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大胜,歼灭40万主力,为啥没有直接灭掉赵国?
NO.1930 - 秦国为何不能灭赵?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公元前260年,战国晚期最重要的长平之战落下帷幕。按照既有史料,两国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了60-70万兵力。这个数字相当夸张,因为当时的中国总人口可能才2000万。赵国当时在北地,人口密度远不如韩、魏、齐等中原国家。
但不管怎样,如此大规模战争应该足以决定当时中原六国的命运。秦胜则六国被一统的进程不可逆,赵胜则关东六国又可以延续国运。但谁能想到,长平之战大胜的秦军,竟然在邯郸之战折戟沉沙。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也因此停下脚步。40万主力已经被歼灭的赵国,凭什么能阻挡秦军?
长平之战
邯郸之战开始于公元前259年。虽然仅过去一年,但秦赵两国在国力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先看秦国方面,根据《战国策》秦昭王与白起的对话,我们能看出,相比于长平之战时秦军粮草匮乏,此时的秦国已经缓过劲来了。
当时秦昭王说:“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可见,秦军后勤已经有所好转。长平之战时赵军之所以敢于接收上党17城,一个原因也是秦国当时正闹饥荒。这也是廉颇在长平与秦军对峙的重要原因。秦军在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已经完全脱胎换骨,整个军队陷入了某种狂热中。
当时的关东六国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变法,但相比于秦国很不彻底。比如赵国的变法就主要局限在军事方面的改革,在经济上与原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虽然秦国闹饥荒,但先支持不住的反倒是赵国。相比于秦国占据关中与成都两大平原,赵国仅有邯郸周边可以提供大量粮草。赵国的太原旧都自古以来就不是重要的粮食产地。
此时的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后国力大减。首先是割让了太原郡等八座城池。太原本是赵国重要龙兴之地,赵国的建立就是太原之战中击败了智家,从而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格局。割让太原之后,赵国在经济实力上起码要减少1/3。再有就是兵员的缺乏。战国时代常备军很少,所有的士兵都是从农民中临时征召。长平之战赵国40万主力被坑杀,能够用于邯郸保卫战的士兵相当匮乏。
根据统计,参与邯郸保卫战的兵力大概在十万人左右,有很多士兵都是未成年的少年兵。再有就是后勤的匮乏。长平之战赵军之所以主动出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国粮草已经不支。如果继续跟秦国耗下去,自己可能先崩溃。而且长平之战为了击败秦军,赵军已经损失了自己不少辎重。这就导致邯郸之战时赵军粮草很难为继。
这种比长平之战时更大的实力差距,在白起看来却成了赵国不可伐。白起在《战国策》中的原话是:“其国内实 ,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
白起已经说出了长平之战后赵国的情况。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歼灭了40万人,导致赵国上下对秦国恨之入骨。赵国平民努力耕作收获大量的粮食,君臣努力工作积蓄力量。而且在此期间,赵国与魏、楚、齐等国结好,向这些国家送去了大量的岁币还与他们结亲。这也是白起认为赵国不可伐的原因,相比于长平之战赵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白起
但秦王并没有听取白起的建议还是发兵攻打赵国。其结果也正如白起预料的一样,赵军确实上下一心。为了鼓舞士气,平原君更是让自己的妻妾为士兵缝补衣物。一开始由于兵力差距,秦军在进入华北平原后胜了几局。但随着进入邯郸城防御圈,王陵率领的秦军根本打不下邯郸。由于白起称病不出,秦王只能派长平之战的副将王龁统兵继续进攻邯郸城。
此时赵军开始发挥骑兵的优势。赵王派骑兵骚扰秦军后方,导致秦军多次战败。最终,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被赵、楚、魏三国联军击败。
秦军
这次秦军被击败是战国后期各大诸侯国军事潜力还没有被耗尽的重要表现。赵国家底非常厚,虽然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但赵国的军事力量核心——骑兵并没有被歼灭。我们可以看长平的地形,这里属于山西丘陵地带。赵军能够阻挡秦军的进攻靠的就是长平地区的崇山峻岭。在这样的地形作战,骑兵显然没有优势。
而邯郸城附近是一望无尽的大平原,赵国骑兵得以驰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赵王派出轻骑兵骚扰秦军后防线。而赵国骑兵也是赵国最后能与秦国对抗的主力。在后来秦始皇灭赵的过程中,李牧率领的赵国骑兵仍然能大败秦军。而且此时赵国还有能征惯战的廉颇坐镇,想要击败秦军也不是不可能。
李牧
再有就是平原君的作用。平原君作为赵孝成王一朝的重臣,一直都排挤廉颇、赵奢这些老臣。比如在赵孝成王二年与燕国的战争中,平原君宁愿割济东几城换取田单指挥赵军都不愿意用廉颇、赵奢。再比如长平之战,主张替换廉颇的就有平原君。平原君想要独掌赵国大权,这些老将就是自己的阻碍。
但这次邯郸之战不一样了,因为有灭国之危。能够独掌大权的前提是赵国必须存在,平原君再利令智昏也不至于是非不分。平原君发挥自己人脉广的特点,组成了外交团队前往魏、楚两国求援,对内让自己的妻妾为士兵缝补衣物鼓舞士气。而且这次指挥邯郸之战的就是廉颇。正是因为将相和,赵军相比于之前反倒是更有战斗力。
秦军这边虽然在长平取得大胜,但在赵军多次突围中,秦军也是实力损失巨大。秦军也一直受到后勤粮草不济的影响,所以在前线一直都只有20几万人。想要吃掉40万赵军如此庞大的军事集团,主要靠的就是赵军出击之后留给自己的丘陵屏障。
赵军被包围后完全陷入死地,自然拼死突围。按照白起的说法,此战秦军也伤亡过半。所以在邯郸之战时秦军在兵力上并没有绝对优势。如果楚、魏两国救援,秦军在人数上可能只是持平而已。
最后就是战国后期少有的能打赢秦军的信陵君出山了。在商鞅变法之后能打赢秦军的将领并不多,赵国有赵奢、李牧,楚国有项燕,而魏国就是信陵君。战国后期魏国已经是个小国,远不如赵、楚、齐等大国。但在邯郸之战中,信陵君能够靠着十万魏军与赵军里应外合打败秦军。信陵君最厉害的一次就是公元前247年合纵击败秦军。
在邯郸之战打败秦军后,秦国对魏国也恨之入骨。于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停地派出大军征伐魏国。魏国在失去信陵君领导后根本不能跟秦军抗衡,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只能请信陵君回国。
蒙骜
由于邯郸之战的威望,信陵君得到了赵、楚的全力支持。而韩、燕两国作为小国一直都是墙头草,自然也加入了合纵队伍。信陵君在河外击败蒙骜率领的秦军一路追赶到函谷关。此战也为关东六国迎来了十年的喘息时间。赵国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秦国,证明此时六国还未到山穷水尽之时。只要指挥得当、上下齐心仍然可以战胜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