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书院的英文名“ZIKAWEI”,又让网友吵翻了,是不是要改啊?

徐家汇,在上海话里的正确发音到底是“ZIKAWEI”,还是“XUGAWE”,不久前已经吵过一阵了。

具体参见这篇帖子:上海人也不知道“徐家汇”的上海话怎么说吗?

没想到这个话题最近又被翻了出来,网友还是在吵,而源头又是徐家汇书院的标牌,上海本地媒体新民晚报还发了一篇报道予以关注,全文如下:

“徐家汇书院”标牌最近火了,在中文标志下的“ZIKAWEI”拼写遭网友热议,有网友提出,该按汉语拼音读法修改。沪语专家丁迪蒙建议,可考虑在保留现有标牌的基础上,增加拼音,既让更多人读得懂,又传承了上海的历史文化。

“ZIKAWEI”,是法文和上海话的结合,ZI是上海方言中的尖音。根据一张拍摄于1937年的老照片显示,肇嘉浜北岸及徐家汇路路牌上标有法语字样“ROUTE DE ZIKAWEI”。其中ROUTE,解释为“路”。DE,作介词。可见,近百年前就已经有人称呼“徐家汇”为“ZIKAWEI”。

此番,书院的标牌字母除了引发不少网友对于其出处和发音的疑问之外,甚至被质疑是否合适。网友“阿单太古”表达观点,类似徐家汇书院这类公共机构,标牌中宜采用普通话发音的拼音字母,如可写成Xu Jia Hui。他还称,最好剔除沪语中受曲艺影响的尖团音,如尖音ZI,以保证原汁原味。根据该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录音显示,徐汇区文化旅游局办公室已收到他的想法,并给予反馈:徐家汇书院有可能会采纳这一观点,目前仍在综合专家意见。

对这次沪语话题的热议,沪语专家、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并不认同方言来自于曲艺的观点。她介绍,ZI尖音发音本来便有,只是随着时间发展渐渐消失在了日常表达中,反而曲艺还原汁原味地保存着这个发音。

丁迪蒙强调,“ZIKAWEI”代表了沪语和上海过往的一段发展历史。回看往昔,上海有来自于各地甚至各国的移民,最终都被吸收为上海海派文化一部分,而海派文化的根脉就是上海方言,因此我们只能尊重、保留它,不能去破坏它。“书院可以考虑在保留‘ZIKAWEI’的基础上,在标牌中增加拼音形式,方便来自于各地的人辨识,也传播海派文化。”

-----------------------------------------

其实,我是赞成微博大V@蘸盐 的看法的,没必要揪着“徐家汇”一家不放,茅台不叫MAO TAI,叫MOU TAI,北京大学不叫Beijing University,而是叫Peking University,能让北大或是茅台改英文拼写,那才是真本领。

更别说功夫不叫gongfu,而叫kongfu了。

至于方言是不是要保护的问题,我的想法是,未来方言的生存空间肯定是越来越小的,不过倒是没必要去人为地加速这个进程,任其自然而然地消亡是最好的。

个别地方保留一些方言,比如说公交地铁的报站,其实无可厚非,难道因为这保留的一两处就能改变大势吗?完全不用害怕的吧。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