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穆特绞肉机”说起
从“巴赫穆特绞肉机”说起
——俄打下索列达尔盐矿与“瓦格纳”军事集团
2023-02-13
自去年十月新上任的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苏罗维金将军下令原防守在第聂伯河右岸地区的俄军部队撤至赫尔松东部,并续此前乌东俄军弃守红利曼地区之后,大约到了2022年12月,俄军在乌克兰境内从顿巴斯到第聂伯河到上千公里的战线,逐步稳定了下来。
进入新年,到目前为止的战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位于俄乌两军目前在顿巴斯中部地区的谢韦尔斯克-索列达尔-巴赫穆特接触线最东端的巴赫穆特(俄称阿尔乔莫夫斯克也有译作阿特木斯克)地区。
由于“巴赫穆特是顿巴斯的门户,一旦拿下来,斯拉维扬斯克有可能就坚守不住”(1),在泽连斯基作出坚守巴赫穆特绝不撤退的决定后,大批乌军部队于此死守。“据俄瓦格纳雇佣兵集团报告,乌军在巴赫穆特总共集结了11个旅,外加雇佣兵、独立营、亚速团、特种作战部队联合分遣队,总计27个单位,保守估计在两万人以上。俄罗斯主攻的则是瓦格纳雇佣兵集团,还有一些刚被动员过来的新兵,双方投入的总兵力高达数万人”(2)。
从外媒的一些报道中可以看出,其实谁也说不清楚此时真实的战场状况,鹿死谁手,一时尚难以定夺。不过媒体报道一致公认,乌军在此伤亡极其惨重,其正规军已有多个旅建制被“打残”并且部队“轮换”的速度异常之快。“方圆几公里内到处都是弹坑、尸体,建筑物全部摧毁殆尽,双方的士兵进行着残酷的巷战。英国媒体称这里每天都有几十至数百人阵亡”(3)。因此,在这些报道中无一例外地用到“巴赫穆特绞肉机”来形容这里的现状。
对基辅而言,这里的战事看起来凶多吉少。
这是否与随后欧美正式作出向乌军提供北约制式、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豹-2”A2甚至A4型和美军现役“艾布拉姆斯-2”型坦克的决定有关某种因果联系,甚至就是直接动因呢?
今年一月,俄罗斯“瓦格纳”军事集团宣布已经攻占了位于巴赫穆特东北方向约15公里处的索列达尔镇。随后,在莫斯科时间13日“俄国防部宣布,经过数月酣战,已‘完全解放’顿巴斯重镇索列达尔”(4)予以确认,对此,乌方起初断然予以否认,不久即在事实上默认。因为,他们宣称自己的部队“撤出并完成了任务”(5)。乌国防部副部长还总结道,索列达尔之战是俄乌冲突以来(对乌军来说)“最激烈和最艰难的”一场战斗(6)。
对此,俄预备役上校根纳季·阿列欣指出:“现在可以从索列达尔向多个方向推进,向阿尔乔莫夫斯克和谢韦尔斯克方向进行分头包抄行动,绕过敌后包围这些定居点,进而对乌军形成包抄。从这个位置还可能开辟克拉马托尔斯克进攻方向。克拉马托尔斯克的解放将意味着顿巴斯的彻底解放,索列达尔正是其中的关键”(7)。
随后,俄军在附近的“乌格列达尔站稳了脚跟”(8)。这是“一个煤矿城镇,自战争开始以来,其废墟一直是乌克兰军队的堡垒”(9)。在此前后,俄军在扎波罗热等地也不断发起进攻(10)。
除了先前在马里乌波尔攻坚战和攻占北顿涅茨克城区作战中大出风头,被纳入俄国民近卫军序列的高加索小卡德罗夫车臣民族武装的“特殊行动”之外,由完全独立于俄罗斯武装力量体系之外的国内一家私人军事公司“承包”打下一个敌军重镇,这是在俄乌战争中最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在西方媒体上被称作雇佣军的俄罗斯“瓦格纳”私人军事集团,在俄罗斯影片《地狱尖兵》中则被描绘成为不仅于意识更是在行动上的一群真正爱国者和勇士。这部电影的编剧甚至已在前线战殒牺牲!
