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龙和冯德莱恩访华看中国外交
马克龙和冯德莱恩结伴访华,但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马克龙受到超规格礼遇,商贸合同满载而归。马克龙还受到中国鼓舞,在回程大谈欧洲战略自主,台海不是欧洲的问题,欧洲不应该卷入。对于欧洲关心的乌克兰问题的中国作用,尽管在行前很高调,后来也提议中法联手,马克龙还是很低调,显然没有在中国得到他想要的回答。
马克龙是受到习近平主席的邀请来访的。相比之下,冯德莱恩是“中国和欧洲共同商定”后来访的,换言之,是不请自来的。作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按理说代表欧洲利益,实际上代表的是美国在欧洲的声音。她还在竞选北约秘书长,获选呼声不低,在某种程度上,她还代表北约的声音。
冯德莱恩不仅威胁中国不要与俄罗斯发展关系,还强调“反对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中国不接受任何国家和势力对中国主权、安全和外交的指手划脚,中国更是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中国的统一进程。用坊间的话来说,这些是“不干我事”和“不干你事”的问题。冯德莱恩受到冷遇不意外。
马克龙大概是在访华后备受鼓舞,不大发推的他接连发推,阐述欧洲战略自主和不应该在台海问题上做美国的仆从,引起欧美强烈错愕。冯德莱恩坐民航飞机来回更可能是亲民姿态,但灰溜溜地来,灰溜溜地回,也是事实。
马克龙和冯德莱恩在中国截然不同的待遇不是来自冯德莱厄的亲美立场,而是中国对外交的基本定位:多谈与中国相关的双边关系,少谈中国置身事外的第三国问题,不谈中国内政。
中国已经是实质性超级大国了,但中国依然不愿插手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国事务。这不仅出于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结盟为基础的外交哲学,也出于中国不插手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外交哲学。
中国不是绝对不涉足第三国问题,近期调解伊朗-沙特阿拉伯关系就是最大的例子。中国也积极参加国际间的多边外交和国际贸易谈判,中国主张联合国和WTO更多发挥作用,中国主导的RCEP不是“中国vs其他”,而是真正的全向多边。也就是说,中国涉足的第三国或者多边问题一定是受到事关方的邀请,或者大家都有相向而行的意愿,而不是把中国方案强加于其他国家。
中国对第三国事物不是没有想法的,有时也会主动倡导中国的想法,比如中国提出的乌克兰冲突的和平倡议。但在事关方缺乏相向而行的动力时,中国并不强人所难。中国在第三方国际事务中起粘合剂的作用,而不做督战队。
这与美国的干涉主义外交传统是背道而驰的,也正因为这些不同,中国外交正在国际上赢得越来越高的信誉。即使在乌克兰冲突中,西方一方面对中国拒不谴责和制裁俄罗斯横加指责,另一方面非常希望中国占到西方一边,对俄罗斯施加压力,把俄罗斯压到西方划定的境地。
马克龙到中国来,是想谈乌克兰问题的,或许还想谈台湾问题。但得到中国的明确暗示:谈中法双边问题吧,谈中欧双边问题吧,乌克兰不应该成为中法之间的议题,台湾更是不应该成为中法之间的议题。
中国对乌克兰冲突不是绝对置身事外,和平倡议就是例证。但乌克兰冲突没有到双方相向而行的地步,这一点也是清楚的。要通过中国压俄罗斯让步是不可能的,俄罗斯不会让步,中国也不愿意为此损害中俄关系。在台海问题上,法国本来就没有强烈的立场,劝说法国置身事外不难。
马克龙接受了暗示,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4月8日,马克龙结束访华;4月9日,法国“牧月”号护卫舰(“花月”级,实际上是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船)从南到北穿越台湾海峡。不同寻常的是,“牧月”号没有像欧美战舰惯例一样,在海峡中线以东航行,而是在靠近大陆一侧的中线以西航行。解放军也没有派军舰伴随。一般认为,法舰事先得到中国的同意。
马克龙在结束访华后接受法国《回声报》和美国“政治”(Politico)新闻网站访问时说,欧洲不应卷入不属于欧洲的台海危机。欧洲应该寻求战略自主,不能把自己视为美国的跟班,被美国的节奏或者中国的过激反应牵着走,最终在中美对抗中陷入“附庸”于强国的境地,欧洲还要避免受到美元武器化的危害。
马克龙的表态不仅与美国指挥棒背道而驰,也背离了西方的政治正确。“牧月”号的意外姿态只能加强美国的担忧。
冯德莱恩到中国来,只想谈“不干我事”的乌克兰和“不干你事”的台海,充满警告和威胁,中国能理睬她吗?砸她一句“痴心妄想”才真是她自找的。反过来,要是她来是谈搁浅的中欧投资保护协议,或者更大范围的中欧经济合作,中国肯定欢迎。
