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凭什么享受高收入高福利还那么闲?

这个标题是我很早以前在贴吧里看到的,后来主要国家都去了一遍,发现也不是那么回事。西欧和北欧的福利好一些,美国的福利差很多,东欧大多没法看。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整体要比其他国家高了一大截。当然了,你要是觉得欧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里,那就别往下看了,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也挺好。

以前我也是满脑子剥削什么的,不过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首先是我自己的经历。

我以前当码农那会儿,那还是十来年前,当时不像现在,当时加入我们公司的都是默认卷B,大家积极开展类似军备竞赛式的加班。几乎没人下班就走,如果一下班就走,当时领导是要和你谈话的。那时候大家不觉得有啥问题,直接问你是不是工作不饱满,还是家里有啥事。

你肯定要问了,这样的加班意义大吗?有效率吗?当然大了,写代码这种事看着好像比较复杂,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码农来说,干一段时间它就是个体力活,体力活主要看的就是时长,就跟搬砖似的,搬得时间越长搬的砖也就越多。

我们自己把写代码这事称为“修长城”,你看那长城,多么壮观,其实都是劳工们一块一块把石头搬上去,然后整整齐齐地砌好。

码农干的活也差不多,而且有详细的流程,设计该怎么设计,都有模板,写代码也不是随便想咋写咋写,甚至你写了复杂的东西,可能领导要教育你不要瞎折腾,代码写出来第一件事是给别人看的,你这玩意别人看不懂,今后没法维护,要尽量写得简单明了一些,慢慢“工业级代码”就变成了流水账。代码写完后测试,测出问题来要修改,修改完了重新回归测试,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整体就是体力活。

这不多年过去了,我也不写代码了,公司业务也前进了一大截,以前那种砌墙工作现在大部分转给了外包公司,我们主要研究算法和核心业务,并且进一步拉高了入职门槛。几年前我看了下面试题,发现自己一个都不会。我和一起来的同事经常开玩笑,我们这些人的水平,如果现在面试都不一定能面中。

算法和模型优化这种事我现在已经不懂了,我手底下有几个项目组在做这事,那些人干的那些活我不太懂,只能看懂进度条了,不过管理层主要关注的是成本、风险、进度这几样,其他的关心也没用,又不能自己去写。

一个标准的算法大牛的工作流程就是每天上午过来坐在那里流程图,和项目组其他人讨论,下午继续跟几个人讨论来讨论去,有时候干脆去园区和别人散步去了。

主管们也无所谓,反正对结果负责,他只要在deadline之前搞定就行了。他下班就回去了,一般没人管,偶尔他主管问他那个什么问题进展咋样了,他说还在想,晚上思路不清晰,让领导们早点休息。

而且他们的工作方式更接近艺术家,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啥也没干,毫无进展,但是突然有一两天思路来了没明没夜就给赶出来了。

这也是为啥我们以往的很多管理低阶码农的套路在大神身上不太好使,不过需要适应的是其他人,而不是大神们。管理层开会的时候,经常说要给那些大神做好配套工作,不要影响他们发挥。

后来接触过一些台积电的科学家,他们从不加班,大部分时候都在和别人讨论,看电脑的时候绝大部分时候也在看邮件。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聊起来,一个科学家说干他们这行的,根本忙不起来,稍微改动点啥,都得测试好久,所以改动的时候要分外小心,要反复思考讨论,一旦提了变更,接下来很长时间更是没事可做了,绝大部分工作都是跟别人讨论,防止自己遗漏了什么。

了解了下国外的,也差不多,比如这两天在AI画图领域做出决定性影响的那个公司,前断时间有个员工访谈,员工说公司氛围非常好,上班可以带狗可以带孩子,可以在家也可以去公司。他们也是用了很多年把那个算法从论文变成了现实,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和同行讨论上。

所以一般来讲,依赖脑力的工作一般不会太忙,因为脑子极度依赖舒适环境,高压力下往往表现非常差,大家想想是不是。

而且还有个关键问题,体力劳动并不需要太多的沟通,事实上干活的时候跟别人沟通可能耽误打螺丝。越是高端脑力劳动,越没法依赖单打独斗,必须得跟更厉害的人反复交流,于是大量的时间耗在了开会和交流上。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学术交流那么重要,不好好交流,可能你搞了好几年的问题,早就被别人解决了,这几年白费了。

反过来讲,如果并不需要多少脑力,工作主要是体力输出,那就使劲压榨呗,而且由于替换性比较高,工资也要不上去。

把这个理解了,再看欧美,其实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关键在技术领域占了先机,那些行业是极度依赖大神的,大神搞定突破后,接下来就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迭代,这些事让那些普通工程师来干就行了,大神继续去看看怎么突破。

由于是智力密集为主,所以整体并不需要多勤奋,脑力衰竭得快,太勤奋反而效果不太好,需要勤奋的事可以交给第三国家去做。

等尖端领域搞出来好东西,卖出去赚了钱,再通过转移支付转给普通人一些,欧美普遍人少,社会整体也就不那么卷了。

至于你说,大家都不那么努力,他们吃啥喝啥呢?

