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被多抽100毫升,护士还说没事?这没头没尾的是个假新闻吧
本文原创,转载联系。
在昨天,楼主在微博上先后刷到,有两个知名博主分享了同一则令人不寒而栗的新闻:
女学生因血型罕见被护士强行多抽一百毫升,血站:反正没事,多给点吃就好了!
这新闻,光是看着标题都觉得不可思议了。
点进链接看报道原文,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
一名大三学生小倩和朋友去献血,约定每人捐献200ml,但是工作人员初检后发现小倩的血型罕见,是熊猫血,就建议她多捐献些。听闻建议,两人严词拒绝了,却没有想到工作人员在小倩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抽了100ml,这个举动让小倩和她的朋友都感到愤怒。随后质问工作人员,对方回说:“抽都抽了,没办法,反正你也没什么事儿,等会多给你点吃的就好了。”
小倩听后觉得十分心寒,她认为,如果工作人员如此擅作主张,以后还会有谁无偿献血呢?
一时之间,评论区里群情激愤。
有网友质问,这个护士的回应如此轻飘飘,医德何在?
有网友想起了电影《活着》里的情节:
有网友揣测,这些献血车或是献血站里,来自民众无偿献出的血液可能转手就高价买出,这背后是不是存在着不法的利益链。
继而质疑无偿献血的正当性:
也有网友讲述自己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被工作人员忽悠着就多献血了。
还有网友表示,如果自己是小倩的话,一定会诉诸法律。
最后面,更是有网友说出金句:“你的爱心是别人利用的工具。”
但是也有保持理性的网友尝试在解释,为什么献血无偿、用血却需要付钱的问题。
结果是直接遭遇一顿猛喷!
有网友也在质疑,这个献血300毫升的操作怎么看都不常见啊:
顺着这最后一位网友的思路,楼主也在思考,这没头没尾的新闻会不会是假新闻呢?
首先,对于这则新闻而言,六要素几乎完全是缺失的:
小倩,一个再大众化不过的名字,如果是当事人希望保护隐私,要求采用化名的话倒也可以解释得通。但是时间、地点呢?最起码要跟读者介绍,这是发生在哪个城市的事情吧。即使想要掌握独家新闻,也不至于担心媒体同行去求证啊。而根据新闻给出的配图,一张非常简陋的献血卡上指出,小倩和她的朋友献血的日期是2018年10月21日。
注意是献血卡喔,不是献血证!
那么,又如何确认工作人员的确是从小倩身上抽出了300毫升的血液了呢?
还是这张献血卡,因为它上面“献血量”处明明白白的两个繁体字“叁佰”证明了小倩献出300毫升的血液,而且新闻里也提及,“小倩发现她抽出的血量比朋友多出100毫升”。无论小倩是通过目视的方法,或者是将两人的献血卡进行比较,感觉整个闭环逻辑自洽还是太过薄弱了一些吧。
除了这张献血卡令人质疑之外,另外两张新闻图也同样是有些经不起推敲:
虽然目前一些政府账号发布消息时可能会有一些比较俏皮的马赛克,但是像是下图中给当事人打这样卡通式的马赛克,在新闻报道绝对是少见的,甚至都可以说如果不是转用它家的图片,是绝对不会有类似情况的。
上图给护士画一个红圈,尚可理解;但是下面这张图的红圈就画得莫名其妙了。
像是在圈这个人的衣着欲盖弥彰地说,没有错,上下两张图是同一个人。可是一张图片是侧面的角度,一张图片是正面无五官的角度,又显得没有足够强的说服力。
楼主接着尝试以图搜图,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漏洞,以证明这是一条编造出来的新闻。
不过并没有发现这些图片有被张冠李戴的情况,但是却找到了新闻事件慢慢发酵起来、到目前引起网友关注的蛛丝马迹。
相关新闻最早在去年12月出现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当时的当事人还是小娜,而地点从校门口的献血车变成了市区里的献血车,人数从她和她的朋友两人骤增到一宿舍的好几个人:
大风号上的自媒体文章
今年3月下旬,更多的自媒体平台、更多的自媒体账号发布了类似文章,标题一个比一个耸动:
网易号上的自媒体文章
企鹅号上的自媒体文章
搜狐号上的自媒体文章
楼主尝试寻找有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消息源,最终是在搜狐平台上看到一个叫“瓷都公安”的账号发布过相关文章。
某某公安,看起来是不是会比较靠谱一点呢?
