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看完美食制作的视频,最头疼的一个词就是“适量”,这事有个规范挺好的

【本文来自《甘肃将为兰州牛肉拉面“立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挺好的一件事情:

1. 好多人看完制作美食视频,最头疼的一个词就是“适量”,放调料具体放多少,不知道,跟着感觉走,适量就好;但是这其实并不利于美食的推广,先不说是不是推广到国外,仅仅是我们这些吃货在家重复,也很难重复出那个味道;

2. 类似的事情好多,我们有丰富的文化,包括美食文化,只是在民间各地流传,但是并没有官方整理,我们不形成体系,不形成标准,难道被某偷国整理之后申遗吗?以前是没有这个意识,觉得没必要,但是我们这么多文化被偷之后,比如马面裙,难道不应该引起重视吗?有必要冷嘲热讽吗?

3. 对具体规定,比如面得厚薄,肉的大小什么的有意见,积极提意见就是,没必要这样冷嘲热讽

-------------------------------------------------------------------------------

不喜欢回复帖子,用一句流行语”懂的自然懂“,对于不懂的,说服的过程很容易变成抬杠,尤其是在网络上。

这个帖子好久了,看到很多观点,秉承上述观点没打算回复。但是最近几天回复反而多了起来,还是说一下吧

首先,我仍然支持各种传统文化的标准化,标准化和个性化并不是对立的:

1. 标准化并不是规定某个具体数值,去翻看各种类型的国标,好多标准规定的是范围,而且,甚至不是数值方面的,可能是流程方面的标准化;

这个很有必要,对于普通食材,我们凭经验,但是,对于少见的食材,比如折耳根,如果我们自己在家做云南菜时,应该放多少呢?不说具体放几克,有个具体的范围应该很有指导作用吧,对于一般非云南的老百姓来说;

再比如,野生菌,应该怎么做,至少要煮多久,一般人也没概念吧,看到网上很流行吃菌子,自己在家做,轻者吃出小人,重者进ICU;如果有安全的工序,应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吧;

2. 标准化并不是法律,只是建议,做到这个标准,可能有最佳口感,或者营养最好,你不遵守也没人抓你坐牢

麦当劳,肯德基是标准化的餐饮,拿薯条来说,从品质,产地到加热时的油温都有规定,但是不妨碍,你喜欢番茄酱自己就多拿一包;

好多火锅,也有涮几秒或者什么七上八下的建议,这种建议再某种程度上也是标准化,这些只是为了保证口感,但不妨碍你涮十下;

3. 生病是个性化的,同一种病,每个人的严重程度不同,但是,都是吃的标准化西药,标准化和个性化这不矛盾。

最后,大家别回复了,看看就得了,认同就点个赞,不认同就点踩。不想抬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