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在中国的生长时间,恐怕比你说的时间还要长

【本文来自《如果小麦在中国水土不服,何以能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HG版CHERRY
  • 但小麦确实不是中国本土原生的啊,不但出生地不在中国,甚至这4000年里可能有一小半时间小麦连主食都不是(有可能是饲料)

    根据   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基于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视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上对古代人骨的分析(小麦和小米会使食用者在骨骼上积累不同比值的同位素δ13C),小麦要到汉朝之后才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第一主食呢。

    而且您都认定葡萄是来自西域了(其实就是小麦老家,这俩也是老乡),而葡萄汉代就来到中国了,小麦也是汉代开始推广种植的(许倬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所以您的说法多少有点双标了。

    我顺便放一下同位素分析结果

    对中国北方36个遗址中出土的600多例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北方主粮转变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新疆地区先民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即以小麦为主食;青海、甘肃地区至迟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已经开始大量食用小麦;而在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到公元6世纪仍然是以粟为主食,未见小麦的明显影响[21]。这一结果表明,虽然小麦遗存频繁发现于北方史前遗址中,商周以来的文献也对小麦有诸多记载,但这一作物在传入中国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未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要粮食,也就是说其重要性并不是特别突出,并没有随其传入很快得到中原人们的青睐。

    ……只有当北方先民食物中摄入的小麦达到一定比例,并且食用相当频繁的时候,其骨骼同位素特征才会呈现出与食粟人群不同的特征来。在小麦传入中国到东周时期的这数千年内,小麦在中国北方被广泛种植,可能也被某些人群食用,但是食用小麦的比例或者频率应当都是非常低的,显然不是当时的主粮,因此这些人群的骨骼同位素特征并未表现出异常。东周时期观察到的这种同位素值明显降低的现象,说明此时某些人群食用小麦的比重和频率已经非常高,小麦在人们食物结构中的地位明显出现变化,开始步入主粮行列。

    ……需要注意的是,同位素证据虽然反映了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但是小麦仍然未能取代粟的主导地位,此时中原地区先民的主粮是比较明显的粟麦混合。而同时期的很多文献也反映了粟在当时仍然是人们所偏好的主粮。例如在公元194年的大饥荒中,所有粮食价格飙升,但是粟的价格仍然是麦和豆的2.5倍[34](P376)。因此,两汉时代仍然处于主粮转变的过程中,粟最终被小麦完全取代主粮地位的发生时间应当更晚。

你说,小麦在中国最早出现是在四千年前,但作为中国人的主粮只在两千年前。

这就要问个问题:其间的两千年干嘛了?

这两千年,难道中国人一直在引进小麦种植吗?难道是因为象你说的,小麦不适应中国气候不能生长,不能留下种子吗?

不对!

小麦在中国的生长时间,恐怕比你说的时间还要长。这是一个逐步驯化不断尝试的过程,正因为它是中国人不断驯化不断尝试最终才成为中国人的主粮的。

不知你知不知道,现在中国的农田里,还有一种野生的杂草,农民称之为燕麦。其叶片与小麦非常相似,但颜色偏淡,快成熟时,叶片逞浅乳白色。抽穗时间、成熟时间都与小麦同步。颗粒细长,穗子与小麦不一样,却与稻穗相似,只是长而稀疏。老辈人说,过去有专门种植燕麦的,但不是作为主食,而是作为牲畜的饲料,这个与你说的小麦最早是作为牲畜饲料相吻合,但它不是小麦。

还有一种农作物,基本与小麦形状相似了,其播种时间生长时间成熟时间都与小麦同时。其麦芒很长,麦穗偏小,麦粒狭长,麦粒之间相邻紧密,产量不高,我们那儿也有把它作为牲畜饲料的,称之为大麦,现在基本没人种植了。但在青藏地区,却是当地人的主要食品,只是名字变了,叫青稞!

燕麦——大麦——小麦,我相信这才是中国人不断驯化麦类作物,并最终培育出小麦并成为更受中国人喜爱的主要粮食作物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