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势力”蜂拥而上造车?电车的技术门槛其实比油车低得多

【本文来自《E级重磅改款,我们看到了奔驰的纠结》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白云边
  • 拥有插电混动系统加持的E300e和E400e,其百公里加速则分别为6.4s和5.3s,最大马力也达到313Ps和381Ps。
    在电池方面,全新E级将搭载25.4kWh的电池组,WLTP纯电续航为100km,并且可实现55kW的直流快充。
    油电都要,结果啥都不行。
    比纯粹油车复杂不止一倍。
    比电车,那只能和五菱EV比较

油电混合比纯油车在技术上并不复杂。成本有增加,实际上增加得也不多。

混动车型发动机和变速箱比传统燃油车要更简单,成本更低。汽车上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发动机和变速箱。

从做功方式上说,一个是奥特循环,一个是阿特金森循环。纯油车对发动机的要求比混动车要高得多。混动车在起步和低速段除了急加速基本都是用电动机。后者技术很成熟,而且没听说过哪家汽车上自己生产电机,都是外购的。混动车用的阿特金森发动机如果单用,汽车甚至无法起步。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能量效率高。

另外一个大差别是,混动车的变速箱要比纯油车简单得多。高端纯油车变速箱都是8速甚至9速,而所有的混动车变速箱都在3速以下,大多是2速(电车的电机则基本是单速)。甚至去年上市的五菱星辰混动发动机是单速的,这意味着汽油发动机直接不需要变速箱了,只用一个油电切换的串并联系统即可。不可想想吧。

为什么“新势力”蜂拥而上造车?电车的技术门槛其实比油车低得多。三电等关键部件都是外购。新能源汽车行业卷得厉害,原因就在于此。厂家不需要有多高的核心技术。

热门评论 1

  • 护城河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
    北田共
    我不是专业人士,不过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如果真像那么简单,传统车企难道都是傻子?
    传统车企才不傻,所以才多数采取“跟随+观望”的姿态,差别是跟随和观望的配比不同。说到底一句话,新能源汽车未来没得说,行业前景光明,但落脚到企业层面,风险相当大。
    首先说,把宝一股脑压在新能源汽车上的,除了特斯拉之外,都是VC在背后支持的内外新势力。看看蔚小理都亏成了什么样?分明是在大把烧钱。
    除了VC,其他类型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接受目标企业这种亏损。VC不一样,人家早就算清楚了账。赚钱分两个方面:首先是上市带来的“估值变现”。行业前景没问题,股票至少一段时间里会受到追捧。其次是企业价值的真正实现,这就是大赚了。阿里腾讯级别的。不过我估计,目前的纯新能源车企里,除了比亚迪这样的,其他估计都活不到真正“解放”的那一天。
    原因有二:目前阶段的新能源车技术路线并不成熟,商业风险高;纯新能源车企绝大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
    先说第一个。虽说目前看电池技术短时间里不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则未来必定发生质变,二来电车虽然使用成本相对油车极低(能源使用成本10%左右),但相关系统的购置成本太高。80-100KWH的电池组,成本显著高于汽油发动机,这还没算三电里的另外“两电”。要知道,现在国家可是多方面扶持新能源车的。不算没有限行的“软扶持”,目前政府对新能源车消费者和厂家都有补贴的。就这样,新势力们仍然亏得一塌糊涂。要为这些企业骄傲,还早了点。新能源车最终被市场接受打败传统燃油车,必须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个方面的风险,是系统风险。换言之,车厂没有有效的应对之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并且没有跟不晓得效果。
    第二个方面,核心竞争力。“我设计,你代工”,理想美好,现实骨感。这种“轻资产”运行的商业模式,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最典型的成功者是苹果,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上的软硬闭锁生态”。一言蔽之,它吃到了绝大部分利润。另外的成功类型多见于各类芯片包括CPU/GPU等,设计者拿到了大部分的附加值。没有这个,还非要玩“我设计,你代工”,说不好听的,最终死路一条。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能够实现的附加值来消化成本。制造业里,“轻资产”商业模式的风险,是非常非常高的。看看新势力们,除了比亚迪(即便它都有限)之外,谁有像样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这个,就消化不了新能源汽车在尚未成熟阶段给行业带来的“风险成本”。
    有人说,新能源车的根本在车机系统和软件。要比系统和软件的设计调试等等各方面能力,哪个能跟苹果比?苹果是最早吆喝造车的高科技公司,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于新势力们,HR招聘个团队就能搞出来的车机系统,传统车企就不行?牛逼不是这么吹的。华为的车机系统已经验证是成熟的,为什么它不造车?
