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各地开花,北京反倒是新增高校最少的
【本文来自《北京地区公务员收入在当地就不具优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sywyang
比如贵为“副中心”的通州区,2022年高考一个清北入学都没有,而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北京一半的区一个都考不上,房价平均过6万的丰台区才考上8个,好几个还是强基。
一一一一一一
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北京高考不是上限有多高,而是下限有多高,不完全是读清北的多而是其他名格尤其是非北京名校容易。当年同学也是清华附、101、石景山这些学校出来,但是人家是该校倒数,不说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高分,少民地区同学分数和北京同学差不了多少,但人家是学校前几名,这也苻合地区教育水平差距。那怕成都七、重庆巴蜀、江阴中学、绵阳南山等知名中学考到我班的同学也在该校前列的,乃至班级第一的。而北京名校(中学)最后几名就可读我班,不是一般化的便宜。
当年北京高校集中,下限确实是一个大便宜,现在情况早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民办本科的各地开花,北京反倒是新增校最少的。
大概20年前北京的好处是拥有海淀走读大学(现在叫城市学院)这种非常好混的本科,再烂的本科,它也是本科,这绝对是一大优势,但随着这几年的发展,身边有朋友就是湖北的,说他们老家湖北恩施学院去年招录的成绩是398分...这一点优势正在急速抹平。
但北京高端考生就性价比非常低,因为中考锁区,如果家长在小升初阶段没有搞到海淀、西城还有勉强可以的东城这三个区的学区房,那北工大可能就是小孩奋斗的最高目标了。北京的教育资源各区之不平衡远超普通省会城市。去年清北的线应该是698分,全北京过这个分数的,人大附中一个学校就占了全市的65%,同时人大附也是全国五大奥赛国家集训队第一名校,每年入学人数碾压了全国起码一半的省份(这个选拔可完全就是凭分,没有籍贯限制一说,也没有加分,就是考生直接血淋淋的PK)。然后老牌名校北京四中,三个班直接承包了几十个清北名额,还有和它相爱相杀几十年的实验中学,像您说到的石景山,全区应该只有一个考上清北。不光清北考的少,985在大部分区也是遥不可及,真的北工大就已经是TOP了。它只是一所211。
至于您说的外地名校,随着考二代们逐渐走上舞台,这个洼地也被很多家长注意了,很多都是让孩子是试试老家的名校,和以前还是不一样的。不过总体而言,北京认的外地名校就是中科大和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