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医疗发展方向

500  一、前言。

互联网医疗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所进行的在线疾病咨询、远程会诊、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医疗信息查询等形式的新型医疗服务。

目前,国内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体可分为两类: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平台。其中,互联网医院是由传统实体医院为依托,主要进行在线常规咨询和复诊的医疗卫生新模式。经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广,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拥有较高覆盖率。互联网医疗平台则大多由非医疗机构的第三方对市场上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其自主搭建的平台向有医疗需求的人进行在线服务。由于多方资本进入、及众多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的涌现,互联网医疗平台已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现状进行解读,来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探究我国互联网医疗的更多可能。

500

500  二、行业现状。

1、后疫情时代中扩张放缓,大健康背景下提质稳量。

500(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

我国互联网医院在初期发展较慢,虽在2018年便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出台,但其增量速度却不温不火。直到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将互联网医疗的优势充分显现:线上诊疗、健康宣教、就诊指导、康复咨询等服务功能,向大众提供及时的健康评估、指导患者有序就诊,既有效缓解医务人员压力,又减少集聚感染风险。大众健康意识空前高涨、一大批传统医院纷纷转型,互联网医院迎来了爆发增长阶段,2019年末至2020年末新增约700家,2020年末至2021年中新增约600家,且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覆盖约90%县级医院。

此后,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医院扩张速度开始放缓,2021年中至2022年中仅新增约100家。2022年末我国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至2023年初疫情影响已基本消退。虽已迅速成长为“庞然大物”,但尚无统一行业标准与成熟运营模式,患者信息、异地医保难以互通等问题普遍存在。未来,伴随“健康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作为其中重要新生力量的互联网医院也必然需要解决增长掣肘、保持用户量稳定提升、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2、市场集中度大幅增加,资本进入更显理性。

500

(数据来源:IT桔子)

不同于在2020年才大幅起势的互联网医院,国内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在2015年左右便已如火如荼,2015-2016年行业投资数皆在260次左右,备受资本市场青睐。之后,伴随运营模式的逐渐成熟、及各类独角兽企业的壮大,行业生态基本形成,市场格局渐趋稳定,资本在进入该领域时更加理性,不再企图“广撒网”获利,而是将投资集中于市场价值更明朗的行业巨头。如上图中所示,2018-2022年,互联网医疗所获投资次数整体呈大幅走低状态,从127次下降至21次;投资金额虽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每次投资所获的平均投资额明显上升,2018-2020年,每次投资的平均投资额(即投资金额/投资次数)在1.2-1.3亿元之间,2021-2021年则快速提高至2.3-2.4亿元。充分表明了市场集中度增加所引起的资本投资偏好变动。

3、实体医院地位稳固,互联融合优势互补。

500(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

互联网医院的运行模式决定了其并不能脱离实体医院而独立存在,从2020年、及2022年国内互联网医院的主导机构占比来看,实体医院(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合计分别为78%、76%,虽然2022年有所下降,但实体医院仍牢牢保持着主要地位。作为互联网医疗的组成部分,实体医院、及其拥有的医疗资源是互联网与医疗融合的关键所在,互联网的引入更多是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辅助角色,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进而解决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才是互联网医院短期内的关键价值所在。

4、医疗资源差异分布,线上诊疗重构格局。

500

 500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等因素影响,我国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存在着“东多、中西少”的问题。从2021年国内部分代表性医疗资源分布数据来看,无论是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的数量,或三级公立医院、百张以上床位医院的数量,东部地区皆大于中、西部地区;而在执业医师的数量上,东部地区更是分别超过中、西部地区的64%和82%,拥有丰富、优质的医师资源。而优质医师资源在诸多特定病理的不可替代性,使得中、西部地区必须前往东部地区方可享受到对应的医疗资源。据统计,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诊疗总人次分别为42.2、21.9、20.6亿次,东部地区诊疗人次基本与中西部地区持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凸显。