    最后需要说的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大发展有百利无一害,这是国家大力扶持它的根本原因。但宏观和微观毕竟不一样。传统车厂绝对接受不了现在就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风险和成本。新势力这个阶段的烧钱,是在其VC股东们的实现预计之内的。不过即便这个预计,也有天花板。在商言商一句话就可以终结这方面的说辞。
    新势力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当然希望仍在。至于老车企们,“观望+跟随”但不强出头的策略是对的。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9
最热 最早 最新

  • 吞噬托 吃饭睡觉打托托
    全部楼层
    虎纠的杨
    你的观点不是电车容易吗?叫这些产业链转型电车产业链呗。不行就是不行。
    技术没什么难度    和造光刻机的难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光刻机算地狱级的话 电车还是属于容易级 连很难都算不上
  • guan_15895105102169
    不是傻子,是船大难掉头,除非愿意从头来过,轻装上阵,否则终会两端发力,互相掣肘,徒耗资源。
    外国人都是傻子吗?电车这么容易造,不来一打,不,一百打造车新势力怎么够?
  • 笑死我了,哈哈哈哈,以为中国出了这么多造车新势力就以为电车简单了?真有这么简单,难道外国人都是傻子,不来一筐外国造车新势力?
    其实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包括各国精英,有一种说法,中国的大发展鼓舞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还有一种说法叫中国行,我也行。前一种说法有个前提,就是中国的巨大经济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种基建,而且都是廉价的,在中国发展之前,没有这种便利,想想中国以前被发达国家宰割的凄惨状况,可以说,没有中国,印度,印尼,越南现在全在泥潭里,寸步难行。
  • 全部楼层
    guan_15895105102169
    不是傻子,是船大难掉头,除非愿意从头来过,轻装上阵,否则终会两端发力,互相掣肘,徒耗资源。
    门槛低到一定程度,怎么就两边发力呢?按作者的的观点(除非我理解错了),门槛对于传统车企是相当低啊,那不就是洒洒水吗?
  • 老饕 叫兽禽兽都一样
    全部楼层
    护城河畔 作者
    燃油车和混动车,汽油发动机不一样。混动车的发动机如果像燃油车那样单独使用,几乎无法起步。阿特金森发动机扭矩不够。但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汽缸做功冲程长因而中高转速的燃油效率高(大致描述)。这种发动机在纯燃油时代几乎是没市场的,但在混动模式里它和电机是绝配:电机始终可以输出最大扭矩。电机负责起步和低速,阿特金森只负责中高速,发挥它热效率高的优点。
    至于五菱星辰,不止它,几乎所有的HEV(挂蓝牌的非插电轻混车)基本工作原理都是发动机带动电机发电,由此驱动车辆,用专业术语说这叫“油电串联”。而且,HEV车都有两个电机但与纯电车中功能没有差异的双电机不同,HEV两个电机的角色不一样,一个负责起步和发电,一个驱动车辆。
    就五菱星辰说,动力有四种模式,纯电驱动、纯油驱动、油电串联、油电并联。起步和低速段是纯电模式,除非深踩油门急加速否则发动机是不转的。如果电池蓄电不足,则发动机会先启动给电池充电。时速80以上,要么纯油驱动要么油电并联。高速段则发动机和电机并联提供动力,比如高速公路上超车时电机会介入提供额外动力。普通速度下则主要是油电串联,就是发动机带动电机发电。
    HEV过去是日系两田的技术路线,变速箱是2档或者3档。更省油但成本也高。
    HEV的技术模式,发动机、变速箱这两大环节上都会相当程度降低制造成本。它需要的电池组容量也不高,部分降低新能源电池高成本的影响。因而,HEV模式轻混车,成本并不比纯油车高很多。
    HEV比纯油车省油但幅度不大,优点是小排量发动机获得了中高档燃油车的低速性能。HEV在起步和低速段与纯电车几乎没有区别。
    你隐瞒了一个事实,最高效率40%+的发动机,在油车上平均效率只有20%-,而在混动和增程车上,只要电池容量大于2KWh,车辆最终亏电平均效率也大于35%。
    有这个事实在,你前面说的那一堆都是废话。
  • 就像MP3替代了磁带光盘;手机替代了炮筒相机;云算替代PC;电驱替代油驱...........洪流狂飙,不顺势必亡矣!
