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官宣,她算彻底爆了

作者 | 彭彭

来源 | ins生活原创

  流量至上,娱乐至死。

  今天一说谁谁上热搜了、某某一夜爆红了,不是娱乐圈爱豆塌房,就是十八线网红掌握流量密码。

  互联网世界造神又灭神,循环往复,乐此不疲。只为博一丝流量之神的眷顾。

  而最近,一名平平无奇的“科普类”博主,带着她“平平无奇”的系列视频,不仅火遍互联网,涨粉百万、获赞千万,还火上了央视,和白岩松老师同框。

500

  小张出现在央视《新闻周刊》栏目

  这位博主叫@打工仔小张。

  为什么说是“平平无奇”?

  看她出圈的系列视频《如何如何》,就知道了。

500

  播放量已经9千万

  小张手把手教你,“如何挂号、如何坐地铁、如何看电影......”

  好无聊的内容,好平淡的选题。

  没有流量大咖入驻和刺激噱头,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再稀松不过的常识,就这样被这个叫小张的普通女孩,一项一项细致地拍给大家看,一条一条认真做“科普”。

  相信很多人跟小in一样,第一反应一定是——

  这还用教吗?

  博主小张的第一条科普视频,就是关于如何坐高铁”。

  “没什么人会看,但万一有人需要呢”,小张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在镜头前笨拙又事无巨细地为大家演示,像个絮絮叨叨的幼儿园老师:

  “这里是安检,这样是取票、进站、候车......”每一个环节,唠叨的是细致,具体的是感动。

500

  这条视频一经发布,播放量随即冲到几十万,小张也荣登热搜。

  不只是“万分之一的人”,而是几万、几十万的人,刷爆了视频的评论区,纷纷表示需要这样的科普。

500

500

  而正如评论区里的另一种声音,“2023年了,为什么会有人连这些事都不会?”

500

  是啊,都2023年了,你为什么不会坐高铁,为什么没坐过飞机?

  一个普通博主的生活常识科普视频,却像一只巨手骤然打破现实生活默契的平衡——

  不知什么时候,到处都是高贵的“城里人”,好像再也容不下一个没坐过地铁、没搭过飞机的“普通人”,和他们代表的“普通生活”。

  以至于我们逐渐忘记了,视频里这些难言的窘迫、粗砺的生活,并不理所当然的常识——才是世界最本真的样子。

500

  如何如何

  翻看《如何如何》系列,小张就像我们身边一个体己的朋友,用最朴实的表达,教你最基本的操作。

  好久没在屏幕上,看到这样真实的普通人了。

  她好像很懂那些普通人因为困顿和平凡而产生的尴尬和局促,更懂下沉生活里一些朴素又接地气的规则,时不时还会在视频里宽慰几句。

  如何去医院挂号看病?

  “你完全不用担心不知道挂什么科”,因为“进门就有服务台,直接告诉小姐姐你哪里不舒服”;

  候诊的时候听到广播念自己的名字,速度一定要快,因为“稍不注意就被人插队了”。

500

500

  第一次坐地铁找不到方向?

  不要怕,站台的标识都很清楚,“生怕你看不到”;

  再不济,“没关系,人长一张嘴,我们可以去问”。

500

  去麦当劳点单,她教大家如何搭配13块9,能吃的最划算又最好的穷鬼套餐”。

500

  第一次去星巴克喝咖啡,不知道点什么又不想露怯?

  “拿铁总不会错!”

500

  她还反复强调,星巴克就是一家卖咖啡的饮料店,不要给它加太多想象的附加值。

500

  最后,生怕漏掉了什么,她挠着头一边仔细盘点,一边说着“你别紧张,她就是一杯咖啡,没啥不一样的,吼!

  小张好像安了摄像头在我们身边一样,一眼就能看穿那个曾经不敢进肯德基,在星巴克柜台佯装的我们的窘困。

  总之,能操作的,小张都一趟趟出门,带大家沉浸式打网约车、做推拿、去理发店;

  不方便演示的,她还会发挥演技,无实物表演坐飞机、办护照......被大家戏称为“妈系科普博主”

500

  随着视频越拍越多,小张越来越火,观众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科普需求:

  去健身房、换乘飞机、五险一金、甚至是住房贷款。

  虽然很多问题都已经超出小张的认知,但大家发现,在小张的评论区里,大家可以大方讲述自己的经历,没有嘲笑、没有贫贱,反而是深深的共情和贴心的分享。


  有人补充注意事项和各种小tips;