综合现有资讯,这家公司由自称“普京大厨”的叶甫根尼·普利高津创建并充当后台老板。现任实际领导人是出身于俄军情报机构“格鲁乌”,指挥特种部队参加过两次车臣战争,到2016年已经被颁授第四枚俄罗斯“勇敢勋章”(11)的前陆军中校德米特里·乌特金。
其实,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瓦格纳”军事组织在中东的叙利亚和非洲的马里等国早已动作频繁,其间主要是执行俄国家机构及军队不便直接出面而又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必须去做的某些事情。
此时让“瓦格纳”军事集团大放异彩的是,经过持续三个多月的激烈战斗,他们最终打下了乌军堡垒地区的索列达尔镇并占领了这座著名盐矿。而“索列达尔盐矿下的隧道长度达200公里,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地下隧道,可用于驻扎部队和储存设备,免受导弹袭击。此处盐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是一个巨大的枪支仓库”(12),苏联时期就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甚至足球赛。
这首先证明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在俄军部队不断撤退,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溃逃,在哈尔科夫方向连一辆最新型的T-90坦克也外观完好无损地成为了乌军的战利品的情况下,这不吝是非常耀眼的军事荣誉。因为,俄军占领对索列达尔将对乌军造成“极其困难的局面”,使其难以控制巴赫穆特地区并将迫使驻扎在谢韦尔斯克的乌军撤退,导致乌东筑垒地区东部防线的崩溃,从而使得作为基辅在顿巴斯最后地盘的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环铁路防御圈”门户洞开。
同时,这也说明了“瓦格纳”军事组织孜孜于此的经济目的。据说,该“地下盐矿的储量估计为130亿吨。在苏联时期,整个国家将近40%的盐都是从这座城市中开采的”(13)。而在战前“索列达尔盐矿为整个乌克兰供应了约90%的盐”(14)。可见,该盐矿在这个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尽量在现代社会,盐的作用已不似在昔日国计民生中曾经有过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战时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而盐化工在一个国家基础化工中的作用依然不容小嘘。
在有关“瓦格纳”军事集团的传闻中,也许最骇人听闻的就是其在俄监狱系统中征召新成员的报道。这与乌军士兵定期定量服用由美国提供的美制精神致幻剂药片,同样令人震惊。
然而坐下来冷静分析,如果这只有出现的类似个案其实并不新奇。美国人不是早就有了《加里森敢死队》,而在法国电影《英雄女特工》中不也有了女死囚变成了反法西斯的英雄了吗?当然,这不过只是经编剧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如果像“美国情报部门声称,‘瓦格纳’在乌克兰部署了4万名‘有犯罪记录’的士兵,占‘瓦格纳’在乌克兰作战人员的绝大部分”(15)中所说的那么个规模的话,似乎在常理上是说不过去的。理由是,一群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与长期作战养成的乌合之众就能成就一支部队如此的战斗力?这除了某些人的臆想是很难有事实依据的。而事实上,瓦格纳集团的成员是“主要来自俄军、内务部队的退伍人员。这些老兵基本军事和心理素质好,纪律严明,作战顽强,主体年龄在30-5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并且公司“只接受10年合同成员”(16)。此外,他们大都“具有参加过东乌克兰冲突和俄国内反恐行动的丰富经验”(17)。
不过,对于“瓦格纳”军事集团,作者此时更感兴趣的却是,通过在俄乌冲突中凸现的这一现象中深刻展现出来的俄罗斯政局冰山下的一角,以及如果私人军事集团与地方民族势力逐渐形成气候,对随后俄国社会将出现怎样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也只会建立一支由中央政府统一指挥的武装力量,否则,如唐末那种在私人主导下形成的地方军阀割据并最终导致改朝换代式动乱的历史悲剧,终难避免。
当然,普京总统之所以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一定存在从巩固中央权威角度的考虑,更是基于这个国家转型之后的新国情使然。自叶利钦上台之后,俄罗斯联邦那些新生寡头支配了社会经济财富并随之垄断了国家权力,而权力核心的身边人自然也就拥有了各种各样的特权,而这些轻易获得的来自各方面的特权必将酿造出各种前所未闻的国内社会的“怪现象”。
然而,不管是何原因,我们至少从中可以看到,如此资源分配法则对俄军建设必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这也许帮助我们了解克里姆林宫的运行现状颇有启发,对发掘思维多有益处!
现在大概已经进入了这个国家“后普京时代”的关键时期,显然,这场战争的进程将对之产生某种决定性的影响!
不管在普京之后是谁上台,以伊戈尔·斯特列科夫为代表包括皇俄派在内的极端民族主义,将最终成为俄罗斯社会思潮的主流。
也许,到了那时西方才可能认识到:其实今天的普京才是他们的最佳“合作伙伴”!
初稿写于2023年2月13日
第二稿完成于次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