  • 退休的修车匠老杨 我本性阳,无谓悲伤......
    全部楼层
    护城河畔 作者
    燃油车和混动车,汽油发动机不一样。混动车的发动机如果像燃油车那样单独使用,几乎无法起步。阿特金森发动机扭矩不够。但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汽缸做功冲程长因而中高转速的燃油效率高(大致描述)。这种发动机在纯燃油时代几乎是没市场的,但在混动模式里它和电机是绝配:电机始终可以输出最大扭矩。电机负责起步和低速,阿特金森只负责中高速,发挥它热效率高的优点。
    至于五菱星辰,不止它,几乎所有的HEV(挂蓝牌的非插电轻混车)基本工作原理都是发动机带动电机发电,由此驱动车辆,用专业术语说这叫“油电串联”。而且,HEV车都有两个电机但与纯电车中功能没有差异的双电机不同,HEV两个电机的角色不一样,一个负责起步和发电,一个驱动车辆。
    就五菱星辰说,动力有四种模式,纯电驱动、纯油驱动、油电串联、油电并联。起步和低速段是纯电模式,除非深踩油门急加速否则发动机是不转的。如果电池蓄电不足,则发动机会先启动给电池充电。时速80以上,要么纯油驱动要么油电并联。高速段则发动机和电机并联提供动力,比如高速公路上超车时电机会介入提供额外动力。普通速度下则主要是油电串联,就是发动机带动电机发电。
    HEV过去是日系两田的技术路线,变速箱是2档或者3档。更省油但成本也高。
    HEV的技术模式,发动机、变速箱这两大环节上都会相当程度降低制造成本。它需要的电池组容量也不高,部分降低新能源电池高成本的影响。因而,HEV模式轻混车,成本并不比纯油车高很多。
    HEV比纯油车省油但幅度不大,优点是小排量发动机获得了中高档燃油车的低速性能。HEV在起步和低速段与纯电车几乎没有区别。
    谢谢科普。其实,用电机起步及走低速,用阿特金森发动机走中高速,或电量不足时启动发动机充电,那么在城市通勤是很好的选择。
  • 护城河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
    退休的修车匠老杨
    打了一生交道,油车我懂,电车这两年尝试去了解,一知半解。说 "混动车变速箱都在3速以下,大多是2速" 应该不可能,至少也需要4速吧,否则那油耗岂不要上天?
