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四大部洲的地理辨析及孙悟空出生地考

平原公子又批判《西游记》中的西化思想了。

但我觉得或许前提就搞错了,对四大部洲的划分似乎是中国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穿凿附会了。

 

500

1、关于神话的原点——须弥山

 

须知印度的这个神话是以须弥山(Sumeru,开个脑洞,这个地名跟苏美尔人有没有关系?)为世界中心的,那么很显然,青藏高原或喜马拉雅山就是须弥山的原型。

百度百科“须弥山”词条提到:

恒河自天而降,首先落到须弥山上,然后再落到地上(按:恒河主要支流都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

相传该山深入地下8万由旬,地上亦高出8万由旬;其顶峰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山之间隙处为阿修罗城(按:帝释天和阿修罗在印度吠陀神话里,都是雅利安人的代指,在佛教世界观中对应于六道中高等级的“天人”、“修罗”,也对应于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

山之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面是咸海,南赡部洲等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按:此咸海很有可能就是中亚真实存在的咸海,但并不像佛教徒想象的那样是一片分开了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较宽海洋)。

史为乐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须弥山即喜马拉雅山。

 

2、关于四大部洲

 

《阿含经》曰:“北面有洲,名郁单越,其地纵广十千由旬,四方正等......东面有洲,名弗婆提,其地纵广九千由旬,圆如满月.. ....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纵广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综合各家之说,将四大部洲的基本信息总结为下表:

500

注:高胜——即高明优异,高人一等,胜人一筹。意即北俱芦洲的人比其他三洲高明优胜。

胜身——东胜神洲应为东胜身洲,大概是吴承恩从“赤县神州”附会而来。胜身顾名思义,就是战胜己身、涅槃成道,或许是印度人对中国哲学“克己修身”思想的理解。

牛货——即以牛为货币。“牛贺”即为“牛货”之讹误。

赡部——南赡部洲因瞻卜树而得名。瞻卜,梵文jambu或campaka,意为金色花树。树身高大,叶面光滑,所生黄色香花,灿然若金,香闻数里。“天女散花”所散的花,就是薝卜花。

由旬——古印度长度单位,佛学常用语,梵语yojana之音译,巴利语同。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七英里,即11.2公里。

 

以青藏高原为世界的中心,就可以看出四大部洲的现实对应了:

北俱卢洲(Uttara-kuru)是北方草原游牧地带,地域范围最宽广,地形基本方正,人的脸型也为方脸(大概是古代通古斯人种),是雅利安人龙兴之地,所以被其印度的后人认定为最为“高胜”的洲。虽然这里的人不能成佛,但死后定升天界。《阿毘昙论》说:“地方高大,定寿千岁,无诸苦,常受乐,胜馀洲,故名高胜”。北俱芦洲地多山,山侧有诸园观浴池,共有四个游乐苑,即善现苑、普贤苑、善华苑、喜乐苑(这些或许是游牧民族固定的季节性草场)。

东胜神洲(Furvavideha)是东亚地区,地形为圆形(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岸线加上传统农耕区分界线正是圆形),人的脸型也为圆脸(大概是蒙古人种,对人种特征我不太懂,就不多加评论了),文化上讲究“克己修身”,故被印度人称为“胜身”,或许他们理解成了东亚人善于通过修炼强身、武功高强。《长阿含经》卷十八:“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本洲有三事殊胜:土地极广、极大、极妙。关于东胜神洲为圆形、西牛贺洲为半月形,在不同文献中经常弄反,这里取我认为正确的一种说法。

西牛贺洲(Aparagodaniya)是两河流域新月沃地,地形为半月形,脸型是否为半月形存疑(或许指的是某种长脸的脸型),当地盛产牛羊和珍珠,符合佛经描述。西牛贺洲“其地形如满月,人面亦如满月。此洲有殊胜三事,即:多牛、多羊、多珠玉。”西牛贺洲的人以此三物进行对外贸易。值得指出的是,印度教徒尊敬神牛,不会像西亚人那样将牛作为货币交易。

南赡部洲(Jambudvipa)是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其“北阔南狭”的描述符合实际情况,人的脸型可能类似马脸或瓜子脸,生长着金色花树,又作瞻卜树、占婆树等,即黄果兰树,英文名称:Michelia Campaka,拉丁学名:Michelia alba DC。人们只有在描述自己故乡的时候才会特别用到本地植物的名称、并对其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所以从“南赡部洲”词源与其他三洲不同、且梵文中不包含“南”的字眼这一点上看,它一定是创作该神话的人民为自己本土所赋予的名称。在佛教中它常被认为是凡人所居之地,此洲人类虽然在环境、福报、寿命等方面,不及其它三洲,但“勇猛“、“忆念”、“梵行”则优胜于三洲及诸天界。这也是为什么佛陀降生于此世界(南赡部洲)的缘故。《世记经》:“阎浮提人有三事胜。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佛出其土”,此地只能是印度次大陆了。

