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杀害亲弟弟,罪魁祸首另有其人

 作者|   窈窕妈妈

500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实在没想到,这么一个普通视频,居然能引起全网热议。

  1月31日,河北邢台,姐弟俩在客厅玩得时候发生矛盾,一旁的妈妈见状先抱起儿子安抚,没想到却引来大女儿不满:

  “我不是你的亲生孩子吗?”

500

  妈妈一听,忍不住泪崩:

  “手心手背都是肉,她这么小年龄,会说出这句话,我很惭愧。”

500

  就是这样一则视频,触发了两大阵营的对立。

  有的认为:女孩太矫情了,不懂事,不知道让着小的。

  有的表示反对:女孩说出这句话,说明她的委屈已经积压很久了。父母不应该以小的更需要照顾为由忽略老大,她也只是个孩子。

  我当然支持后面这种。

  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实是,仍然有无数父母认为“大的让着小的”是理所当然

  他们或许还不知道,仅仅因为父母对老大的忽略,曾引发太多悲剧。

500

  2017年,陕西安康,曾发生过一起因“偏袒”而引发的杀人案——

  14岁女孩,亲手结束了11岁弟弟的生命。

500

  在法庭上,女孩说自己永远无法享受到父母同等的爱,这让她对弟弟越来越恨。

  平时,她经常因为弟弟无故告状,而屡遭父母批评责备。直到那个深夜,她偷玩手机被弟弟发现,情急之下便起了杀心。

  “很不公平,我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喜欢我。”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会从与父母的互动、反应中,来判断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被父母关注,才能感受到“我是重要的”,是被关系接纳的。

  有句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而父母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父母的爱和关注,是孩子间竞争的核心。

  偏爱小宝,会让大宝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反而容易强化手足间的竞争,加剧关系的不公平感。

  不过,生活中很多家长对于小宝的“偏袒”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

  想起一个新闻,浙江一女孩因父亲连扇自己5巴掌而报警。

500

  她不断向警察控诉,自己和弟弟吵架,爸爸从来只惩罚她一个人。

500

  妈妈忍不住解释,弟弟还小,你是姐姐啊,而且你有那么多名牌衣服,你看你弟弟有几件?

500

  之后,女孩承认,在物质上的确没有偏袒弟弟。可凭啥一发生争执,自己永远是挨骂的一方?

  爸爸沉默了。他似乎无法为这套“行为准则”做出合理解释。

  毕竟在很多家长看来,“大的让着小的”,这不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吗?

  他们小时候也常常被父母「教导」:“弟弟/妹妹还小,你让着点怎么了?”

  网友@灭火的评论,太扎心:“一句你是姐姐,弟弟还小,我听了20年。”

  老一辈的传统观念,早已刻进部分家长的思维模式里,变成了一种不假思索的“惯性”。

  所以,他们会把“大的让着小的”看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甚至是不可辩驳的真理。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认为,更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照顾,所以会把大部分精力分给小宝,从而选择性“忽略”老大的情感需求。

  综艺《少年说》,女孩站在天台上,诉说着内心深埋已久的话:

  “小时候,我生病了,爸爸会直接抱我去医院,自己脚受伤了都顾不得。现在呢?我几乎看不到爸爸妈妈了,她在那里忙着给妹妹穿衣服、洗脸、喂饭,一点都不顾我。”

500

  当然,作为母亲,我完全能理解,照顾、陪伴孩子无疑是一项“苦差事”。

  尤其是多胎家庭,有些家长又得忙工作,还得顾几个娃,真是分身乏术。

  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的确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但这不该成为父母“懒政”的理由。

  要知道,父母长期的情感忽视,会给大宝的心理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比如,容易出现自卑孤僻、安全感缺失、自我认知低等状况,甚至引发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就像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父亲想多陪伴生病的小女儿,竟对大女儿松子不闻不问,不愿分出一点时间去了解、照顾她的感受。

500

  松子只有扮鬼脸逗笑父亲,才能换来一点点可怜的关注。

500

  渐渐地,她习惯了用“讨好”男人方式来换取爱,可她始终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

500

500

  最后,松子自暴自弃,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500

  可见,父母因忽略大宝而造成的情感创伤,也许会伴随孩子一生。


  还有一个原因,是太多家长很难自我觉察的——

  就是这种“偏袒”可能来源于自己潜意里的某种需求。

  某心理咨询师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生二胎后,感觉大宝越来越不懂事了,给小宝做辅食,他总要抢着吃。

