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苏联引入黑人留学生过分优待,非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被斥为种族歧视

当年苏联花高价引进黑人留学生,本想着证明自己的优越性,结果一些黑人留学生在得了好处之后,却翻脸就说苏联人是“最坏的种族主义者”,“莫斯科比阿拉巴马还坏”。

更有甚者,有一部分还跑到美国化身黑苏先锋,因为有在苏联生活经验,黑起苏联来,那段子真是一套一套的,甚至把苏联大学对非洲学生的降分宽容解释为扼杀黑人天赋。

美国人自然也是如获至宝,利用自己的宣传工具,拼命污蔑苏联人在搞种族歧视。

需要知道的是,当初苏联引入这些非洲留学生可是下了血本的,每个月得到的补贴和一个苏联熟练工人的薪水差不多(但工人的薪水可不是一个人花),而且他们还可以买到普通苏联人买不到的东西。

为什么如此优待,双方却最终闹得不欢而散呢?

双方的矛盾之一和性有关,非洲大陆相对野蛮而落后,所以这些非洲青年对于性也是十分的随便。

进入苏联之后,他们仍是不想改变,利用苏联政府发给他们的钱,拼命追逐起苏联女性,甚至还给一些苏联人戴了绿帽子。

苏联人哪里能容忍得了这些?于是对某些黑人疯狂猎艳的行为十分的不满。

此外,苏联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压制,也使得俄罗斯青年将满腔的怒火发泄到这些抢夺他们女性的黑人留学生身上。

实际上,非洲留学生“耍流氓”只是俄罗斯人对赫鲁晓夫国妓主义发泄不满情绪的一个引爆点。

1963年12月18日,非洲留学生红场抗议事件发生后,苏联引进的非洲留学生和苏联群众以及一部分苏联警察关系非常紧张,双方对立情绪很重,冲突随时可能发生。

由于非洲留学生追逐苏联女性的行为引起了苏联男性的不满,再加上非洲人一些不良的习惯,双方的矛盾也是愈演愈烈。

虽然苏联政府给予了非洲留学生优待,但非洲留学生们依然声称“苏联人是最坏的种族主义者”,“莫斯科比亚拉巴马还要坏”。

这些消息传到美国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乘机炒作,根本不辨是非。

这让苏联政府非常被动。

需要知道的一点,苏联政府可是想要以优待黑人来把自己装扮成为“政治正确”的楷模的,他们甚至还拍了一部电影,讲一名美国的女青年,因为生下了黑人男友的孩子,遭到了亲友们的歧视,因此她来到了苏联,得到了一名苏联男子的芳心,他决心和她一起抚养这名黑人混血儿。

(相信许多人对于这个剧情也是十分的熟悉,后来这个桥段被我国的编导拿来拍出了电视剧《幸福还会来敲门》,本来主角黄自立的妻子所生的是一个黑人混血儿,由于某些原因改成了白人混血儿。)

万般无夺之下,苏联政府调整了留学政策,一方面降低了留学生的补贴,另一方面遣返了一批不适合在苏联学习的留学生。

1966年2月,苏联支持的加纳总统恩克鲁玛被赶下台之后,苏联对自己的非洲政策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投资降级”,1954-1964年间,苏联对非洲的“投资”为17亿6千6百万美元,其中“黑非洲”4亿7千7百万美元,而1964-1974年,“黑非洲”得到的援助只有1亿9千4百万美元了。

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苏联对于非洲国家以及非洲留学生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但是那些因为行为不端被苏联赶走的非洲留学生有一部分跑到西方尤其是美国,化身黑苏先锋配合美国进行反苏宣传。

也正因为有在苏联的亲身经历,所以他们讲起黑苏段子来,也是活灵活现,比如他们把苏联大学对非洲留学生的“降分及格”的潜规则解释为苏联歧视黑人,扼杀黑人的天赋和进取心,把苏联对非洲留学生的“同伴”政策扭曲为监视政策,并且无根据的指责“同伴”是КГБ特工,把苏联对非洲留学生的高额补贴解释为收买人心的“宣传费”。

真是颠倒黑白,无耻之尤!

而这一切也给了美国以此攻击苏联的非洲政策的“口实”,真是偷鸡不成反惹了一身骚!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如今的俄罗斯对于非洲留学生问题可以说是十分的谨慎,不敢再轻易引入大量非洲留学生。

这足以说明,一味的优待是不可能收买得了人心的,某些人不管你怎么优待,他们也是不会感念你的恩情的,搞不好还会反目成仇。

只有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待任何人都不卑不亢,对于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唯有如此,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四川省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