500(数据来源:相关机构公开资料)

互联网医院的出现,以一种新的形式使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逐渐得到改善:首先集中东部地区的优质医师等医疗资源,并借助数字化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打破医疗服务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进而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服务协同等目标。从2022年我国综合实力靠前的互联网医院的地域分布来看,优质医疗资源已在东部地区、及中西部经济发达部分地区初步聚集,通过线上诊疗等形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惠及周边、乃至全国有就医需求的患者,推动国内全新就医格局的加速构建。

5、行业巨头增长迅猛,偏重医药渐离初衷。

500(数据来源:上述公司年度财报)

多方入局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是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壮大的引领者之一。而早早投身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公司中,不乏名声在外的电商、金融巨头,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为例,三者在2018-2021年营收皆实现了至少1倍以上的增长。特别是2020-2021年,疫情影响下线上医疗场景的海量需求,为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带去了3倍左右的营收增长。截止2021年,三者营收分别达155.2、306.8、73.3亿元,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500

 500

(数据来源:上述公司年度财报,空缺年份数据未披露)

然而,若深究互联网医疗巨头的营收结构,不难发现其快速增长并非皆来源于医疗服务。在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营收构成中,以医药业务、即医药品的在线销售为主,2021年医药业务分别占二者营收比重的97.8和85.3%,只有平安健康的主要营收项目为医疗服务,2021年占总营收比重达31.2%。这主要是由于前两者浓厚的电商基因,使得其在互联网医疗领域难以摆脱运营经验的桎梏,在快速扩大营收的驱使下忽视医疗服务,并逐渐成为披着互联网医疗外衣的医药电商。相比之下,平安健康的运作模式可能是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未来实现“初衷”的有效雏形,将诊前、诊中、诊后场景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连通,沉淀长期忠诚用户,寻求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6、国家政策持续助力,医疗模式深化改革。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省级示范区,以指导地方有序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规范健全互联网医疗制度建立。

2020年,卫健委、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做好公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及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优势作用,规范互联网医疗机构价格行为,维护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的长远发展。

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国内医疗保障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全面建成,“互联网+医疗健康”医保服务不断完善,医保大数据和智能监控全面应用,医保电子凭证普遍推广。

2022年,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提出加强互联网诊疗质量安全管理,使其与实体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保持“同质”,并建立评价和退出机制,加快优胜略汰,让互联网诊疗回归医疗服务的基本定位。

500  三、发展趋势。

1、数字化技术加速进程,互联网医疗破除壁垒。

得益于5G通信、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互联网医疗正实现平台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未来,相关数字化技术将在更多应用场景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例如,大数据服务可调取患者病历、诊断结果等相关数据,消除各方信息壁垒,实现全国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创建“互联网+医疗”新服务体系。

2、优质医疗资源集中,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随着互联网医院的运营模式如执业机制、激励机制等逐渐完善,其对优质医师资源的吸纳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而在满足医师利益诉求的情况下,其服务积极性也会得到调动。同时,也可通过建立健全患者反馈机制,深化服务内容,实现“诊前-诊中-诊后”体系的贯通,让患者充分享受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捷。

3、医疗平台纵深发展,细分赛道竞争加剧。

在经历疫情时期所带来的增量红利后,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已进入垂直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存量时代”。市场规模承压、资本进入谨慎,都将倒逼行业中各个玩家构建自身竞争壁垒,打造出独具优势的业务模式。在此形势下,医疗平台转型更显困难,而已沉淀足量忠实用户、专注优化服务流程的平台将手握更多发展优势。

4、国家政策保驾护航,行业监管有效加强。

一方面,国家政策仍将持续助力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线上医保结算、异地医保结算等方面将加快政策更新落地,为扩大互联网医疗覆盖范围提供更多支持;另一方面,保持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也将成为政策关注点,例如,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在线诊疗责任划分机制、个人医疗信息保护立法等,都是可预见的未来行业监管重要范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