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供娃读书,值得?
首发于公众号“贼叉”
这两天看到两则新闻,一个山东青岛的女孩一直以为自己学校学费不高,当天打车时司机说,这所私立学校学费大概是一年五万,震惊不已,回家乘坐电梯时忍不住哭了起来,觉得给妈妈增添了负担。女孩妈妈说,看到孩子哭很心疼,自己是单身妈妈,有两个孩子,但是觉得穷什么不能穷教育。
另一则新闻说的是现在不少留学生被家里断供了,突然之间生活费学费就没了,要上学就要靠自己去挣钱。没钱的原因很简单,家里没钱了;而家里没钱的原因是因为这两年大环境不太好,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孩子心疼钱心疼到哭,说明她对对五万这个数字有概念,知道这是挺大一笔钱。而去国外读书这事,如果是有奖学金的那么肯定不存在断供的事儿,只有自费的孩子才会面临断供的风险。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就是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可能超出了家庭的经济能力,我们不禁要问一句:值得么?
当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对我这个问题凌迟处理:“苦什么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不能穷教育!”“我攒钱为了什么?不就是给孩子用的么!”等等等等。这些话当然没毛病,但是如果超过自己的经济能力这事咱就得说道说道了。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家庭的运转肉眼可见地不顺畅了。我们不能否认钱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也是经典桥段了。教育的投入不是三年五年的事儿,如果始终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一味地给孩子投入,那么其他的日常开销衣食住行乃至看病吃药怎么办?
其次是容易造成家长或者孩子心理失衡。这种投入说是孤注一掷一点也不为过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有家长说老子供你吃供你穿你就把书读成这个样子或者类似意思的话,注意这还是普通人家正常教育支出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是超额的,那么一旦孩子成绩不如意,家长崩溃的可能性远远大过正常支出家庭的家长。家长心理失衡,孩子跑的了么?
第一条新闻中的母亲显然属于心态不错的,但是给孩子造成的冲击已经看见了。懂事的孩子心疼妈妈,不懂事的孩子妈妈心塞,总之总得有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第二条新闻中的孩子估计也是懵逼的。能自费出国留学说明是有家底的,起码中产以上,怎么突然间家里就穷成这样了?这种落差对于一个没有出过校门又漂泊在外的学生来说着实有点难熬。
最后一点也是很现实的:大多数家长的投入还是希望看见回报的。当然不是指着孩子将来给自己多少钱,而是指孩子将来的收入能对得起自己的投入。然而只要看看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以及那条出国花了上百万,回国工作月薪一万二的新闻,不知道你作何感想?而且不少回国的留学生寄托了家族的希望,花了家里一大笔钱,还找不到月薪一万二的工作呢,只怕那时候一场家庭大战恐怕在所难免了。。。
再说得扎心一点:孩子上的是私立学校,如果是民办初中摇号进去的,那倒是可以理解,如果是成绩不行才进去的,这一年五万是否值得?以及留学生中成绩好的都有奖学金,学费生活费都能cover,稍差一些的也至少cover一部分,啥都没有的不说学渣,和学霸估计是沾不上边的。家里有矿那无所谓,如果真的条件一般,值得么?
经济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我支持,否则,我反对。
重申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超过自身经济能力供孩子教育不值得提倡。看清楚了再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