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这词的来历,多少都带着不同地方对韩国的歧视和蔑视,但都源自于民间传说
【本文来自《当中国人称他们为"Bang Zi"时,韩国人会感到不安吗?韩国网民:我相当喜欢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根据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普基(韩国人)的考证,棒子原本写作“房子”或“帮子”,原本指的是明清时期朝鲜贡使团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这些人由于地位卑贱、素质低下,在中国境内偷摸扒窃、违法乱纪,给中国政府和百姓带来很大麻烦,因此造成了中国人对朝鲜人的恶劣印象,再加上明清朝廷以“柔远”之姿态来优待使团而牺牲沿途官民的部分利益,致使中国百姓将带来的不便归咎到朝鲜使团头上。而明清时期中国老百姓习惯称朝鲜为“高丽”,所以就产生了“高丽棒子”这一蔑称。它从一个特定的称谓演变为“高丽棒子”这一含有贬义的泛称的历史过程,反映出的是明清时期朝鲜使团与沿途的中国百姓之间的矛盾。
据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王一元的《辽左见闻录》一书中记载:朝鲜贡使从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谓之“棒子”。
书中是这样描述“棒子”一词:“其国妇女有淫行,即没入为官妓,所生之子日“棒子”,不齿于齐民。鬓发蓬松,不得裹网巾;徒弟行万里路,不得乘;藉草卧地,不得寝处火炕。盖国中之贱而劳者。”
对朝鲜仆役的称呼:由上所述,棒子在当时之意是朝鲜国有制度,女子有不忠生下的孩子,从出生就是下等人,奴隶等,还有很多限制,地位十分低下。但为什么被称为棒子?可能是“奴人”、“下人”、“私生子”的朝鲜语发音音译和棒子比较像,故被称为“棒子”。
2.据暨南大学教授刘永连考证,“棒子”一词与被称为“房子”或“帮子”的朝鲜使团仆役无关,而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土语,带轻蔑之意,也不独与“高丽”连用。据《清史稿》记载,有东北少数民族土著被称为“葛兰棒子”,此外文献证实清代民间还存在“山东棒子”、“陕棒子”、“穷棒子”等称谓,“高丽棒子”只是其中一种罢了。而且明代并无高丽棒子之称,该词在清代才出现,这并非朝鲜使团仆役在明代表现良好却在清代表现恶劣,而可能是明清易代后的明朝遗民(尤其是朝鲜使团经过的辽东、直隶地区的人)对朝鲜人产生了厌恶感(如朝鲜降清、在松锦大战中助清攻明、不用剃发易服等),故将口语中蔑称某种人群的“棒子”一词用于朝鲜人身上,称之为“高丽棒子”,与朝鲜仆役的称谓“房子”或“帮子”并无关系,仅是巧合相似而已。由于时间的流逝,“棒子”一词的其他连用逐渐淡化,唯独“高丽棒子”一词使用至今,这或许是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朝鲜人协助日本侵略者在华作恶的缘故。
日本占领东北的时候,底层的保安基本都是高丽(韩国旧称)人,由于他们是“二等公民”,日本人并不是很信任他们,并不会给他们真枪实弹,于是为他们每人配备一只棒槌,高丽人就有了传说中的善用棒槌作战的风声,称棒槌专打汉人的马匹,当时的汉人就称这些人为“高丽棒子”。
3.日对韩的蔑称:棒子的韩语原意是指他们本国所穿的传统长裤,后来“日韩合邦”之后,却成为了日本人对韩国人的蔑称。
4.最后一个说法是高丽(韩国旧称)当地盛产人参,和我国东北那嘎达一样,人参产量高,当时高丽人把人参叫作“棒株阿”,古人们慢慢的传成了“棒子”,那这是哪里的人参啊?商人们就会说:“高丽棒子”!后来就有了人们用“高丽棒子”来称呼韩国人的习惯喽。
结语
不得不说,“棒子”这个词的来历多少都带着不同地方对韩国的歧视和蔑视,但都源自于民间的传说,并没有见过权威的解释,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