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01:荀彧之用:二把手,永远是老板“隐形的翅膀”

初,荀淑有孙曰彧,少有才名,何颙见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会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资治通鉴•卷六十•汉纪五十二》

        

今天,我们由荀彧来说集团二把手的重要作用。

荀彧和曹操,几乎是一见倾心。当时,荀彧刚刚离开待他为座上宾的袁绍,面见曹操。一番深谈之后,曹操大为感慨:这就是我的张良啊!这一年,荀彧只有二十九岁。

与《三国演义》给世人的印象不同,荀彧在曹操军中,主要并不是以谋士的身份存在,而是实实在在的集团二把手。

曹操任镇东将军时,荀彧任军司马。但是,这个军司马并不随军出征,而是常为留守。曹操东征徐州之时,张邈吕布叛乱。一时之间,曹操腹地震动,荀彧不得不亲自去和敌人谈判。为此,夏侯惇就曾劝阻过荀彧,说如今主公不在,您就是一州的主心骨了,可不能随便置身于险地啊!荀彧之任重,可见一斑。

等到曹操迎奉汉献帝时,荀彧进位为“侍中,守尚书令”——在东汉的官制下,这就是核心的实权人物了。这种职位安排,在曹操看来再自然不过:中枢要地,当然一定要有自己人。

对于这个自己人,曹操是特别放心的:他常年征伐在外,留守许昌的,一直是荀彧。虽然曹操一再称赞荀彧是他的张良,但事实上,荀彧干的并不是张良的活,而是萧何的。在曹操阵营中,张良、陈平的活,是由郭嘉荀攸贾诩等人干的。

     

—————————————————

     

但是,如果你以为荀彧和贵公司那个整天在CEO面前点头哈腰的副总裁一样,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荀彧这种二把手,在曹操那里,是有相当相当重要的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三分天下的基础。

为什么?

我们用一个创业团队来类比。团队的一把手,一定是业务精英,他们或许有天才的创意,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许有敏锐的洞察,看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机会。但是,单凭眼界高超或者能力出众,并不见得就一定会成功。在想法和现实之间,还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那就是实践想法再好,也一定要能落地,才算数。那如何落地呢?

这种时候,就需要卓越的二把手来发挥能力和才干了。

而荀彧,承担的就是这种二把手的责任和义务。曹操外出征战,他就负责内部的足兵足食;曹操每攻占一地,他就负责派驻合适的守吏;当曹操急需各类型人才,他又能推贤进士——这一点尤为明显,曹操早期的人才储备,除了一小撮姓夏侯的和姓曹的,基本上都来自于荀彧的引荐。其中,以荀攸、郭嘉、钟繇为最。

荀攸和郭嘉,熟悉的人不少。因此我们在这里仅简要介绍一下钟繇的功绩:钟繇在曹操手下,最大的功劳是镇抚关中。当时,由于董卓李傕等人的反复杀戮,关中早已残破。面对关中大大小小的军阀,曹操头疼不已:剿灭吧,费心费力,又没有什么收益;放任自如吧,这些军阀又会趁着曹操远征,时不时的来骚扰一下。关中一地,简直就成了“鸡肋”。曹操于是问计于荀彧,荀彧说派钟繇去。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任命钟繇为司隶校尉。从此,关中的军阀们果然就都消停了。 

通过这个小事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荀彧这个二把手的实际意义:解决问题。虽然在史料中,荀彧对曹操的出谋划策不在少数。但其实,荀彧对曹操真正的作用在于:在战场之外,帮曹操解决一切问题。

这时,我们再回头来看何颙对荀彧那个经典的评价,就不得不对东汉末年的名士品评佩服万分:“王佐才也!”

荀彧,是能够辅佐别人成为王者的人。

   

—————————————————

     

如何去判断一家正在发展的企业有无前途?这个问题当然有很多答案,但通过荀彧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分析视角,那就是:看二把手。

一把手是负责宏观战略的,能不能讲一个好故事,这是他要负责的问题。但是,他的宏观战略能否落地,他的好故事能不能成真,这就需要一个有强大执行能力的二把手来做支撑了。

对于一把手来说,能否找到一个这样的副手至关重要

因为很多时候,思维奔放、海阔天空并不是什么难题;难的,是想法无法落地变现,永远只能停留在想的阶段——很明显,这就是传说中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你一定会问:若是一家企业的一把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呢?

