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驯化小麦过程简述
【本文由“北国的风之骑士”推荐,来自《小麦在中国的生长时间,恐怕比你说的时间还要长》评论区,标题为北国的风之骑士添加】
不好意思,现代科学不支持任何“俺寻思”,您这说法不符合任何生物演化的相关证据,燕麦和大麦还有小麦彼此是远亲而不是一家人。
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大麦是禾本科大麦属,小麦是禾本科小麦属,彼此基因有区别,并不是传承关系。
我们目前所知的小麦,体内只有乌拉尔图小麦和两种山羊草的基因。
小麦的演化过程是这样的,大概新仙女木事件以前(一万多年前),在西亚靠近地中海的区域(现在被称为新月沃地),野生一粒小麦(乌拉尔图小麦,二倍体AA)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山羊草属,麦田有害杂草,二倍体BB)发生了一次特殊杂交,其后代因气温等原因变异成了四倍体的二粒小麦(AABB),然后正好新仙女木事件爆发,全球变冷压缩了人类活动空间,各地幸存人类开始为了生活点亮农业科技树,在西亚人们找到的是一粒小麦、二粒小麦和大麦,在中国人们找到的是水稻和小米,中南美那边是玉米、马铃薯等。然后单说小麦,二粒小麦因为是四倍体,面板属性好,很快种植比例超过了其他的小麦和大麦,新仙女木时间结束后,气温回暖,二粒小麦很快随着人类活动到达了高加索地区,距今8000年左右时,在种植中和一种当地名为节节草或节节麦(另一种山羊草,二倍体DD)的作物再一次杂交突变,产生了六倍体的小麦(AABBDD),也就是我们今天种植的小麦。
这张图来自中学教科书
这一过程是可以重现的,我国科学家利用小麦这一特性,把六倍体小麦(AABBDD)和黑麦(CC)杂交,生产出了八倍体小黑麦(AABBCCDD),主要研究人员为鲍文奎、严育瑞,1964年成功繁育出有繁殖能力的品种,1973年小黑麦2号、3号等试种成功,并在中国西南山区一带推广。作为八倍体,小黑麦有极强的发展潜力,有可能可以超过小麦,这是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