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说一个人——去年九月份去世的法国国宝级电影人,让-吕克·戈达尔。

【本文由“xshow”推荐,来自《奥斯卡还没开始,《瞬息全宇宙》已超越《指环王3》成影史获奖最多电影》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织工
  • 在冷战时期的文艺交锋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现实主义艺术和大众化艺术表达,这两块很长时间都是被苏联人和欧洲人分别占据的。 

    到了后来老美用马歇尔计划资助的艺术家(是的,马歇尔计划不仅包括经济援助和协助重建,也包括了文艺专款)搞了个新思路:“现实主义已死,大众化艺术已沉沦”,然后开始大力鼓吹和“复兴”各类难以形容的新流派,但是这类新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点——要让大众难以理解和接受。
    通俗的说,就是把马塞尔·杜尚最巅峰的恶作剧——1917年的《泉》形成的一众流派挖出来当宝贝。
    (肯定有

    很多学艺术的会跳出来骂我,告诉我《泉》在发表的时代就得到了巨大褒扬等说法,但是我只说一件事——现在艺术馆里面的《泉》之所以是“赝品”,是因为杜尚自己早就把《泉》的原件丢了。我个人在这件事上非常欣赏杜尚的艺高人胆大,他成功胁迫了艺术界来帮他擦屁股) 

    老美在这方面从外人看来是下了很大“血本”的——在欧洲“入股”了许多原有的艺术奖项(比如戛纳),还额外设立了上百个奖项(比如柏林金熊奖),奖金从几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不等,专门鼓励欧洲导演们拍各种脱离群众的电影。 

    即使是现在,美国人这一套依然有很多人买账:

    你们给我去拍大便!拍大便我就给你们奖金!但是美国人自己可没有落下现实主义艺术和大众化艺术表达。

    但是后来时间长了,撒谎撒的太多会把自己也骗到,比如《月光男孩》。

    现在奥斯卡争议越来越大,就是因为长期的传播让美国自己的文化精英也被替换了价值观,所以越来越脱离大众。

这里要说一个人——去年九月份去世的法国国宝级电影人,让-吕克·戈达尔。 

第10届柏林熊奖、最佳导演奖,第11届银熊奖、评审团大奖,第15届金熊奖获得者; 

威尼斯电影节,第23届帕西内蒂奖、最佳影片奖、评审团特别奖;第28届评审团特别奖、第39届终身成就奖;

戛纳电影节,第67届评审团大奖;

第71届金棕榈大奖;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但是就是让-吕克·戈达尔,在1968年与特吕弗在戛纳电影节上阻挠放映,号召法国人抵制已经沦为资本家和社会精英玩物的“戛纳电影节”,最后直接导致当年戛纳停办。 

然后戛纳红毯就开始向地中海肉铺转变。 

美国给他颁发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在2010年,此时他已是80岁高龄。

美国方面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联系他,但都没有得到回音。 

后来,法国文化部劝他出席奥斯卡颁奖礼,但戈达尔通过夫人发表声明:“年事已高,不宜飞行,不能到场”,婉拒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但美国人还是强行颁奖给他,以示好莱坞与戈达尔已经“和解”。 

为什么这里要说“和解”? 因为戈达尔等法国“新浪潮”电影人跟好莱坞可以说是斗了一辈子,为的是捍卫法国及欧洲的文化主权,拒绝美国电影对欧洲的倾销。 

为啥能够倾销成功?就是因为欧洲自己的电影人不拍大众看的来的电影了。 

我在上面为啥给“血本”打引号?因为老美用不到十几亿美元的投资破坏了欧洲的电影土壤。 

起初戈达尔只是从艺术角度去反对好莱坞,因为套路化的美国电影只有商业价值,而背离了电影艺术价值本身。 

后来,戈达尔开始研读法文版《毛选》。 

1967年,他在阿尔及尔发表声明称:世界上有四分之三地区的电影是按照美国的角度,美国的标准来制作电影……用美国叙事方式来叙述一个故事,所有影片彼此雷同,经济上的帝国主义变成了文化上的帝国主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