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园:《清静经》的讲解(二)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这一段也是我们近几年一直谈的内容,也是作者对人的意识世界的剖析,并且是在当时的语言结构下。我们现在的人类语言结构和古代不同需要个转换器。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作者说的“神”,是指每个人的做主能力。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迷,就是被迷惑而作出不正确的判断,然后出现错误的现象发生。为什么旁观者清,因为这件事不牵扯旁观者的心。看来,心在这里是发现接受周围信息的。由于接受到太多的信息,干扰了“神”,使自主判断能力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人心本来是十分安静的,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欲望,这种安静的局面也被打乱。在我们谈的自我意识系统里,我把这一部分包容了进去。自主判断能力,简称自主性;心,就是感觉系统。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欲望是怎么来的?如果单从生理需求来说,应该是无我的不择对象的;要是从外物的追求来说,受大的国家环境的引导。唐朝,美女以胖为美,现在却以瘦为美。那时候的人的性欲目标大多数是追求胖美女而现在的人反过来了。看来,性欲也是受自主意识的干扰,更不用说国家推行的榜样,目标了。“遣其欲”这是一个分裂的现象“我”和“他”的调整,他不这样,我也就不管了,成为统一,变成“而心自静”。这个“他”虽然是心,这个欲望虽然是在心里,而实际上是“我”导致的,实际上是一个自己约束自己的过程。“澄其心而神自清。”清净就是这两方面的内容了:心静神清。

作者以当时的语言总结意识的变化和相互缠绕的关系。

马祖道一禅师,四川广汉县人,幼年在罗汉寺出家,后来在渝州圆公律师处受具足戒。开元时,马祖来到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修习禅定。

南岳般若寺的怀让禅师看到马祖天天关起门来用功,不知道他的功夫是否正确,就来敲马祖的门,听见里面并无回答,就又加大力量,把门拍得山响,马祖受不了吵闹,把门打开了。

怀让禅师问道:“大师天天枯坐在这里,如果不修止观功夫,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未理解怀让禅师的话,反而觉得厌烦,就又关起门来坐禅。怀让禅师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拿起砖头来,在马祖草庵前用力磨起来,一连磨了很多天,声音非常刺耳,马祖静不下心来,开了庵门,循声找去,看见还是那天敲门的和尚在磨砖,就不高兴地问道:“禅师,你磨砖究竟是要干什么?”

怀让禅师哈哈一笑,说:“我磨砖是想做一面镜子。”

马祖奇怪地问:“磨砖哪能做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说:“是呀,磨砖不能成镜,那么一味枯坐就能成佛吗?”

马祖一听,豁然开悟,如醍醐灌顶,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就投在怀让禅师的门下聆听教诲,终于成了禅宗的一代宗师。

怀让禅师真的很有耐心,比静坐难多了,一连磨转好几天,还要制造难听的声音。道一禅师认了死理,谁说也听不进去,正面的话一点也不听,怀让禅师这份调神的耐心真是了不得。

前一阵子清静经中间的章节没谈完,今天我们谈下去,顺着这个故事开始。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这个时代的语言发展,已经把神,心这两个概念提出来了。神就是我们谈的自主性,经书里谈的心,属于我们的自心,说成染心也可以。

在我们身体整体结构上,有这么一个可以分化出来的能力,就像镜子一样的功能(比喻成镜子是为了说明问题)镜子可以转动角度,照见对应的世界,好在镜子没有自主性,做不了决定这一部分能力很多古书中叫做“心”,我们暂且叫做心镜。这一部分能力和目前医学上神经系统有些相合,心镜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感受到这个世界,把接收到的信息如数的传给我们自身的指挥官,自主性。神不清净是因为我们一开始生长就被灌输各种认识,各种有用无用的观点和实物,这些观点认识潜藏在心里,当遇到合适的外界条件,就会把这些信息放大传给自主性(神),自主性(神)的灵明自主被破坏,成为欲望的奴隶,也就是失去了本源色彩。也就是说,这么多认识观点被输入进来,破坏了心境的清澈,并且在内心形成了欲望,然后这欲望在反过来干扰自身的自主性(神),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矛盾结合下,无法清净。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这段话是透过这些污染(各种认识观点形成的欲望),看到了(整体感受)心的最初的摸样

也就是:无无亦无。

在这个时候,其实“我”(神),也不存在。古人没法形容,取名“无无亦无”。

“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当我们认识到了自主性(神),自心(心),相互牵扯制造矛盾的时候,这个时候对自我意识有了整体感受,这时候意识中的矛盾会少很多,人会自然而然的比较清静。

“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道,在《道德经》这个题目解释的时候,我们给下的定义是两个:

一:道是这个世界最本质的状态。

二:规律性的周期变化古人由于当时的语言差异也叫做“道”

“渐入真道”实际上是人的行为逐渐和整体变化接轨,直到同步。“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个世界的最初,道德经里也不好形容,其实和无无亦无是相同的。我们的内部有这样那样的认为,并且不可动摇,就像怀抱着金砖一样不放手,这些认识,观点直接指导我们的行为。

回到故事的最开始:道一禅师就认为静坐一定行,这个认为成为约束道一禅师的绳索,怀让禅师看到后想解开他的绳索(这个认识)于是磨砖作镜,连续好几天。道一的开悟是一下悟到了本源(无无亦无)的自由,自主,自觉。

在个人的角度来说“得道”就是去掉了固定的认识,得到了那个无无亦无,所以也叫做: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这一章节粗略的谈到这,有什么遗漏大家补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