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宁死不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赵氏孤儿的故事里,公孙杵臼选择了赴死,程婴选择了抚养婴儿长大,而公孙杵臼在死前对程婴所说的话是“君行其难,我行其易”。

一生一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这二人都被视为难得的义士。

这矛盾么?这并不矛盾,因为二者的价值观是统一的。

“宁死不屈”基于的价值观是现实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宁死也要守护这种价值观,而“能屈能伸”的逻辑是这个价值观如此重要,必须要留取有用之身来保卫他。

并且,在中国古人的价值观里,其实后者更难做到,所以才有“忍辱负重”这个成语。

杜牧在《题乌江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杜牧眼里,项羽兵败自杀反而不是“男儿”,真的“男儿”就应该包羞忍辱、卷土重来。

再比如说在《三国演义》里,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困于孤城,东吴派诸葛瑾劝降时,关羽说:

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

关羽的这个表态就叫宁死不屈。

但是,作为大将,关于知道自己不能如此轻易就死。所以,在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态度后,关羽率领三百兵士突围而出,以图卷土重来。这种行为就叫能屈能伸。

而关羽被俘之后,再次坚决拒绝了东吴劝降,最终被孙权杀掉,这也叫宁死不屈。

同样的,关于当年之所以向曹操投降,也是因为需要保护刘备的妻小家眷。是以虽然关羽投降,却依然是值得肯定的行为。若当时刘备家眷不在身边,关羽孤身被围,以他的性格肯定也是死战到底。

其实无论是“宁死不屈”还是“能屈能伸”,说到底就是为人处世既要懂得变通,但同时这种变通也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不可更改的信念之上。若事情有可挽回,“能屈能伸”是为了办事;若事情无可挽回(比如关羽已经被俘,再无突围可能),那“宁死不屈”表达的就是一个态度。在这个角度上,这两句话其实也是统一的。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