    "五菱星辰混动发动机是单速的,这意味着汽油发动机直接不需要变速箱了,只用一个油电切换的串并联系统即可。" ,这个车我没打开看,如果是,那他的汽油发动机就是发电,供电给电动系统驱动,而不是发动机直接驱动。
    燃油车和混动车,汽油发动机不一样。混动车的发动机如果像燃油车那样单独使用,几乎无法起步。阿特金森发动机扭矩不够。但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汽缸做功冲程长因而中高转速的燃油效率高(大致描述)。这种发动机在纯燃油时代几乎是没市场的,但在混动模式里它和电机是绝配:电机始终可以输出最大扭矩。电机负责起步和低速,阿特金森只负责中高速,发挥它热效率高的优点。
    至于五菱星辰,不止它,几乎所有的HEV(挂蓝牌的非插电轻混车)基本工作原理都是发动机带动电机发电,由此驱动车辆,用专业术语说这叫“油电串联”。而且,HEV车都有两个电机但与纯电车中功能没有差异的双电机不同,HEV两个电机的角色不一样,一个负责起步和发电,一个驱动车辆。
    就五菱星辰说,动力有四种模式,纯电驱动、纯油驱动、油电串联、油电并联。起步和低速段是纯电模式,除非深踩油门急加速否则发动机是不转的。如果电池蓄电不足,则发动机会先启动给电池充电。时速80以上,要么纯油驱动要么油电并联。高速段则发动机和电机并联提供动力,比如高速公路上超车时电机会介入提供额外动力。普通速度下则主要是油电串联,就是发动机带动电机发电。
    HEV过去是日系两田的技术路线,变速箱是2档或者3档。更省油但成本也高。
    HEV的技术模式,发动机、变速箱这两大环节上都会相当程度降低制造成本。它需要的电池组容量也不高,部分降低新能源电池高成本的影响。因而,HEV模式轻混车,成本并不比纯油车高很多。
    HEV比纯油车省油但幅度不大,优点是小排量发动机获得了中高档燃油车的低速性能。HEV在起步和低速段与纯电车几乎没有区别。
  • 老饕 叫兽禽兽都一样
    历史上相似的事儿举个例子给你听,论技术复杂度,机械手表的复杂度远高于电子表,现在怎么样?机械表只能卖情怀的时候还有些许市场,电子表也已经变成很多电子设备的附属了。
    大势如此,做这个口舌之争有用吗?看过仰望的底盘悬挂驱动技术,你再跟我说油车咋滴,你有本事让油车也横着走和原地转圈吗?所以良好的操控基于电驱动这就已经是定论了。现在能源用电池、燃料电池、内燃机还不能说有定论,但是老式各种悬挂差速锁等技术在电控技术面前提都不用提了吧。
  • 护城河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
    全部楼层
    guan_15895105102169
    不是傻子,是船大难掉头,除非愿意从头来过,轻装上阵,否则终会两端发力,互相掣肘,徒耗资源。
    正解。这是原因之一。
    另一个就是新能源车技术路线不完全成熟的商业风险。汽车行业,采用苹果那样的委托生产模式不行。汽车生产过程中本来就有相当的附加值,委托别人生产就跟自己无关了。汽车和手机的根本差别是,使用周期比手机长太多。一般两三年就会换手机,三五年就换车的比例很低。
  • 你是不知道90年代造车的热潮。
  • 普天之下 知识不能被垄断
    丰田验证码咋回事。
  • 全部楼层
    护城河畔 作者
    传统车企才不傻,所以才多数采取“跟随+观望”的姿态,差别是跟随和观望的配比不同。说到底一句话,新能源汽车未来没得说,行业前景光明,但落脚到企业层面,风险相当大。
    首先说,把宝一股脑压在新能源汽车上的,除了特斯拉之外,都是VC在背后支持的内外新势力。看看蔚小理都亏成了什么样?分明是在大把烧钱。
    除了VC,其他类型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接受目标企业这种亏损。VC不一样,人家早就算清楚了账。赚钱分两个方面:首先是上市带来的“估值变现”。行业前景没问题,股票至少一段时间里会受到追捧。其次是企业价值的真正实现,这就是大赚了。阿里腾讯级别的。不过我估计,目前的纯新能源车企里,除了比亚迪这样的,其他估计都活不到真正“解放”的那一天。
    原因有二:目前阶段的新能源车技术路线并不成熟,商业风险高;纯新能源车企绝大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