嗯,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这样的企业,很可能已经是一家成熟型企业,追求的是深耕细作。但是,如果这是一家创业型企业,那么,前途堪忧。一把手居然来做这么琐碎的工作,谁又去负责向往诗和远方呢?

三国时代,类似于荀彧之于曹操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比如在江东集团,张昭就是孙策的二把手。那蜀汉呢?很明显,诸葛亮就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了。

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于刘备早年的颠沛流离,也就能有一个新的理解角度了:早些年刘备流落四方,原因其实并不一定是像《三国演义》归结的那样,认为其缺乏顶级谋士,缺少解决方案;而是刘备想法虽好,却始终缺乏一个帮他把想法落地的人。

比如,谁都知道要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但刘备飘零半生,先后在青、徐、豫、荆诸州割据,却始终都是一败即走,无法生——_当然,诸葛亮在战略上对于刘备的助力,也是刘备后来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会有详述。

可惜,荀彧却不像诸葛亮那么幸运。

     

—————————————————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荀彧不是第一个离袁绍而去的人。在荀彧离开后几年,又有一个顶级谋士失望于袁绍,离之而去。荀彧将此人推荐给了曹操,从此大放异彩。这个人便是郭嘉,我们下篇来讲。

    

这里,在下想谈一下自己对于荀彧之死的看法。

史料记载,荀彧之死,是因为反对曹操受九锡,“以忧薨”。因为曹操受九锡这个事,其实就是篡党夺权的第一步。对此,荀彧是明确反对的,自然无法见容于曹操。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让后人困惑不已的谜团:曹操想篡汉,难道荀彧知道这个时候才知道吗?

以下分析,系个人推测,并无史料支撑,请诸君注意:

以个人看来,荀彧之“忧”,不是在于他此时才知晓曹操篡位之心,而是此前两人的无间合作,从此产生了无法弥补的重大裂缝。

很有可能,荀彧从来没有和曹操讨论过篡汉的问题,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心照不宣的,你不问,我也不说,我们求同存异,目标是一统天下

但此时,一个突然说:我的想法变了。我们不做行业的头部了,以后就是一个区域公司了。

另一个,没法回过神来。

赤壁之战,是曹操人生重要的分水岭。此战之后,曹操基本上放弃了统一天下的梦想,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代汉自立,选择割据一方。曹操这种政策目标的转变,自有他不得以的苦衷,在此我们不做详述。只是,当一家企业的战略发生转移,那么,人事及业务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动。这种时候,站在曹操的立场上,当他知道了荀彧的反对态度,他会如何考虑?说服荀彧?不可能。绕过去?更不可能,荀彧可是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一个老总的战略发生转变,连自己的二把手都没办法说服,又如何去说服其他人?

于是,荀彧便不再是“王佐”,而成了障碍。

而站到荀彧的立场上,更容易发现他此时的尴尬:本来,曹操志在削平四海,混同宇内。荀彧有王佐之才,能够助力于曹操得偿所愿。两人的搭档互为补充,天作之合。但此时,曹操的目标已经偏航,不再有王者之业需要辅佐了。那荀彧这个二把手,又能助什么力呢?曹操还向以前一样,用得着他的“助力”吗?

“是啊”,荀彧可能也在想,“我还有那么重要么?”当曹操的政策已经转向,荀彧在这里,再没有了自己的位置——而且,还辞不了职,跳不了槽。最终,只能“以忧薨”。

    

二把手对于一把手的助力,甚至于是点石成金,在现实中并不少见。网上有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马云背后的男人》,说的就是类似的故事;还有,库克之于乔布斯,亦有相同作用。

如果把这个视角拉回到当代,有无类似事例呢?

有。毛周、江朱,皆堪为组合典范。

    

    

- Review -

刘秀称帝:情怀多少钱一斤?

农民起义那么总容易以失败告终

精准毒辣,东汉的名士品评就是这么牛掰

  

   

- More -

文字内容原创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三国之前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不再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