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问题不是总量不足,是结构失衡
【本文由“guan_15708970401448”推荐,来自《教育如何应对人口之变?委员建议探索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声明,本文仅就多数地区谈谈个人看法,中国这么大,各地情况不一,没有哪个具体政策能够全国普适)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问题不是总量不足,是结构失衡。
近20年来,全国的新生人口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中间放开单独二孩的时候出过一个小高峰,但大趋势是没变的,这是公认的事实。因此对教师的需求必然相应呈下降趋势。 2014年,教育部牵头出台了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政策,把农村和城镇教师标准即师生比提高到同一个层级(此前城镇高一点),但实际情况下由于学生数下降,根据测算数据,提高标准后总量需求仍然是下降。
同时,中国这么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带来的人员聚集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更加重视,在大需求降低的背景下,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供需不平衡,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对当地教育满意的。
不满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城市特别是人员流入地区学位不足、新建小区需要开办学校等基本需求无法满足的,这个是硬性要求。二是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由于学生数减少村小不断撤并(上世纪末期,农村几乎个个村都有小学,但是现在明显少了许多),许多出现两三个老师带七八个孩子的问题,孩子学不好,老师教不好。三是质量要求不满足的,主要是有学上的地方都想上名校,上了名校还想上名师的班级,优质资源就那么多,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教师队伍有几个特点。一是体量庞大,多数地方占当地吃财政饭的40%左右,对一些吃饭财政的地方支出压力很大。二是社会关注度高,改革就要动既得利益,多数地方政府不愿意对教师群体出一些改革政策,责任大风险高,改的好无功,改出矛盾了要背锅。三是专业性强,带语文的不能带数学,带小学的也不能带中学。四是流动性差。除了一些偏远边穷地区,多数地区的农村教师并不愿意到城区学校去,农村教学任务轻、评职称要求低达到一定年限还不受岗位限制,上班远一些开车也不是不可以接受,还可以享受乡镇补贴(插句课外话,以前有补课的时候,反而农村教师愿意往外考,因为城镇补课收入较多)。五是有躺平思想。我家里近亲属有5名老师,同学朋友当教师的有N个,除了极少数上进心强的,基本上评上副高职称基本上躺平了,往往出现学校里干活的年轻人拿低职称低工资,不干活的反而拿高职称高工资的情况。
存在这些问题,我一直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真正担起责任,激发起教师队伍活力。在解决区域性需求不足问题时,多数地方教育部门不愿意内部改革,挖掘现有资源,更多时候选择简单做法,以民生为由裹挟民意不停招招招。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事业教师队伍庞大人浮于事。假如现在不控制,到了适龄儿童减少导致在校生减半甚至更少的那天,难道把现有的教师都给开掉?还是不干活养起来?不能为了三、五的短期需求,就不加限制的不停扩大队伍。现在有些地方推动教师县域内大交流来均衡教育资源,教育部搞了“银龄计划”返聘有能力的新退休教师来应对单独二孩带来的小高峰,如果能够真正落下去,应当会有一定效果。平原、丘陵地区有条件的还应当加大撤并整合村小的力度,教育是教学相长、讲究环境的,几个教师带几个学生的放羊式教学,看起来守护乡村让人感动,但是一方面浪费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教师教的没劲能力得不到成长,学生学好学透的可能性也不大,那怕拿出养两个教师的钱来养校车每天接送,综合成本和效益也比维持现状要好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