冯德莱恩的亲美背景并不是障碍,中国与美国的对话大门都是敞开的。中国不是回避谈艰难的政治问题,中国崛起一路上就没有过风调雨顺的时候。但谈要有意义,缺乏相向而行的意愿就不是外交,而是胁迫。反复重申既定立场是聋子的对话,是浪费时间。中国忙得很,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中国与美国的元首级务虚对话依然在进行,但事务级的务实对话陷于停顿,正是因为美国没有展现相向而行的意愿和行动。相向而行意味着双方都要努力,一味要求中国单方面让步是不行的。
在政治上还没有到做到相向而行的时候的话,多谈经济上的相向而行,建立有利氛围,这正是中国一直在做的,但也是欧美反华势力一直在回避的,因为不知不觉中,欧美已经成为经济上弱势的一方,担心中国以经围政了。
以经围政是中国的阴谋吗?不是,是阳谋。中国崛起在本质上是经济的,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上的崛起引出军事和政治上的崛起,中国崛起完美地演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展经济,发展民生,这也是中国不变的初心,从井冈山到延安到天安门,武装斗争只是手段,经济和民生才是目的。对欧美的以经围政只是充话费的附送品,Pax Sinica从来不是中国崛起的目的。
然而,“弱国无外交”在经济上也得到很有意思的体现。
美国压制中国崛起从政治和军事开始,延伸到与军事相关的科技,现在延伸到经济。但不管是进攻性的围堵,还是防御性的脱钩,美国无法使得世界经济与中国脱钩,连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都无法摆脱。
美国给予很大希望的印度对IPEF一直不温不火。越南口头很热衷,身体很诚实,越南对美国的出口与从中国的进口高度同步,越南的供应链扎根于中国,在价值链上只是添加了廉价劳动力这一部分。
正在举行的上海车展预示了更大的变局。2023年上海车展有最大的两个看点:
1. 电车吊打油车已经胜之不武
2. 进口和合资品牌的焦虑空前
国车长期与国足相提并论,是国人恨铁不成钢的敲打对象。但新势力异军突起,新能源横扫市场,真正实现了弯道超车。在车的方面或许还只是打入第一梯队,在电池方面中国就是第一梯队,连欧美头部品牌也谦恭地找上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
2023上海车展最重要的信号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主场竞争的时代。进口-合资-国产的鄙视链彻底颠覆,合资和进口的生存力取决于跟上国产新势力。事实上,中国市场可能引领世界市场的油转电。国产新势力暂时还埋头于国内市场的厮杀,但欧美头部品牌已经看到无形之手正在墙上写下的字,对2023上海车展给以空前的重视并不只是出于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汽车作为制造业的核心部类,中国市场进入主场竞争的意义巨大。中国早就是世界制造业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主场竞争意味着中国到了享受先行者红利的时代了,中国经济转型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美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就是福特T型汽车。
中国ICT还在逆势发展中。在人们瞩目的CPU和GPU方面还保持低调,但中国存储芯片的强势发展已经使得三星利润暴跌96%,美光更是在败退中。华为受到美国以一国之力的不对称打击,但巴西总统卢拉不顾美国强烈反对而参观华为上海创新中心,沙特利雅得也成为华为中东总部的新所在地。
国际贸易的去美元化更是美国的心头大患,俄罗斯、巴西、印度、孟加拉等国都出于对抗美国武器化、金融避险等理由拥抱去美元化。去美元化不等于人民币化,但美元得到的是确确实实的减量。这对美国政府继续举债是巨大的压力,更大的压力来自世界市场上无人问津的超量美元的回流对美国通胀的压力。美联储已经因为银行倒闭风险而悄悄逆转了金融紧缩的步骤,继续升息是与台下放水同步的。
美国一面加紧与中国的对抗,一面试图继续得益于中国崛起。布林肯、耶伦、雷蒙多排着队想访问中国,但只有商务部人员到达北京,与中国同行对接。有意思的是,在特朗普时代主导对华贸易关系的贸易代表处被排除在外。中国现在只想同美国谈具体的生意,不想听美国的“贸易维权”,对购买更多美债或者各种指责中国的老调更是没有兴趣。布林肯实际上肩负着安排最高元首峰会的任务,中国对进一步的务虚不务实也没有兴趣。
互利的双边贸易是中美之间现在可做的最大实事,这就是中美之间眼下可求的最大的同。尽管商务部长雷蒙多一提到中国多半是新制裁,她要是有兴趣(或者说迫切)想和中国多谈经贸,那中国不反对。
中国的外交是做加法,以求同为主,但要在相向而行的地方求同,而不是委曲求全。美国的做法正好相反,是做减法,专注于除异。求同越多,同道会越多;除异越多,异见其实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