结果搜狐方面给出的资料显示,这个账号只是一个自媒体账号,而且该账号过去发布的一些文章画风也很诡异:
而正牌的“瓷都公安”,楼主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看到,这本该是景德镇市公安局的官方账号,他们也只是发布来自当地的一些警务资讯播报、治安形势通告、警方安全提示和政策法规解读等。
到此,已经很难再挖下去了。
那么话说回来,去献血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多抽血的情况真的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工作人员在献血过程中会建议你多献一点血,这应该不能称之为忽悠吧。首先,我们国家民众的献血率其实是非常低的,导致地方血库中很多常用血都是经常处于短缺的情况,工作人员肯定会倾向于鼓励献血的,可能也就是那么顺口说了一嘴;而且他们会提出建议,也是考虑到献血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意愿的,而不是无的放矢。
查询新闻报道发现,在2007年,曾有这么一则事件引起过社会关注:
一名从四川到昆明打工的小伙周泽兵,当年5月一次无偿献血中因为被多抽了100毫升的血液,将昆明血液中心告上法庭,索赔1万元精神抚慰金。非常相似的情况就是,周泽兵一开始也只是打算捐献200毫升的血液,回家后却发现献血证上写着自己献出了300毫升的血液。
周泽兵告诉记者:“我捐献200毫升的血,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抽走了300毫升。这岂不是变成了强行抽血!”
在诉诸法律之前,他曾经找到昆明血液中心求个说法,对方回应称,“这(献血证上的章印)真是个笔误,我们只抽了200毫升,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把抽取200毫升血液的条章拿成了抽取300毫升血液的条章盖在周泽兵的献血证上!”
庭审过程中,昆明血液中心又提交了《献血登记表》、《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差错事故处理登记表》,甚至于都拿出了装着周泽兵血液的血袋,“现在他献的血还放着,大家可以看,这确实是200毫升!”,希望凭借这些证明整个过程的确是一时疏忽。另外,昆明血液中心也申请了当时给周泽兵抽血、盖章的两名工作人员出庭作证。
但是对于“装有周泽兵血液的血袋”,因为其一直存放在血液中心之中,不足以认定该袋血液系周泽兵当天被抽取的血液,也不足以证明昆明血液中心当天实际抽取了周泽兵200毫升血液。另一方面,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证言,也因证人系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与血液中心有利害关系,其证言中关于告知过周泽兵抽取了200毫升血液及向周泽兵出示过该血袋的陈述,与本案的其他有效证据不能相互印证,所以同样没有采信。
最终因“血液中心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抗辩主张”,法院认定血液中心在2007年5月17日周泽兵义务献血的过程中抽取了周泽兵300毫升血液。法院一审判决:由血液中心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向周泽兵当面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周泽兵精神抚慰金3000元。原被告都不再上诉,就此结案。
周泽兵的经历还曾经参与到2007年十大献血新闻的评选,不过最终没有入选。
其实,网民之所以会被这么容易地就被煽动起来,对于无偿献血进行妖魔化,甚至还有人放话称医护人员从不献血,源于他们知道献血会伤害身体,这样没有科学依据的话语都讲出来了,纯粹只是因为民众对于这一行的不了解。如果能够有非常专业的人士来介绍献血用血的作业流程,以正视听的话,那么网络上满天飞的假新闻就会少很多了。
链接阅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