明义的交代清楚立场的讨论,值得你驻足一观。

.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做今天文章的结尾吧:

.

讲座A的题目为:房价高企,股市暴跌,比特币高处不胜寒,哪里还有新的投资机会?

.

讲座B的题目是:从消费升级看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可持续性。

.

A or B ?

.

__________

.

番外| 我们的说书时间

.

.

在袁谭和袁尚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刘表曾经给两人写过信,大意就是劝两人要团结不要分裂。

.

乍看之下,两个人都打成这样了,你还来劝这个,真是迂腐得紧!但是,你若站在当时天下整个大局的角度来看刘表的行为,就会发现他的小算盘打得精得很。

.

在郭嘉劝曹操坐山观虎斗以后,曹操集团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不打袁氏了,接下来打谁?大家的一致看法是先去打刘表,因为他又有钱又不经打。

.

这个时候,站在刘表的角度,他该怎么办呢?现在去练新兵学兵法,肯定来不及了。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转移曹操的注意力。

既然曹操是因为袁氏兄弟内部相争而挥师南下,那么如果袁氏兄弟又精诚团结了,曹操的目光自然就又会聚焦于河北了。所以你看,刘表表面上是去劝架,实际上却是祸水北移。谁都不傻呀。

.

这里补记一下之后的历史:.曹操在剿灭袁尚后,终于占据了冀州,不久后又杀了袁谭,这一年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距官渡之战已经过去了四年..而曹操真正完全消灭袁氏势力,还要再过三年。因此,刘表又得以过了几年安生日子。.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南下攻打刘表了。而刘表自己运气也相当不错,就在这一年,他死了。
 
 .

.

曹操占据冀州以后,看了一下户口资料,然后美滋滋的对崔琰说,冀州真是个大州啊!我算了算,能招三十万军队呢!

.

崔琰回复道,丞相你说话好搞笑!袁氏兄弟相争,搞得生灵涂炭,您代表朝廷出兵平叛,不去关心受苦受累的百姓,反倒是先看能招多少的兵,这怕是会失望于冀州的士子们啊!

.

曹操听完,马上认错,郑重地跟崔琰道了个歉。

.

这段记载,几个意思呢?

.

当然,司马光记录于此,可能是认为崔琰仁政爱民,言辞堂堂正正,曹操因此受教而谢。

.

但是,腹黑的流年君并不这么看。当时天下争霸,大家都在抢地抢人,抱着的都是相同的心态。这种时候,动辄仁而爱人,其实是一种很迂腐的想法。崔琰这么说,难道曹操就真的听他的了?从此就关爱百姓,广施仁政了?肯定不会嘛。

.

但是,崔琰的话,很有可能让曹操意识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些事情想想就好了,就别当着人说了。

.

有些事,只能说不能做。

.

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

.

还有些事,只能说一套做一套。

.

对曹操而言,兵也要征,粮也要征,但仁政爱民的表面工作,也要做。不要觉得这就是虚伪。往小了说,看看你自己,恋爱的时候说的那些情话,每一条都言出必践了吗?为什么孔子会觉得言而有信是很好的美德,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做不到。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苛求别人了。

.

往大了说,领导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到底是他坏,还是你蠢?

- Review -

萧望之 vs 韩延寿:论撕逼的优雅方式

鲍昱 vs 群臣:“十三壮士归玉门”的背后

蔡泽 vs 范雎:我宁愿相信这世上有鬼......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