一方面是科技农业,大家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粮销售国,土地大机械化程度高,荷兰也是种地高手。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高科技换低科技,比如荷兰可以通过卖光刻机,赚到大量的钱,然后去亚洲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工业品。

咱们国家现在能吃到这么多肉(最起码比几十年前高了一大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可以买到廉价肉和大豆喂猪,我们自己的粮食产量支撑不了这么庞大的肉类消费。

当然了,转移支付非常关键,如果发达国家不转移,底层老百姓日子并不会太好,比较标志性的就是美国,大家经常看电影也能知道,美国底层人民也是经常打三份工才能维持住正常生活。

说这个,其实是想说,我国现在正处在这个转折阶段,我们也在从“砌墙”产业向智力型产业过渡,有些领域已经有了突破,不过并没有惠及到大部分行业。

而且规模依旧太小,转移支付也不多,人口又太多,所以绝大部分人还得往死里卷。

这可能是为啥呈现出一种效果,年轻人对国家未来充满自信,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

我现在主要担心啥呢?主要是下边的这个问题。

我上一篇文章里讲的,产业升级的第一步就是研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国家的各种研究所,其实现实里,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两条腿走路,国家搞“0-1”,市场上的老板们搞“1-100”,都很难,都不可或缺,前者重要,后者尤其重要。

之前的文章反复讲过一个道理,科技是需要循环的,你投资了100亿搞了个新技术,这属于“0-1”,这一步主要是国家来推动,企业往往扛不住持续很多年的大规模投资。

技术出现后,得想办法把它做成一个能卖得出去的商品,属于“0-100”,这就需要能够敏锐把握市场需求的企业家来做,国家做这一步没有做好的。

等产品卖出去,回收投资,继续下一轮。美苏冷战,美国最终在科技上和苏联拉开了代差,主要就是他们的“1-100”做得特别好,迭代非常快。苏联后来全面落后,主要也是科技上有了代差。

这里就有两个关键问题:

投资“1-100”也需要大量的钱,而且需要持续迭代很多年,中间可能还有大量的失误导致一些选错了路的公司出局。这能怎么办?只能是让民间资本来试错,因为每个企业家他面对的是具体的需求,他知道技术长成什么模样才能卖出去。

之前的文章也讲过,芯片最早的爆发是在游戏机里,现在的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显卡也是游戏行业的副产品。这么个发展路线,苏联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大爷大妈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只有消费市场的大规模投资才能给出人才极高的收入,大家想想中国哪几个公司研发人员工资最高就知道了。

当然了,都是一个过程,需要先干低级地攒钱,然后再投入研发。我国前些年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这几年好了很多,也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很多高薪岗位,人才也愿意回来了。

说到人才,我们之前的体系对人才要求太高了,总是希望他们搞奉献,不是说奉献不对,而是说这样不利于长期发展,因为你不仅需要的是人才,还需要自我牺牲式的人才,那太少了。

真正的大牛,就应该拿高薪,住非常贵的小区,开豪车,这样才是正常状态。

这两天逛知乎无意中看到一段话,感觉非常好:

“2017年6月,东部战区陆军政委廖可铎在讲话中专门强调:以后部队除了战争和重大军事任务(例如抗洪、救灾)不要轻易召回休假的官兵,我们的媒体和宣传部门少写一点那些为了家国妻离子散,为了工作不顾妻子父母的“比惨”式报道。他“不提倡家里出了事不管不顾,反对还把这样的干部当作典型来宣传”。

2月份,陆军司令员韩卫国写给所有官兵家属的一封信刷屏,其中被一致叫好的有一段:“我们要求,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要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个别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

评论区的一句话也非常有道路,他说“以前是什么都缺,所以舍小家顾大家是一种牺牲精神,现在不缺了,不需要你牺牲了,我们有能力可以顾及个体的感受了”。

只有顾忌个体的感受,不要谈别的,把钱给足,才能真正意义上吸收人才,充分给足他们自由。有了人才,才能搞出来尖端产业,尖端产品才能真正意义上卖上价,而且从业者也不累,再结合分配,给基层老百姓让利,大家都能愉快地过下去。

当然了,没必要说什么“明星工资那么高”,咱们应该要求的是合法纳税,只要把税交了,明星收入高也是正常的。

提高科研人员收入这事,主要还是得靠民营企业。国家给科研人员的工资不会太高,不止中国,其他国家也不太行,美国那边也不高(当然也不低),只是研究所大学什么的比较稳定,业绩压力没那么大。而且大学研究所主要搞的是基础研究,没法迅速变现,所以不会开出离谱收入。

于是各国都采用的是两条腿走路,公共部门提供的是稳定、低压的工作,毛病就是收入不会高到离谱。私企提供回报丰厚的岗位,毛病就是不稳定,说不定公司想控制成本,把业务线裁掉了,这两年互联网大厂一直在搞这事,也有可能公司自己完蛋了。

此外关键还是要扩大开放,毕竟所有研发科技,提升制造业,一部分是自己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卖给全世界的,换回来肉类,粮食,能源等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家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感。

文末总结两句吧:

我们这么卷,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岗位都是砌长城的体力活。

想过上好日子,就得鼓励大公司去投资研发,这样科研人才才有高工资,他们才能搞出来更高端的技术,高科技才能卖上价,企业有了钱可以雇佣更多更厉害的高手,这是一个闭环。

关键还是要继续开放,拥抱世界市场,毕竟研发的目的是为了卖产品,如果产品卖不出去,企业没钱,也就没法给科研人员发高工资,又掉回了之前的低层次循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