    先说第一个。虽说目前看电池技术短时间里不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则未来必定发生质变,二来电车虽然使用成本相对油车极低(能源使用成本10%左右),但相关系统的购置成本太高。80-100KWH的电池组,成本显著高于汽油发动机,这还没算三电里的另外“两电”。要知道,现在国家可是多方面扶持新能源车的。不算没有限行的“软扶持”,目前政府对新能源车消费者和厂家都有补贴的。就这样,新势力们仍然亏得一塌糊涂。要为这些企业骄傲,还早了点。新能源车最终被市场接受打败传统燃油车,必须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个方面的风险,是系统风险。换言之,车厂没有有效的应对之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并且没有跟不晓得效果。
    第二个方面,核心竞争力。“我设计,你代工”,理想美好,现实骨感。这种“轻资产”运行的商业模式,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最典型的成功者是苹果,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上的软硬闭锁生态”。一言蔽之,它吃到了绝大部分利润。另外的成功类型多见于各类芯片包括CPU/GPU等,设计者拿到了大部分的附加值。没有这个,还非要玩“我设计,你代工”,说不好听的,最终死路一条。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能够实现的附加值来消化成本。制造业里,“轻资产”商业模式的风险,是非常非常高的。看看新势力们,除了比亚迪(即便它都有限)之外,谁有像样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这个,就消化不了新能源汽车在尚未成熟阶段给行业带来的“风险成本”。
    有人说,新能源车的根本在车机系统和软件。要比系统和软件的设计调试等等各方面能力,哪个能跟苹果比?苹果是最早吆喝造车的高科技公司,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于新势力们,HR招聘个团队就能搞出来的车机系统,传统车企就不行?牛逼不是这么吹的。华为的车机系统已经验证是成熟的,为什么它不造车?
    最后需要说的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大发展有百利无一害,这是国家大力扶持它的根本原因。但宏观和微观毕竟不一样。传统车厂绝对接受不了现在就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风险和成本。新势力这个阶段的烧钱,是在其VC股东们的实现预计之内的。不过即便这个预计,也有天花板。在商言商一句话就可以终结这方面的说辞。
    新势力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当然希望仍在。至于老车企们,“观望+跟随”但不强出头的策略是对的。
    把宝压在新能源车的,除了特斯拉,国内还有比亚迪。
    说到核心技术,新能源车里面要把特斯拉算上。
    最后,如果新能源车没什么核心技术,为什么日系车就是搞不出好产品呢?难道这一代日本汽车人脑袋都秀逗了吗?
  • 北田共
    我不是专业人士,不过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如果真像那么简单,传统车企难道都是傻子?
    不是傻子,是船大难掉头,除非愿意从头来过,轻装上阵,否则终会两端发力,互相掣肘,徒耗资源。
  • 逝水随风
    “比亚迪(即便它都有限)”
    ——了解一下刀片电池、e平台3.0、DM-i超级混动、iTAC、易四方、云辇!
    你较什么真啊,你难道忘记了,凡是我们掌握的技术都不算高科技吗?特别是我们领先的技术,更都是没用的,要么是别人不稀罕研发的,比如5g、超级计算机、高铁、高超声速技术等等,现在只不过加了一个电车而已。要是美欧日电车领先,那才叫引领世界未来,汽车产业革命……
  • 全部楼层
    吞噬托
    当你发展成产业链的时候 你才会知道转产有多难  越大越齐全越先进的产业链更难 你砸了那么多钱进去 说扔就扔?? 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变速箱生产链  你叫它全拆了生产电机??像日本那样的汽车出口最大头  好几百万人吃油车这碗饭  你全叫人改学造电车技能?它有这资源么?
    电车难度真不高  难的是产业链的建设  光锂矿我国就抓了全球6成以上产能  更别说人力资源了 研究机械的你叫他改行研究电池?
