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的书剑恩仇录
2018年3月18日,李敖走了,享年83岁。
这个天不怕、地不怕,一生得罪人无数战胜人无数的老头子最终还是没有敌得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离开了这个世界,许多人当从心底欢呼吧。
但是,我心里有些凄凄然,感觉这世界缺失了什么。
少年时,我在大学图书馆和军队内部网上偶尔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便喜欢上了他率真敢讲犀利幽默的文风,后来陆续看了他的《北京法源寺》《蒋介石评传》《独白下的传统》《传统下的独白》等书,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年少轻狂的我,对他崇拜不已,一度把他视为偶像和学习的榜样。
毕业后,由于环境偏僻,信息闭塞,便很少接触他的文章,很少再关注他,渐渐地把他忘了。直到他走了,我才感觉心生愧疚,这么多年来缺乏对他应有的尊重和关注,也没有从他身上学到任何东西。
印象中,李敖天赋异禀,敏而好学,少年成名,博学善辩,桀骜不驯,狂放不羁,快意恩仇,胆识过人,恃才傲物,更多地像一个以笔代刀、武功高强的侠客。
他热爱自由,从心底认同一个中国,在维护言论自由和一个中国的道路上怼人无数、罕逢敌手,专治各种不服,而且从不留情,敢于扯掉人家短裤,令很多对手尤其是台毒政客为之胆寒,退避三舍。
我欣赏李敖,欣赏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欣赏他身上兼具传统的文人风骨和爱憎分明、碧血丹心的英雄品性。
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文人傲骨
李敖一生正直敢言,从不向“权贵”低头,从没为粉饰台当局写过任何文章。他把才华和学识当作针砭时弊的武器,敢说敢言,他看到什么,便说什么,无论多高的地位,多响的名头,都会被他写进文章,戳痛脊梁骨。
在台湾最动荡、言论不自由的时代,他挺身而出,倡导人权和言论自由。因为言论得罪当局,他曾两次入狱,时间长达6年,他却依旧我行我素,从来“不知悔改”。第二次出狱的当天,他便召开记者会揭发看守所黑幕,批判台湾当局司法的黑暗,并发表《天下没有白坐的黑牢》一文。
在台毒势力抬头、“崛起”,“掌权”后,他又转向与台毒势力的文斗中,李敖憎恨台毒蛇吞“民主”,通过演讲、发文和做节目,犀利地破解“台毒话语”,又曾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公开主张“一国两制”、预言台湾将接受共产党统治、反对向美国购买军火。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早些年一段李敖公开质询台当局“国防部”负责人李杰“军购案”视频,10分钟的时间内10次喝令李杰闭嘴,弄得对方狼狈不堪。为堵住李敖的嘴,李杰在一次送李敖的书中夹带了一支价值一万台币的钢笔,也被李敖当众抖落出来。
李敖一生著作颇丰,100多本著作,超过3000万字。但同时他有96本书被禁,大多是写了别人不敢写的文字。
他有着学无遗力、言必有物的治学精神
李敖出了名的爱读书,他工作的全部,就是读书、写作、演讲,读书又占的时间最多。李敖的前妻胡因梦在《李敖与我的爱恨情仇》中曾有这样的记叙:
“那时他早已起床(他的生理闹钟每天都按时把自己唤醒),一个人在书房里集中精神搜集资料、做剪贴,开始一天的写作活动。他的生活方式像一部精准的机器,在例行公事中规律地运作着,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听音乐、不看电视、不打麻将,可以说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而只有工作。”
有人这样评价李敖,
“我喜欢李敖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人敢说话。第二,这人读书多。我不喜欢李敖的原因也有两个:第一,这人太敢说话。第二,这人读书太多。”
因为读书多,李敖的头脑就像一个大百科全书,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物、事件背后的真相,人们了解的,不了解的,他似乎全都知道,所以骂人也很有底气:“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
龙应台曾写过《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用所谓“平民视角”观察国共内战,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史观去消解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进而为蒋公除罪。而李敖立马以《大江大海骗了你》针锋相对,说龙应台是“文化二毛子”,给粉饰蒋家史观的人一记痛揙!
