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别人说我太极端,我说你们看不穿

大儿子顶级名校毕业,移民美国拿着高薪、住着大房子,有优秀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

二儿子陪在父母身边,工作稳定收入高,还有一个来自不错家庭的懂事又优秀的漂亮妻子;

小女儿自立自强,年纪轻轻已经出人头地成为有钱有地位的“霸道总裁”;

老两口事业单位退休,生活在苏州城里有自己的宅子和不错的退休金。

就是这样一个摆出来可以说是“顶配”的完美家庭,却在母亲意外去世后陷入了深不见底的黑洞……

500

最近,一部围绕着“三个子女给新丧偶的父亲养老”的家庭剧《都挺好》火成了“现象级”,横跨老中青三代的观众都在里面找到了强烈的“共鸣”,并在各类平台上无比真情实感地讨论分析着剧情,顺便发泄着对剧中人物——主要是苏家三个男性成员的不满。

有人说:“剧名是‘都挺好’,一看其实是‘都有病’”

表面上看,《都挺好》是一部典型的“前期鸡飞狗跳,最后经历一系列事情后归于和睦”的中国式家庭伦理剧,但这部剧的很多设定和立意却是非常新颖的。

以往的家庭剧,扮演家庭不稳定因素的往往是女性,让人们有一种感觉,“家庭矛盾”=“婆婆妈妈那点事儿”,甚至“家庭剧”成为了“婆媳剧”的同义词。但是在《都挺好》里,把焦点放在了中国家庭里的“父亲”和“儿子”身上。

大家庭里的母亲不再是我们想象中其乐融融的“慈母”形象,强势、蛮横而偏心的母亲成为了家庭里所有“大龄问题儿童”的制造者,同时她的存在又是压制住这一切问题爆发的“压舱石”,母亲一走,所有的“妖魔鬼怪”似乎都一夜之间被放出来了。在妻子们的眼中,突然失去母亲的丈夫们,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毛病多多,不可理喻。

在家庭中长期被死死压制,角色失位的父亲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存在感。于是他疯狂“反弹”,疯狂“作妖”,性格中懦弱又自私,虚荣又冷漠的性格被完全释放。从来不尽父亲的责任的他,却占据了父亲的道德伦理地位,儿女们不堪重负,敢怒不敢言。

在他人的一片赞誉中成长起来的“别人家孩子”型大哥,急于在家里“主持工作”,立“长子”权威,可惜人到不了位,钱也到不了位。作为一个混得不上不下的平庸中年男人,他不能接受自己家庭权威的丧失,不能接受自己从曾经的“神坛”跌落,和许多面临同样窘境的男人一样,选择不顾别人的厌恶在电话里唠唠叨叨教训人,选择打肿了脸充胖子牺牲自己老婆孩子的利益来成全自己“身为男人的尊严”。

500

获得亲妈、丈母娘、老婆一致好评的“乖儿子”、“好老公”二哥,一夜之间成为了万人嫌的“啃老寄生虫”,曾经觉得自己靠陪伴和嘴甜换来母亲偏爱和照顾,合情合理。母亲一走,所有人都在翻出账本数落他的不是,甚至让他连本带利地“还债”。明明是在照顾老人上实际出力的人,却被各方指责,吃力不讨好。二哥苏明成恐怕很想说一句:“一切父母慷慨的赠予,都在暗地里标好了价格”。

500

“挺好”,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中文单词。他单纯从意思上解释,似乎是:“形容好,程度介于‘非常好’和‘比较好’之间”,但“挺好”在中国人独特的社交学词典上还有一重意思,那就是:“别太计较了,这就可以了,还要求那么高干什么”

确实,实话实说《都挺好》里这三个“万人嫌”的苏家男人在现实中如果单看“各项指标”简直是完美的冒泡的存在——工作好、收入高、无不良嗜好、听老婆的话、对家庭也是绝对忠诚,就连他们对于老人贡献出的那种时间、金钱和耐心都是现实世界中足以让老年人们羡慕的了。

然而《都挺好》正是从一个另类的角度撕开了中国家庭“家和万事兴”的一角,让观众仿佛照镜子一样看到了亲情背后很多残酷而实际的一面。说实话,一个编剧,要在50集电视剧里制造点家庭矛盾,把一个“原本好好的家”整得鸡飞狗跳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按照这个思路编个500集的“爱恨情仇”都不是问题。但是不同于多年前那部狗血的《回家的诱惑》,《都挺好》好就好在横跨老中青三个年龄层的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都能在里面发现自己身上相似的或者身边出现的真实故事——老太太们会疯狂吐槽“这个老头太讨厌”;中年妈妈们会数落苏明哲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看到这张脸就难受”,年轻的女孩们会为苏明玉的遭遇而愤愤不平,也会羡慕他的“霸道女总裁”范儿以及默默记下她的穿衣搭配——从而投入了真情实感,天天把苏家送上热搜。

