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夏》第三季即将开播,来看看伟大的乐队都是怎么炼出来的

500

自 2019 年首播,2020 年第二季落幕后,国内音综节目《乐队的夏天》一直“断更”到今天,已经快要三年了。

而关于该节目第三季的最新消息,还停留在去年八月的全网公开招募上:

500

不过,据近期可靠消息来源,第三季的乐队阵容已经敲定了不少,并且线下的选拔 Battle 也正在火热进行中。

在第二季“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拿下第一后,主唱兼吉他手华东说:

“如果,今天某种意义上说,算是一种胜利的话,那么我认为不是重塑的胜利,这是小众音乐的胜利。”

诚如华东所言,与其他“只打雷不下雨”的综艺节目相比,《乐夏》自 2019 年首播后至今,对本来还处在“小众领域”的乐队而言(相较于主流),最明显表现就是参加节目后,演出费身价和受到的流量关注迅速直线攀升:

应接不暇的音乐节、商业活动和广告代言,以及火爆票房的 LIVEHOUSE 演出,甚至还掀起了学吉他、贝斯、鼓的热潮。以往偏向“小众”的摇滚乐队开始被更多年轻的群体和商业市场关注和认可,乐队的商业价值也在进一步被各方挖掘。

而这些直观又可观的背后,又正在促进其他千千万万的人义无反顾地走向“乐队的康庄大道上”。

其实,商业性和艺术性,小众和大众,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乐夏》对于推广乐队和摇滚乐文化,在近四年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500

一直以来,各方对于我们的摇滚乐队评价都是褒贬不一。

不好的评价通常会有这两个点:拿国外的旋律和律动填中文的词、也没有像国外乐队一样对自己的音乐有开创性。

实际上,在拿上吉他贝斯、坐在架子鼓前,每个 Rockstar 曾经都是一个平凡的人。

只是最后,他们用自己最拿手的声音征服了世界。在影响了无数人的同时,也改变了摇滚乐甚至是整个音乐流派的格局。

500

-每个Rockstar都曾是平凡少年-

而每一个伟大乐队组成的背后,不仅曾经是几个凡人,放下乐器后还是一个个退休老人。

是什么原因让那些本来平凡的人最后成为了享誉世界摇滚明星?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组的乐队最后成为了世界级的伟大乐队,最后连人带乐队一起成为摇滚乐历史的符号?

凡事总有原因。在 2010 年 6 月的时候,BBC 曾为我们揭晓过答案。

500

-BBC纪录片《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

2010 年,BBC 开始首播他们为摇滚乐做的纪录片——《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 I'm in a Rock 'n' Roll Band 》,深入剖析了一个成功乐队所必须需要的诸多元素:主唱、吉他手、鼓手、贝斯手、键盘手、演出现场等等。

如果说这部纪录片是一部电影的话,那就是一部集合了摇滚乐顶流明星的豪华电影:参加拍摄的人和他们的乐队,都改变过或者正在改变着摇滚乐的历史发展进程,他们和他们的音乐,就是人类摇滚乐历史的领衔主演。

500

-《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海报-

但就如在最开始说的那样,每一个伟大的乐队背后曾经都是几个平凡的人。

《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并没有去讨论这些摇滚明星的风光,而是回到了音乐的最源头,从零开始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草根”乐手是如何成为改变世界的 Rockstar。

从音乐的启蒙,到选择一门乐器学习;从弹响第一声音符,到写出自己的歌;从默默无闻的每日练习,到组建乐队用摇滚乐改变世界。

他们每个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关于学习音乐、练习乐器、演奏音乐、组乐队那些多数人都在做的事,也能在里面听到各种乐手们都懂的“瓜”和“梗”。

每一个热爱音乐的朋友都应该了解一下这部纪录片。在乐队们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个伟大的乐队是怎么锤炼出来的。

看完之后,相信你也会对自己手中的乐器、对组乐队、对音乐这三件事,都会有一个更宽广的认识。

*一次性看不完,还请各位先加收藏 500

500

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鼓手篇

500

鼓手,音乐三元素之一的节奏召唤者,乐队最重要的控场英雄。

就像 BBC 说的那样:

50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律动,鼓手就是将自己心中的律动表现出来的那个人。

每一个鼓手或喜欢节奏的朋友都可以在这里了解一下:从萌发打鼓的念头,到成为万人体育场的控场鼓手,听听这些明星鼓手们是怎么说的。

500

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吉他手篇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音乐职业:仅凭演奏手中的乐器,就能让上万人和你一起高潮迭起。

