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但凡有敢于反抗美国,维护独立自主的勇气,至于沦落到这个地步吗?

马克龙访华,马克龙访华这事国内观感很好,极大的满足了一些人的需求,但实际上马克龙访华这事在欧洲是受到严厉抨击的,俄国方面对马克龙访华也是冷嘲热讽。

原因很简单,欧洲方面对马克龙访华的期望,是希望马克龙能说服中国方面,让中国对俄国施压,最好能加入到对俄国的围攻中,或者至少是让俄国方面停战,最起码应该限制对俄国的贸易,但很显然,马克龙没有做到这一点。

同时马克龙访华结束之后回国时宣称法国和欧洲不应该继续做其它国家的追随者,要保持政策的独立性,不应该卷入台海问题。

这一表态被视为马克龙访华时对中国单方面服软了,而且是在没有取得任何预期中的成果的前提下就服软了,这在欧洲引发了严厉抨击。

其次是马克龙访华前后的一系列做法,俨然一幅欧洲领袖的样子,这在以前大概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北溪事件发生后,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暴涨,德法是否还能维持在欧洲的影响力已经不太好说了,二是俄乌战争爆发后,在一线直面俄国的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和波三小的战略地位上升,已经威胁到了德法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

就像北魏六镇,柔然人威胁严重时,六镇是军事贵族和功业场,柔然人威胁消退时,六镇就成了奴隶和破落户,现在属于威胁上升期。

对于东欧和波三小国家来说,和俄国人战斗到底不是一种政治策略,而是一种政治伦理,法国试图通过中国对俄国施加影响力,以此绥靖和妥协停战的行为,显然和他们的态度直接矛盾,所以他们现在说是暴怒都不为过。

俄国方面更是对马克龙访华冷嘲热讽,因为俄国非常担忧中国加入西方阵营中对俄国展开围攻,再加上瓦格纳干的那些烂事让俄国做贼心虚,因此俄国非常担忧马克龙访华时与中国达成交易,以不插手台海换取中国站队西方,但对此又无能为力,于是只能冷嘲热讽一顿完事。

马克龙访华之后,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基本上也维持了这一基调,只是中方给冯德莱恩的规格更低,报道更少,态度更硬,毕竟欧盟主席往大了说也只是个橡皮图章嘛。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访华,相比较马克龙访华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场面,贝尔伯克访华一事基本上只做了低调报道,对于相关消息也是冷处理,国内好多人甚至连她访华这事都不知道。

这不完全是访华官员级别的问题,更大原因在于贝尔伯克的态度,贝尔伯克代表德国而来,但她的表态和马克龙几乎截然相反,她强烈要求中国对俄国施压,制裁和围攻,同时要求中国不能武力统一,当然还有传统艺能人权问题,这一套下来,双方会谈基本上不欢而散。

但实际上,贝尔伯克这一套在欧洲大受赞扬,认为德国坚持了原则,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特别是东欧国家,认为德国“没有屈服于中国的压力”,甚至有很多声音认为,贝尔伯克访华是对马克龙访华造成后果的一次“止损”,是“挽回了马克龙访华造成的不良影响”。

欧洲对贝尔伯克最大的批评声,也不过是认为贝尔伯克“过于坦率”了一些,认为她在一些问题上的措辞和用语其实可以更圆滑一些。

任何社会都喜欢对外强硬的领导人,欧洲也不例外。

于是,作为领导欧盟的两大龙头,德法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不同姿态事实上形成了政出多门的局面,这让一直自诩为一个单一政治实体和内部团结的欧盟出现了政治上的不稳定,这次七国集团外长会虽然有欧洲之外的国家参与,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视为欧洲内部的工作协调会,会议目的主要就是解决欧盟内部态度不同,政出多门的问题,在这次访华问题上协调立场,统一态度。

现在会议结果出来了,显而易见的,欧洲内部协调立场的结果,是延续了贝尔伯克访华而非马克龙访华的路线,这从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公告便可看出来。

简单总结就是,法国和欧洲,是指望不上的,他们又滑跪美国了。

这才是整个事情的背景。

之前马克龙访华的时候我就说过,不要对欧洲自称要独立自主抱有任何期望,每一次欧洲自称要独立自主,最终的结果基本上都是偃旗息鼓,几十年来一直都这个样子,从来没变过。

当时有很多人不高兴,对法国还抱有幻想,怒斥我没有看到形势的变化,这些人就不能用自己的脑子好好想想,欧洲但凡有那么一丁点敢于反抗美国,维护独立自主的勇气,他们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

他们是一夜之间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吗?不是,是几十年来一步步妥协退让遂有今日之局,是太阳底下没有新事。

当年欧元攻城略地,如日中天,优势在欧的时候,他们尚且连个伊拉克都保不住,而今你们居然指望他们在弱势的情况下能够站起来反抗美国。

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居然还有人认为他们能一夜之间转变秉性,居然还有人对他们抱有幻想,这才是最令我诧异的部分。

他们能踢吗?踢不了,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抛弃幻想,准备斗争,这句话要时时说,日日说,月月说,年年说,因为它永不过时。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