500

图  瞻卜树

在西游记的设定中,据如来讲,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因为南赡部洲比其他三洲欲望都强,人民生活较其他三洲更加苦难(可能是对自己的苦难感受更强烈、并对其他地方寄托美好想象的结果),但佛陀降生于此,因此要想成佛,只能来此洲修行。

3、关于孙悟空的出生地

 

西游记将四大部洲的观察中心设定在东土大唐,导致四大部洲的对应关系出现严重偏差:北俱卢洲没有变化;但西牛贺洲变成了印度,仅仅是因为它在大唐的西边;南赡部洲本来是佛陀出世之地,只能是印度,却被张冠李戴给了大唐,使大唐蒙受了“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口舌凶场是非恶海”的不白之冤。

更荒唐的是,在很多人看来,孙悟空的出生地“东胜神洲傲来国”竟然成了日本,或者台湾,或者美洲!对此,我想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接受的,但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这种设定不符合逻辑和事实。“东胜神洲”本来是附会于“赤县神州”一词而得以定名,却跟中国无法形成任何关系,而虚掷于海外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完全不顾日本、台湾体量太小,不足以支持佛教神话四大部洲之一的地位;而且古代印度和中国也不可能了解美洲的存在。

对于孙悟空的出生地,我将在前面世界观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神话学的猜想,大家可以自行判断是否有道理。

根据学界流行的看法,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Hanuman)。相传哈奴曼是风神伐由(Vayu)和母猴安阇那(Anjana)之子,得道于始祖大梵天(元始天尊)的真传,能腾云驾雾、百般变化、移山倒海,挥舞一根虎头如意金棍,专为天地冥三界除恶扬善。无独有偶,在西藏的创世神话中,有一个关于“猕猴与罗刹女”的故事:观世音菩萨为一只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命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当神猴在雅砻河谷潜修时,山中来了一个女魔(罗刹女),直截了当地提出:“我们两个结合吧!”起初,神猴不答应,认为自己是观世音菩萨的徒弟,与女魔结合,会破戒行。但当女魔提出如果神猴不和她结合,她就自尽。还说自己前生降为妖魔,因和神猴有缘,才专程来到此地。如果与神猴成不了亲,日后她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而那时,她一定要杀害千万生灵,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雪域高原将因此变成魔鬼的世界。所以,请求神猴答应她。神猴听后仍然拿不定主意,只好回到普陀山请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想了想,开口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个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此雪域繁衍人类,是莫大的善事。作为一个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速去与魔女结成夫妻。”这样,神猴便与魔女结成伴侣,生下六只小猴。三年以后,六只小猴已经繁衍到了五百只,山中的野果已经不够它们吃了。于是,神猴按照观世音的点化和指示于须弥山中取来了天生的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出各种谷物。此后,神猴与魔女以及子孙们学会了耕种,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开始说话,逐渐变成了人。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猕猴变人”的故事虽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但并非完全是神话传说。猕猴有可能指的是藏族先民来到西藏之前,居住在此地的矮黑人后代。这些西藏矮黑人很可能体毛很发达,个子矮小,因此被说成猕猴。传说发生的地方,就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贡布日山上。据传说,山下的市镇“泽当(今山南行署)”在藏语里的意思,正是“猴子玩耍之处”。至今,那里的人们还传说,在离泽当不远的撒拉村,有一大片猴子耕种的青稞地。每到春天播种之时,远近的农民都要到这块地里抓一把泥土撒到自家的地里,据说这把神土能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贡布山上有一个巨大的山洞,据说是那些猴子的家。洞口如今被当地藏民插满了树枝,挂满了经幡,洞内石壁上则有简单的壁画和六字真言。

这两个神话都是猴子和神人结合的故事,事件发生地点在与印度恒河平原接壤的西藏山南地区,那里甚至有花果山水帘洞的原型。西游记第一回说:“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馀。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如果傲来国在山南地区,那确实“国近大海”——孟加拉湾,而孙悟空操筏登岸的地方是恒河三角洲地区无疑了。按照西游记原文,我认为孙悟空来自安达曼群岛,但如果不拘泥于原文,那么他也可以来自雅鲁藏布江上游,是乘木筏顺流而下到达恒河三角洲的。接着孙悟空横穿南赡部洲,又横渡西海(阿拉伯海),来到西牛贺洲拜师学艺。如果按之前将东亚看成南赡部洲的错误认识,孙悟空从中国东南海上的岛屿到中国内地访学,又如何能够到达“西海”?除非他翻越横断山脉、横穿中南半岛,这一路上人迹罕至、山高路险,不可能轻轻松松“串长城(指的是城墙很长的大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馀”,然后就“忽行至西洋大海”了。

总之,孙悟空的故事来自于印度和西藏通过山南地区的文化交流形成的神话传说,他拜师学艺的路线或许反映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途径茶马古道、穿越印度、乃至到达西亚的地理发现史与文化交流史。而通过这一渠道传入中国的地理知识,将成为玄奘西行的重要参考信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