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海量的科研成果都在沉睡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3.9%,谁来唤醒“沉睡”的科技成果》评论区,标题为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添加】

  • 硬盘硬 软件软
  • 中国的高校依赖政府资金的很多,高校的主要目的又是培养人才和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所以,文章中的踩刹车其实就是一些高校发现一些教师的苗头不对,希望利用高校资源为个人和企业获利而放弃了本来的主要目的,所以才踩刹车。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企业并未反哺高校的例子也很多。

    如果像报道中所希望的,大幅度放宽高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专利所属权,那如何平衡成果转化和高校主要目的,如何平衡政府对高校教育投资与高校取得成果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都是非常大的问题。

    所以,站在国家的角度,和站在个人与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就不一样了。不过3.9%的成果转化率确实太低了,需要提高。但面临的利益分配问题,国家高等教育战略与成果转化问题,这些问题的平衡也是一个很难的课题。

    高校成果转化率低在全世界也是个普遍现象。还有一个现象,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和高校合作时,很多时候并非出于转化的目的,而是防卫的目的,即参与高校共同研究,共同申请专利,防止对手的竞争,一旦获得研究成果即“收藏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专利成果转化。如果国内的大企业主导了高校的研究方向,也不能保证不出现这种情况。

之前看过一个材料,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而发达国家这个数据是40%~50%。

这10%里,在以专利形式独家转让或一次性售出之后,其中大多数会被买方束之高阁,甚至其购买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其垄断地位,不是为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青报此文的3.9%应该是指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比例。

海量的科研成果都在沉睡。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1986至2019年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五十多万项,产出近400万项研究成果,但至今完成产业化应用的只有30%左右。这里面蕴含着多少产业技术升级的机会和隐形冠军的诞生?过去我们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米已经有了,巧妇何在?

诚然,尖端科研成果的取得本身就是令人骄傲的,成果的类型不同,行业成熟度也不同,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多年之后才找到应用场景的。而很多基础研究上的突破,更是不能仅仅用应用价值来衡量,那也是一种急功近利。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国家目前较低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成熟的专利技术转化平台,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形成的激励政策,和健全的科技初创企业培育机制。在我国目前向全球产业链上游发起关键冲刺的过程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已成为突破技术封锁,建立科技强国,乃至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跨越发达国家门槛的重要手段,有关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其上升为国策,尽早解决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