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送礼,也没关系

编辑同志:

不知从何时起,互联网上各内容平台充斥着鼓吹人情世故的内容,不少创作者借助“洞悉人性”“职场生存”等内容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以某视频网站为例,有关“送礼”的内容比比皆是:有的视频借助当红电视剧带来的流量搞解读,播放量动辄上十万,这样的内容经常被推荐到首页;有的搞笑博主创造一系列与领导相处的段子,营造一种虚假的真实感;就是文案雷同的营销号视频,播放量也经常上万……而形成反差的是,“拒礼”二字在网上可以说是无人问津,有关作品仅限于反腐倡廉教育和古代人物典故的老调重弹,而广大网友对此类内容也是兴致索然。

500

这类内容之所以会大行其道,固然是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有关,但应更有针对性地剖析内在原因。

理想与现实脱节,而人们选择现实。在评论区中,不少网友表达了自己被“人情世故”裹挟的无奈。一位网友在某“送礼攻略”的视频下评论道:“送了领导不一定知道,但没送领导一定知道”。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不需要学习送礼的文明社会,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而这种妥协又影响到后来人。如同“剧场效应”中每一个观众都踮起脚尖一般,这种现状消磨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幸福感。

要打破这种博弈困境,不妨先从思想的角度出发。有一种心理学效应是“自证预言”,是指人们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导致这种判断真的实现。它告诉我们,如果人们相信社会是人情世故,那么即使社会并非如此,人情世故也会大行其道,如果人们相信善恶有报,那么即使没有回报,人们也会与人为善。社会不是非黑即白,一个长于世故的人也可以在见到落水儿童时奋不顾身地救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可喜的事实:尽管现实中人们不得不学人情世故,但“无礼也可走天下”的理想一直在大家心中。

要将理想变为现实,需要多领域共同发力。一些利益攸关的民生领域,是腐败高发的重灾区,我们坚持以严的基调推进“三不腐”;一些“清水衙门”与人们直接利益关系不大,我们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宣传教育,在这些部门已初步形成“不必多礼”的良好共识,将继续扩大战果,久久为功;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广大“打工人”呼吁健康文明的职场文化,党中央审时度势,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如今更组建了中央社会工作部;社会面精神风貌整体向好,举手之劳以利人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了……

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做个善良的人。

拔一毛以利天下,可为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