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天使投资人,扎堆亲自下场创业!
顶级天使投资人,扎堆亲自下场创业!
如今,越来越多曾经的机构投资人从幕后走到台前,拥抱他们最熟悉又陌生的职业——创业者。
天使投资人是最特殊的一类投资人。他们是最早为别人的梦想投资的人,胆识超凡、魄力惊人。毕竟在出手极早期项目时,天使投资人不可能如中后期的机构投资人一样,基于产品、财务数据来理性判断投资机会,赔本风险可想而知。
通常,真正成功的天使投资人,同时还必须是动手能力极强的产业专家。在大多数时候,天使投资人面对的是还没成型的产品和没有组建起来的团队。这时,他们仅有的参考系,只是对团队创始人、技术本身的了解,对产品潜力空间的合理预期和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更多时候,天使投资人原本就是创业者,他们的职业生涯,是两种身份的交织。
创业与投资的天壤之别
或许天使投资人,骨子里就是创业者。但当他们真的下场创业,显微镜下的初创企业与天使投资,却有着质的差异。
首先,天使投资强调分散风险,而创业却需要孤注一掷、一条道走到黑的勇气,这对应了创业与投资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对于天使投资人而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框子里是最基本的原则。在一段时期内,天使投资人要做的,是保障少数几个项目最终收益颇丰,完全押注在任何单个项目上,都会增加风险,毕竟仅有的少数项目成功,可以对冲大多数项目无疾而终带来的损失。一位天使投资人告诉动脉网,做投资人,一年看过、聊过的项目至少上百个,真正出手的项目大概率不会5个,有时甚至完全不出手,“这是投资人工作严谨的表现。”
但做公司,却要孤注一掷寻求成果,要把整个团队的优势和精力集中,去突破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中的每个环节。包杨欢强调,ALL IN的决心,是企业早期成败很关键的决定因素。在创业的过程中,核心团队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挑战,都不动摇地要把公司做下去,如果总是留有后路,产品开发停滞不前,遇到困难不用尽全力去解决,很容易就会进入死亡循环,团队流失,融不到资,企业就做不起来。
其次,天使投资是规划、选择、再规划,而创业是实践、反思、再实践,两者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考验的也是不同的能力。“我们会看到很多有过产业经验的投资人,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被投企业解决问题,每次都会给出很多建议,他们的出发心是好的,但这些建议其实很难落地。”一位下场创业的天使投资人表示,身处创业实践中,创始人与投资人的关系,就像驾车的司机与坐副驾的乘客,“投资人有时甚至只是一位走在路边的行人。”企业设立、运营中的许多细节,只有身在其中的创业者最熟悉,他们基于足够信息量所作的判断,往往胜过投资人基于过往经验所给出的建议。
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人阅人无数,但如果没有亲身尝试过,仍就不懂创业,他们要经历的坎坷,并不比普通创业者少。正如一位前述创业者所讲,创业路上的各种小坎坷、大问题是从始而终的。从决定创业起,创始人都处于持续的决策中,何处该省、何出该花、何时该急、何时该等,细节很多,却也往往生死攸关。“很多决策作出后,可能会造成不同团队之间得与失的分化。这时,创始人就需要做好平衡,确保团队之间保持通力合作。”他指出。
第三,无论创业还是天使投资,都是被时代浪潮掀起的一朵浪花,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机会和风险是不同的。“以往,医疗行业的许多未满足需求都可以转化成创业机会。但随着竞争越来越激,容错空间大大缩小,没有硬核实力的创业者,几乎不可能跑出得来。”一位天使投资人分析。
通常,人们在分析创新项目潜力时,会从技术成熟度、技术门槛、潜在的市场空间等因素综合考量。早前,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潜在空间,这让市场对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门槛本身的追求没有到极致,但随着创新产品持续涌现,产品本身的技术和功能属性成为创业成败中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
这就意味着,下场的顶级天使投资人很难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复制过往做投资和孵化时的赛马场下注、赛场边做教练的成功经验。“要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领域里做事情,否则风险会很大。”包杨欢强调。另一位下场的天使投资人也表示,尽管临床与医疗中的很多经验是相通的,但也不能轻易涉足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
(放到你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