500

  有人勾起了久远的回忆,分享自己曾难以启齿的“犯蠢”瞬间;

500

  而更多的,是不在城市居住的小镇青年、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甚至是准备回国的留学生、刚来大陆的香港人,都纷纷表示自己的真的很需要这些“知识”。

500

  无数人被小张的视频和评论区里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暖到了”。

  一个没什么人需要的枯燥常识科普视频,竟突然的成为了无数人抱团取暖,甚至添火加薪的互联网“安全屋”。

  在这个充满冷漠和动荡的时代,“常识”成了如此具体的温暖

  原来,这才是“互联网之于普通人的意义”。

500

  生活在此处

  占据我们生活大部的互联网,原来本不该是圈层的区分、派别的对立,也不该只有此起彼伏的营销、此消彼长的谩骂。

  在互联网上,在看不见的角落里,还有这么一帮人,像小张一样在践行这样“无聊的”科普。

  比如早在《如何如何》系列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博主拍过「第一次坐飞机」、「如何坐高铁」等类似的视频。

500

  而除了这些触目皆是的日常,更有另外一批人,将温暖延伸到我们目光所不能及,认知所不能到达的群体。

  ——她在互联网扫盲。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看到,全国不识字的成年人将近3800万。

  从拉扯孩子、洗衣做饭的家庭妇女,到七十多岁的高领爷爷奶奶,再有田间地头的农民、工地上扛水泥的小伙......

  21世纪,「文盲」数量之大、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500

  这些人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不识字而陷入尴尬的境地,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说话,更不敢出门。

  对他们来说,「文盲」像一个枷锁,牢牢将他们困在阴暗的角落里,锁在深深的自卑中。

  而如今,他们每每夜晚、凌晨,都无一不聚集在一个叫「喜洋洋拼音课堂」的直播间。

500

  陪伴了他们一个又一个深夜的主播,却是一位头发花白的高龄老人。

  她叫杨维云。

  不收报名费,不收学费,不带货。

  自打21岁进入学校工作,这辈子再也没离开过讲堂,如今已74岁了。

  点开杨维云的直播间,一块黑板,一根教棍,搭建成一个简易课堂。老人则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在直播间里熟练操作,滔滔不绝。

500

  老伴说她“一站到讲台,百病消除。”

  这话不假。因为即使生病住院了,她都要把黑板拆了背到医院,继续直播。

  “一声平 啊ā,二声扬 啊á,三声拐个弯”,往那儿一站,精气神又来了,好像啥病都没了。

  “年轻人都搞不过她。”丈夫虽然着急,但依旧支持她,为她做好后勤工作。

500

  如今,杨维云已经在线上教了超过2000个汉字,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她们以前不敢和人讲话,怕被看不起,现在腰板也能挺直了,有人还得到了工作的机会”,杨维云说。

500

  去年,同样在短视频平台,一个名为 @高妹爱摄影 的账号火了,被称为中文互联网最沉默的角落。

  账号的主人是一位“85后”商洛女孩,叫杨鑫。

  而视频的内容,是清一色的老人们的「遗像」

500

  这是杨鑫和她团队坚持了4年的一项公益活动——帮山区空巢老人拍「遗像」。

  商洛大山的偏远乡村,没有智能手机,交通也不便利,很多老人可能一辈子只拍过一张照片——身份证照。

  在他们去世的时候,连张用来祭奠的照片都找不出,只能用纸板做个牌位供奉。

500

  时至今日,杨鑫还记得做这件事的缘由。

  那是多年前走访山村时,她随手给当地老人拍了一张照片,老人很开心,她问对方,“这张照片你想怎么用?”

  老人想都没想就自然而然地回答,“等我过世了放在家里用。”

  一句话,杨鑫为此坚持了数年。

500

  从商洛市周边,到山阳县、洛南县,他们尽可能地去更多的地方。十几个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做什么的都有。