    你的观点不是电车容易吗?叫这些产业链转型电车产业链呗。不行就是不行。
  • 你说的对,要不是因为新能源车太简单别人都看不上,中国哪有机会?油车就是门槛高,随便一个汽修店拆发动机拆变速箱都要四五天才能复原,而电车简单到他们都懒得拆让你去4s店。汽车工业跟供应链发达、供应商成熟毫无关系,就是因为电车技术门槛太低,找几个玩具厂供应商,随便谁都能造出蔚小理。
  • 电车基本功能确实门槛低,否则也就没有遍地开花的老头乐。现在电车卷的地方不在让车子跑起来的基本功能,而是与车无关的智能驾驶、人机交互和娱乐休闲等。
  • 全部楼层
    护城河畔 作者
    传统车企才不傻,所以才多数采取“跟随+观望”的姿态,差别是跟随和观望的配比不同。说到底一句话,新能源汽车未来没得说,行业前景光明,但落脚到企业层面,风险相当大。
    首先说,把宝一股脑压在新能源汽车上的,除了特斯拉之外,都是VC在背后支持的内外新势力。看看蔚小理都亏成了什么样?分明是在大把烧钱。
    除了VC,其他类型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接受目标企业这种亏损。VC不一样,人家早就算清楚了账。赚钱分两个方面:首先是上市带来的“估值变现”。行业前景没问题,股票至少一段时间里会受到追捧。其次是企业价值的真正实现,这就是大赚了。阿里腾讯级别的。不过我估计,目前的纯新能源车企里,除了比亚迪这样的,其他估计都活不到真正“解放”的那一天。
    原因有二:目前阶段的新能源车技术路线并不成熟,商业风险高;纯新能源车企绝大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
    先说第一个。虽说目前看电池技术短时间里不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则未来必定发生质变,二来电车虽然使用成本相对油车极低(能源使用成本10%左右),但相关系统的购置成本太高。80-100KWH的电池组,成本显著高于汽油发动机,这还没算三电里的另外“两电”。要知道,现在国家可是多方面扶持新能源车的。不算没有限行的“软扶持”,目前政府对新能源车消费者和厂家都有补贴的。就这样,新势力们仍然亏得一塌糊涂。要为这些企业骄傲,还早了点。新能源车最终被市场接受打败传统燃油车,必须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个方面的风险,是系统风险。换言之,车厂没有有效的应对之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并且没有跟不晓得效果。
    第二个方面,核心竞争力。“我设计,你代工”,理想美好,现实骨感。这种“轻资产”运行的商业模式,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最典型的成功者是苹果,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上的软硬闭锁生态”。一言蔽之,它吃到了绝大部分利润。另外的成功类型多见于各类芯片包括CPU/GPU等,设计者拿到了大部分的附加值。没有这个,还非要玩“我设计,你代工”,说不好听的,最终死路一条。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能够实现的附加值来消化成本。制造业里,“轻资产”商业模式的风险,是非常非常高的。看看新势力们,除了比亚迪(即便它都有限)之外,谁有像样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这个,就消化不了新能源汽车在尚未成熟阶段给行业带来的“风险成本”。
    有人说,新能源车的根本在车机系统和软件。要比系统和软件的设计调试等等各方面能力,哪个能跟苹果比?苹果是最早吆喝造车的高科技公司,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于新势力们,HR招聘个团队就能搞出来的车机系统,传统车企就不行?牛逼不是这么吹的。华为的车机系统已经验证是成熟的,为什么它不造车?
    最后需要说的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大发展有百利无一害,这是国家大力扶持它的根本原因。但宏观和微观毕竟不一样。传统车厂绝对接受不了现在就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风险和成本。新势力这个阶段的烧钱,是在其VC股东们的实现预计之内的。不过即便这个预计,也有天花板。在商言商一句话就可以终结这方面的说辞。
    新势力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当然希望仍在。至于老车企们,“观望+跟随”但不强出头的策略是对的。
    可是作者说门槛低啊
  • 欧日要想办法弯道超车。发展煤车,放几只蜂窝煤就能跑几百公里,到时候电车还要烧煤发电变电充电,就落后淘汰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