李敖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关于读书,他这样说:
“读书的时候一开始你就不能偷懒,不能说我舒舒服服躺在那儿看书,看完这本书以后纸上还干干净净的。如果一本书看完以后还是新的,不算看过。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系统地逮住书里的资料。可是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里的精华全都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土法炼钢’读书法,看起来笨笨的,可事实上是我的科学方法。”
他提到的读书方法是,看到有自己需要的资料就动手剪下来,并事先准备很多夹子,在夹子上标注好资料的类别名称,把资料放到相应的夹子里去。据说,这样的夹子李敖有几千个,类别分得极其细致。用这种方法,他把“把书里面的精华逮到了”。
我没有剪书、收集资料的习惯,经常是看过就看过了,等到用时才会努力想起来一点影子,不记得书中的原话,有时会忘记出自于哪本书,如果想要引用,又要花许多时间去翻书。时间过得再久一点,甚至会不记得看过这本书。
我不提倡剪书,因为书本可以留给后人读,但我们可以采取作笔记、拍照、扫描的方式,把精华内容记录下来,有时间的时候再“温故而知新”。
李敖还会将同一类书摆在一起看,相比之下才知道哪本书该详细看,哪本书该忽略,并且很容易在对比之下记住书的内容。
李敖自己说的笨方法,其实是极有效率的读书之法。
他有着狂放不羁、敢爱敢恨的真性情
中国大多数文人都是含蓄的,内敛的。而李敖不是,他傲才侍物,狂放不羁,从来不知内敛为何物。
李敖微博的自我介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看此公,就在眼前。他自诩“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他有以下经典语录:
“当我要找我崇拜的人时,我就照镜子”。
“如果我不是李敖,我愿是李敖第二。”
“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我无法坐在台下听李敖精彩的演说。”
“任何人都不配与我一战,任何人都必须向我道歉。没有人能战胜我,因为我不可战胜。不要与我辩论,你多说一句就多暴露一分愚蠢。”
“我最痛苦的一点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句话:你要小心选你的敌人。这就是说敌人是要挑的,因为有的敌人很烂,他没有资格做你的敌人!我到台湾最痛苦的就是,我碰到的都是些烂敌人!我没法选!那就一网兜售,全部斩绝。”
“我一生朋友不多,也不花时间招朋引类,所以‘自大其身’,全靠自己吹捧自己。吃不消我自吹自擂的人应该惭愧,你们本该替我吹的,但你们闪躲,我就只好自己来了。我吹牛,因为你沉默。”
Beyond在《海阔天空》里唱道,“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而李敖一生不羁放纵数十年,从没有害怕过跌倒,唯一能让李敖跌倒的,只有时间。
敖的天资和勤奋,让他有自信、自大的本钱,他很清楚自己和所要面对的对手的实力。他独孤求败,特立独行,只因为大多数人自觉选择平庸,不配与他为敌。
李敖的一生除了酷爱读书写作,嬉笑怒骂,也酷爱美人,丝毫不掩饰和隐藏对美人的爱慕和心思。那些与李敖有过传闻的女性,都是百里挑一的美女与才女,如罗君若、小蕾、刘会云、胡因梦、王小屯等。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胡因梦。胡号称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第一美人。
李敖与她们的故事,足以让无数男人倾羡和嫉妒,也足以写上一本传奇的爱情长篇小说。我认为,他对这些人的爱情都是真诚的,英雄爱美人,才子配佳人,自古有之。
关于李敖的爱情观,他写过一首诗,“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天长,我的爱情短。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他说:“我用类似“登徒子”(philanderer)的玩世态度,洒脱地处理了爱情的乱丝。我相信,爱情本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应该只占一个比例而已,它不是全部,也不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扯到它。一旦扯到,除了快乐,没有别的,也不该有别的。只在快乐上有远近深浅,绝不在痛苦上有死去活来,这才是最该有的‘智者之爱’……”
李敖敢爱,但他能很好把握爱的分寸,而我们很多人,不敢爱,又爱得死去活来。
他有着始终如一、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怀
李敖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十几岁时随父亲去了台湾。
他曾说,“我目击日本军人骑着大马、在我面前走过,一个没有日本铁蹄的太平中国、河清中国,对我这年纪的中国人多么重要!”
他说,“如果我是日本人,我也会去参拜靖国神社!而我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今天我想起在抗日战场和朝鲜战场上,用血肉之躯抵抗了小日本和美帝机枪大炮的几千万中国先辈……我欲哭无泪,我想跪下叩一万个响头……却找不到他们的牌位!”
清楚记得,这段话是在设立抗战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前说的。
他说,“生离死别有两种,一种是对人的,一种是对土地的。”
他说,“我住中国,我是中国人。”
他说,“因为台湾跑不掉,早晚会统一的,历史是很无情的。”
李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生坚定支持祖国统一,长期活跃在反台毒的第一线。
或许如其他人所说,李敖还有着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如格局小,睚眦必报,但丝毫不影响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影响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我甚至相信在未来的历史课本上,也将有他的一席之地。
斯人已逝,从此之后,再无李敖!但他的言论和精神,必将鞭策我们奋勇向前!
谨以此文,表示对大师离逝的深切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