  为了筹钱,他们会骑上小电驴去路边摆摊,拿着展板和筹款的二维码,给人家推销他们的项目。

500

  筹划这个项目时,杨鑫原本还有点担心,怕老人和他们的家人有所忌讳。

  事实上,老人却比他们想象中坦然,知道人终将都会死去,时间到了是要走的。

  大家都既开心又紧张,现场反而是热热闹闹的。

  曾经有位老人,拿了照片很高兴,不知道怎么表达感谢,就在广场上为大家高歌了一曲秦腔。

  那一刻,杨鑫觉得一切都值了。

500

  如今,互联网上,为流浪汉做科普、做乡村女童性知识和生理卫生普及、关注性少数群体等这些博主比比皆是。

  他们都如小张一样,是我们身边农民工的女儿,是走出大山在城市求学的孩子,是成长在互联网浪潮下的普通一代。

  他们转过身,却把目光投向了层层叠叠的生活里去。

  在最遥远和隐秘的皱褶里,做着看似简单而普通的事,讲述着的,却是最为真实的生活。

  他们用流量和爱,把平凡的日子照耀得光芒万丈。

500

  就像我们难以想象在21世纪。

  中国竟然还有人不会坐高铁、不会用支付宝;

  还有人没拍过一张照、不认识一个字。

  我们更不知道,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到底有多少人踉踉跄跄,被乌泱泱跑步前进的人群撞倒。

  需要接受小张和杨维云老师科普的一群人,有着相似的画像。

  他们是从稻花盛开的乡村而来,又在钢筋水泥中肩负起中国城建的2万万民工;

  是清晨4点在寂静无人的街道上,低头清洗每一块瓷砖,捡拾每一片落叶的清洁阿姨;

  也是穿梭在车流中,奔走在时间里,模糊在每一个雨夜中的外卖员小哥......

500

  更是8500万的残障人士:

  携带导盲犬被禁止进入酒店的视障者;被网约车公司卷钱诈骗的聋哑人师傅;甚至是被公婆虐待至死的智障新娘......

500

  他们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数量庞大,沉默丝海,却最终坍缩为一个个冰冷的数据,渺小到不被看见,不易察觉。

  我们常常说一个词是「社死」,社会性死亡,是指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的困境。

  而他们,却是「社会性消失」了。

  滴滴司机就是一个交通工具,保洁阿姨就是一个扫地机器人——

  对于我们来说,他们面目模糊,只剩冰凉不被察觉的背影。

500

  《山河故人》

  社交媒体太强大了,它像一个巨大的加工器,仔细过滤、精心编排,把普通人粗砺的生活包装得光鲜亮丽。

  于是,我们在vlog里游遍世界,品味美食,探秘豪宅。

  生活美好得像一个纷繁灿烂的万花筒,虚实失去边界,一切都近在咫尺。

500

  图源:网络

  然而我们忘了,拥挤的公交、手中的外卖、还不完的花呗,这些才是你我,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被俯视的小镇青年、受尽嘲讽的山村妇人,窘迫的他们,也是曾经的我们。

  不会坐地铁和不认识秧苗,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所谓的“常识”,也不过是时代划下的巨大鸿沟。

  生活本没有高低之分。

  文明最原始的模样,永远是不被历史记载的普通人。

  我不愿我们被吞没,不愿真实的生活被高高在上又光怪陆离的所谓“时代”定义。

500

  《小武》

  刷完小张《如何如何》的视频,小in总是想到自己第一次坐飞机时。

  同样不会调整椅背,不会使用餐桌,羞于向看似美丽而避之不及的空姐求助,原本选在靠窗的位置想看风景,结果却因为晕机而呕吐。

  那是一份难以启齿的小镇女孩的自尊和倔犟。

  而邻座的女孩,非但没有蹙眉,反而主动提出换座,并且为了缓解我的尴尬,还讲述了她第一次晕机的故事。

  于是,多年之后,在北京的公交车上,旁边一位姐姐因不会扫码乘车而手足无措。那一刻,她仿佛是年少时的我,满身狼藉,沉默又惶然地面对着整个世界。

  小in也同样耐心为她演示,并轻轻地说了一句:

  “没关系,我从前也不会。”

  那时我终于明白,原来每一个曾被温暖过的人,都会在下一次为别人打伞。

  小张和她的朋友们,小张们和他们的常识科普。

  将永远温暖的躺在某一个人密不可知的收藏里,成为一群人独面生活巨兽的武器,托起一代人平凡而骄傲的尊严。

  谢谢你,小张们。

  愿你是那个温暖的人,也愿你如此被人温暖以待。

  参考资料:

  1. 网易号《73岁女教师直播到夜里十二点,老伴因此吵架无数次》

  2. 九派新闻《女摄影师免费给2000余山区老人拍遗照:来的多是65岁以上老人,他们喜欢红底、笑着的照片》

  3. 南方都市报《2000张遗照连接生死:陕西摄影师四年坚持为农村老人留影》

  监制 - ins生活

  作者 - 彭彭

  微博 - ins生活

   点击「ins生活」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