500

在开播之初,也有很多人指责剧中的“苏家”过于脸谱化,“不真实”,仿佛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问题都堆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让观众为了讨厌而讨厌。但真正让人觉得非常“魔幻”的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越来越多“真情实感”的网友纷纷出来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家室,于是人们发现,原来现实生活中也会有比苏大强还要“作”的老人,原来即使在当代,女孩也会遭受“重男轻女”思想的折磨,而且她们中绝大多是人最好也就混成了“樊胜美”,而永远没有机会成为“苏明玉”。

这就是现实主义。虽然它看上去很像“魔幻现实主义”。

在电视剧领域,无论是官方还是大众舆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不切实际”题材的批判,无论这些“瞎编”的剧有多火。从二十年前的还珠格格以及一些列清宫剧,从《流星花园》到后来各种“台味”融合了“土味”的偶像剧,主流舆论始终对于这些给大众不停地吹粉红泡泡,虚构出一个幻想的次元(所谓古装剧大多数和古代没啥太大关系),从而满足人们内心欲望的文化产品“嗤之以鼻”。官方也是频频出台“限古令”“限偶令”试图给那些烧钱烧上瘾的资本泼一泼凉水。

500

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默认的“文以载道”在起作用,主流思想依然觉得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应该是多少有一些对社会的正向作用,无论是对历史知识的“科普”、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社会风气的“教化”,都得带点“正能量”才能过关。反之则是“不务正业”甚至是“精神鸦片”。

有人说,那没办法,大众就是喜欢看“爽剧”,就是喜欢“没营养”的东西。其实不然。十年间,至少有三部艺术性很强的现实主义题材风靡全国,引发了全民讨论的狂潮——《蜗居》、《人民的名义》和《都挺好》。这三部电视剧无一不是描绘了残酷现实下的社会众生相,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身上找到影子,最后演变成“全民议题”——住房、反腐、养老……这些都是关系着社会的存在和运转,而如果能以一部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来揭开这个疮疤,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公民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未来我们要怎么走进行一个全民的大讨论,不正是一部电视剧可以给社会带来的最大价值吗?

500

为什么这三部剧能这么火。除了“现实主义”,更重要的是“批判”——在现实中批判,用批判来面对现实。

就像在看完《都挺好》里的一些列有笑有气也有泪的折腾之后,在网络平台上充分讨论了“大嫂是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苏明成真的算啃老吗”“小保姆哪里吸引了苏大强”“苏家妈妈是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苏明玉的年薪到底有多少钱”这些看似八卦的问题之后,我想所有认真追剧或是只是听八卦的人都会认真地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于是会有更多的被家庭轻视的女孩想要活成苏明玉;

更多的二胎父母会努力调整自己的观念平衡儿女;

会有更多的丈夫体会到妻子平衡大家小家的不容易;

也会有人细细想一下自己拿着父母的钱充实小家是否算是“啃老”……

500

就像看《蜗居》人们会思索为什么一套房子后面会隐藏着那么多的罪恶

看《人民的名义》人们会认真思考腐败诞生的根源是什么

可惜,信奉“文以载道”的主流价值或者说是官方,在批判“胡编乱造”的同时对“现实批判”似乎也抱有着一丝警觉。《蜗居》和《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爆款剧似乎再也没有重播过,电视台循环次数最多的依然是《还珠格格》或者《甄嬛传》。

500

社会需要批判现实,虽然这种现实看上去有点荒诞和残酷,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总归是比做梦更好的。

现在的有些人不喜欢鲁迅,觉得他批判“人血馒头”和“吃人”过于偏激,但正是他那一代人的揭露和批判才使得这种现象在今天几乎绝迹。如果我们今天在电视机前看着苏家的破事儿觉得过于“扯淡”,然后笑着说“这种负能量的东西不看也罢”,那可能几十年后,社会上依然有相当大一批人心安理得地说出:“你是个你女孩儿,你怎么能和你的哥哥们比呢?”这样的话吧。

最后,真心想念Soda强!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