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急诊看病3个小时,我读懂了中国医疗。
上次值夜班,值班室没有下铺了,我只能睡在上铺。
有句话怎么说的?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正的住院医生敢于直面上铺的空调。
那空调,对着我的脑门狂喷。
果不其然,第二天,我感冒了。说是感冒,除了鼻塞难受之外,却有点发虚,头晕乎乎的。我跟上级请了个假,早早回到了家。
不会是新冠吧???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还好家里留了许多抗原,测了一个,阴性,我松了一口气。原因无他,家里老婆、孩子、帮忙带娃的老人,都没阳过。万一阳了,这个家就没法弄了。
到了晚上跟老婆亲热,亲了她一口,她嫌弃地把我推到一边,“去去去,别传染我感冒。”
“放心吧老婆,普通感冒是鼻病毒感染,不传染的。”
第二天,老婆发烧了,不过精神还好。
第三天,老婆躺床上动不了了,整个人都不行了。“你不是说不传染么???”她用最后的气力给了我一拳。
“有可能是甲流,会不会是新冠???”我带着老婆来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做了核酸。
晚上一查结果,新冠阳性。诶,这玩意跟幽灵似的,躲也躲不过去的。
睡觉前,老婆感觉娃的状态也不对,测了个体温,38.6℃。也顾不上自己发烧难受了,赶紧给娃降温,吃了点退烧药。
第四天,我下了班到家。看娃的状态还是不太好,整个人红扑扑的,老婆说体温最高39℃。晚上吃了奶,娃突然开始呛咳,像是喝奶呛到了。拍了半天也不见好,再加上发热,整个娃都不好了。
比娃更不好的是老婆,她急得不行。我也担心娃误吸了,于是决定带娃去急诊看看。
着急忙慌地,我们来到了浦东最大的儿童医院。
进到急诊的一刹那,我后悔了。。。
乌压压的,都是娃,嗯,生病的娃,还有面色焦急的家长们。而且每个小孩子都戴着口罩。
再一看我的宝,口罩也忘带了。不过好在娃的呛咳好了很多,不再咳嗽了。
那一瞬间,我打了退堂鼓。给老婆打了电话,不想看了想回去。她让我自己决定。旁边的老人也不说话。
来都来到底是留下来,冒着传染其他毛病的风险,花几个小时继续看急诊。还是,就这样回去???
我陷入了临床决策的关键节点。
看!来都来了!
我拍了板,一会排上队之后,再去附近买点口罩。
一开始我决定是不想抽血、拍片的,只想让医生听一听,再开点药之类的。
但排上队,才发现,这里是急诊预检台开具初步检验的。
先测体温,然后到预检台描述病情,预检台分级,我们分到了4级,普通级别。然后预检台根据病情,开具常见的抽血检查。再去挂号缴费。
这样省去了先去医生挂号那就诊、再缴费抽血的过程,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交好费之后就是去抽血。娃很小,扎的指尖血。熬到9点多终于受不了睡着的宝宝,被那一瞬间的刺痛惊醒,哇哇大哭。老人受不了,也抹起了眼泪水。
“诊前检验”
我心也痛,但我知道没办法,看病就是这样。
“一个小时出报告,报告出来之后去诊室门口登记,等待叫号进去看医生。”检验科的小哥交代道。
我点点头,带着她们找了一个安静的椅子,喂宝宝喝了奶,然后让她躺在怀里睡着了。这时候,我再去外面的超市,买了降温贴、口罩和水,回到了医院。
“一切为了孩子”
看了看表,已经快9点半了,过去两个小时了。我查了一下报告,已经出来了。还好,没啥特别的,基本都正常。
不过医生还是要看的。我登记了之后,等待叫号。我是8143号,现在叫到8102号,还有40个。不过有10个诊室同时在看,号叫得很快,一分钟能叫2个。每个家长都盯着屏幕,生怕过了号重排。
等待叫号的家长们
等了20分钟,终于到了我了。带着娃进了诊室,一看是个年轻的医生,介绍了一下情况。本以为没什么特别的,准备看一下就带娃回去的。
结果,医生听诊器听了听,说是有痰鸣音,建议拍个片子。行吧,行吧,来都来了。交了费之后,去拍片子。
片子很快也拍好了,重新登记,二次看诊的叫号很快,只隔了两个就叫号了。还好片子没啥,医生开了点化痰的药,就结束了。
我看着睡得身上有手指头没压好有血迹的宝宝,睡得迷三道四。只想赶紧带她回家。
回到家中,刚好晚上11点。
7点出发,11点到家,路上总共1个小时,看病3个小时,中间还因为拍片子排错队耽误了半个小时。
“这么晚才回来啊。”老婆撑着虚弱的身体,来门口接宝宝。
“诶,人太多了,全是生病小孩。”
“我早跟你说,可以去私立看,你非不听。”老婆埋怨道。
我摇了摇头,不置可否。
3个小时时间,我带着娃完成了抽血出检验报告、拍片出影像报告、两次诊室看诊、缴费和取药。
这效率,我说世界第一应该不过分吧?
等到我们要离开医院的时候,吵吵闹闹的急诊室才终于稍微安静了一点,长长的排队队伍也变成了三三两两的人群,诊室门口焦急的家长也少了很多。
“像打仗一样。”我忍不住感慨。
要是把我放到10年前,还没当上医生的我,肯定会吐槽这里排队两小时、看病2分钟。吐槽医生护士的态度,不,完全没有态度,他们就像机器人一样。
要是把我放到5年前,刚刚当上住院医生的我,肯定会吐槽中国分级医疗体系的缺失,所有人都来三甲医院看病,吐槽这里每个人还没看诊就抽血的过度检查,吐槽医生没有人文关怀、对小孩子没有爱心。
可现在我,完全不会,我只是惊叹于中国公立医疗体系的高效。
只有在这里,才能让一个病人,在3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初诊、检验、检查、诊断、治疗的全部过程。
不想踩一捧一,但说句难听的,3个小时,在有些发达国家,够干啥?医生都没看上呢吧?
当了医生才明白,不是这里的医生不想精准诊疗,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具检验;不是这里的医生不想多看一会,对病人态度好一点。只是,门外排队的几百个小孩子,不给他们这么做的机会。
我曾经在刚进站规培的时候,写过一篇《中国特色甲状腺工场》,吐槽了甲状腺外科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的操作。成批次地问病史,成批次地谈话,成批次地签字,成批次地手术,成批次地换药,成批次地出院。
这还是医院么?我困惑不已。
现在,我想开了,尤其是自己老婆开了甲状腺。人文关怀重要么?重要。主观感受重要么?重要。但在疾病和疗效面前,都要排在后面。
我们来到医院,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不是么?中国的公立医院,已经把效率拉满。
优质的医疗资源毕竟是稀缺的,面对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合理诊疗、牺牲一些主观感受,但不得不说的是,这可能是目前最适合国情的一套体系了。
别的不比,单比效率,China N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