这个职业最杰出的从业代表就是摇滚吉他手了。

正如 BBC 在《吉他手篇》开头说的那样:不经意的拨弄着琴弦、甩动双臂、双脚张开、弹奏自己怀里的吉他,这就是每个吉他手征服世界的全部了。

纪录片里面出现的吉他英雄,他们曾经和每一个弹琴的少年一样,比如开创了金属乐的吉他手 Tony Iommi

500

Steve Vai 小时候曾拿网球拍当吉他摆 Pose。

500

并不是每个人在刚开始时都能买得起吉他。

500

有的父亲宁可自己负债也要送儿子一把 Gibson SG。

500

每一个吉他英雄曾经都是一个平凡的少年,直到有一天他们遇到了吉他。

比如在 13 岁那年家里圣诞树上收到圣诞礼物的 ZZ Top,他的礼物是父母送他的一把吉他。

500

《吉他手篇》里还有非常多详实的信息,比如 Tony Iommi 还在里面专门谈到了那只开创了金属乐的断指手。

500

在不插电的情况下用断指手弹了一下吉他后,祖师爷心平气和的说:

500

 从入门到决不放弃。下面一起收看来自传奇吉他手们的传奇弹吉他故事。

500

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主唱篇

摇滚歌手,他们既是主唱,也是乐器。摇滚主唱之于乐队的作用就如 BBC 说的那样:

如果没有了主唱,那乐队剩下的人也是白搭。

500

BBC 当年把《主唱篇》放到了首播的第一集。

我们曾经讨论过很多次主流歌手的唱腔,也讨论过他们的歌唱技巧,可是——那些一个比一个威猛的摇滚主唱们,他们是否也受过系统的声乐训练?他们为什么要从事摇滚乐这个职业?除了唱歌,还有哪些是一个主唱必须要拥有的素质?

500

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上帝赋予的独一无二的礼物。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

不管是热爱唱歌还是已经有自己乐队的主唱,或者是有歌唱梦想的歌者们,《主唱篇》都是值得大家收藏学习的。

500

看到这里,你们可能发现了:少了一个重要角色的存在。

500

《摇滚乐队是怎样炼成的 I'm in a Rock 'n' Roll Band 》总共分为了:

1 - The Singer(歌手篇)

2 - The Guitarist(吉他手篇)

3 - The Drummer (鼓手篇)

4 - The Other One(秘密武器)

5 - The Band(乐队篇)

6 - Live(现场篇)

总共六集。

是的,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给贝斯手单独开一篇聊他们手中的低音武器。

虽然在各个篇章里都有打酱油出现,但贝斯手和键盘手等等乐队其他成员,都被归类到了《The Other One 》系列。

由于都是同样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与其被翻译成“其他人”,我更愿意翻译为“秘密武器”。

BBC 是一个善于拍高质量纪录片的公司,但曾经不少纪录片都是赔钱在拍。在拍《地球脉动》时,有媒体采访他们:为什么宁可亏本也要花那么多时间和人力去拍纪录片?

BBC 回答说:总得需要有人来为这个世界纪录下来什么,我们也有必要通过影像去保留下这些,呈现给我们的后代。

这简直和那些用音乐记录人生与世界的 Rockstar 们一模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BBC 在这六集里都用了同一首歌开篇,来自披头士之后的另一个英国“国民乐队”OASIS 的《Rock 'n' Roll Star》,副歌只有一句,被反反复复高唱着:

“Tonight, I'm a rock 'n' roll star!”

Rock 'n' Roll Star音乐:Oasis - Definitely Maybe (Remastered)500

500

回到《乐队的夏天》。

曾经,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办这样一档乐队节目时,马东说: 

我们想通过一个形式,展现出“乐队的生存状态”。这些乐队的内心感受、他们对音乐的执着以及他们身上的单纯、美好、局促。也许中国乐队现在的市场并不好,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大家意识到,还是有很多热爱乐队的人存在。我们不知道哪个乐队更好、得分会更高,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在这个舞台上,有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主流音乐环境被“人人喊打”的流行音乐占据太久,在这个追求博眼球、追求流量的时代,能否“出位”靠的都已经不是音乐本身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同质化娱乐的今天,除了唱歌、跳舞、说唱,我们还能够看到一些人选择吉他、贝斯、鼓,还能够在他们身上找到一份对于音乐单纯的热爱。

也许,想要做到长久不衰并不需要满足当下的快餐化和娱乐化,而是需要在面对如今的时代乱流冲击时,还能保持自己内心独一无二的坚守——这才是让自己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存在。

又一个夏天快要到来,我们在期待《乐夏》如期而至的同时,又有哪些乐队是你希望在第三季里看到的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