  咨询师说,问题很好解决,做双份就可以,浪费不了什么时间,孩子嘛,想要公平,这很正常。

  可宝妈拒绝了这个提议。

  她说自己也知道,对大宝好一点,问题就能解决,但她很抗拒这么做。

  后来,两人深聊一番,终于找到问题所在。

  原来,这位宝妈从小被父母忽略,她一直在找寻“被重视”的感觉。

  而大宝的争夺行为,让她体验到了“我其实很重要”、“我是有价值的”。

  她潜意识需要这种感觉,所以会“故意”偏袒小宝,拒绝大宝的需求。

  某种极度渴望或抗拒的行为,往往有更深层的心理驱动。

  当我们内心不愿满足,甚至抗拒大宝需求的时候,其实可以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不想这样做?我到底在追求怎样的感觉?

500

  当然,有的父母更加关注小宝,恰恰是为了所谓的“公平”。

  他们觉得,第一个孩子已经享受过自己完整的爱了,但后来的孩子没有这样的待遇。所以,只有把精力更多投入到小宝身上,才算是公平。

  可这对于大宝来说,却是“不公平”的。

  首先,生孩子这件事,本身是父母自身的决定,与老大无关,他本不该承担某些后果。

  其次,对小宝来说,从他出生伊始,家庭结构就已经固定了,他往往不会有失去感。

  而老大恰恰相反,小宝突然降临,几乎会剥夺其他所有家庭成员的关注,他会因此丢失许多安全感。

  如果小宝的出现,对大宝而言意味着失去,这算哪门子公平呢?

  所以,家长首先要抛弃自身对于「公平」的那套认知,学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说:“孩子在童年时期出现的沮丧感,其根源几乎都在于感到有人比自己更受宠爱。”

  婴幼儿也有压抑的精神世界。

  千万别觉得孩子还小,就不会对突如其来的新成员产生敌意或抵触心理。

  兄弟姐妹间关系如何,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平衡。

  当父母足够爱老大,让他产生心理满足感,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对小宝产生关爱、维护的感情。

  演员孙俪曾在节目中说:“怀孕期间,就一直给等等(儿子)渗透,他可能会有个弟弟或妹妹。”

  有一天,等等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听到一个名字叫小花,就说妈妈肚子里是小花,孙俪便用“花花”做了妹妹的小名。

  “因为这个名字是他取的,所以女儿出生后,他很快就能认可,这是他的妹妹。”

500

  孙俪夫妇还专门给等等准备了礼物,等等发现时,便告诉他:这是妹妹给哥哥的礼物。

  等等一下被感动到了。

  父母铺垫好“前期工作”,大宝的情感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孙俪说,妹妹出生后,我们给哥哥的关注反而更多。

500

  有一次,等等想吃妹妹的磨牙棒,孙俪没有用“你长大了”等理由拒绝他,而是让哥哥拥有和妹妹同等的“待遇”。

  “花花吃什么,只要等等想吃都会给。”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不会被弟弟妹妹夺走时,便会慢慢放下戒备心,用爱的眼光来看待手足关系。

  孙俪回忆,带女儿打针时,等等看见妹妹哭了,心疼得不行,非常男子汉地对医生说:“你们干什么!”,看得她哭笑不得。

500

  爱是可以在家庭关系中传递的。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要不要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

  谢楠的观点,深以为然。

  “这个行为,在父母看来,是哥哥姐姐爱弟弟妹妹的样子,但这不是爱本身。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教会让,他应该去体会爱,然后自愿去给予。”

500

  千万不要把“以大让小”变成家庭规则里的不得不。

  网友@平安喜乐说,正是爸妈的不偏不倚,让她更想对妹妹好一点,会不自觉想要给妹妹更多的爱。

  大宝只有感受到爱,才能发自真心地付出爱。只有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爱这件事,是无法被强行教育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那让孩子们争来争去吗?

  其实,我们要做的,无非是给孩子树立好大原则。比如,不能打架,不能“骂脏话”,一旦触犯底线,就必须接受惩罚。

  剩下的,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在关系中,争执是无法避免的。但它从来都不是坏事。

  正如《发展心理学》所说的:孩子们需要从争执和对抗中学会竞争、谈判、共享和分配。

  “什么是幸福的童年呢?

  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温柔爱他们孩子的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

500

  编辑 | Nina

  图源 |网络、视觉中国

  点击「窈窕妈妈」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