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出海闯荡,是件好事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 raistlin2017

 0

前两天的新闻统计,说《流浪地球2》在海外已斩获约600万美元票房。

500

其中,北美地区约412万美元。

500

在北美上映首周冲入当周票房前十,而且是前十中场馆最少的电影。

500

期间还宣布进行了一次扩映,覆盖到了一些华人占比没有那么高的城市。

500

英国票房(1月27日开画)达到了64.9万英镑(约78万美元)。

500

是近15年来最高票房的华语片。

500

澳大利亚票房总数155.9万澳元,成绩已经超越前作。

500

新加坡的成绩也不错,上映首周票房第二。

500

马来西亚,首周排行第八,目前总票房222万令吉。

500

海外票房不是实时更新的,目前看到的数据有些延迟,以目前的势头来看海外票房超越第一部(约780万美元)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再看外网的评分,也不算差。

IMDb给出了8分,评分人数6.2K。

500

很多人说,基本都是海外华人在看这电影,真正的外国人根本对这片不感兴趣。

但我看下评论也不尽然。

有评价家对此表示了肯定,认为它跳出了好莱坞先行者的框架,提供了新的有趣的主题。

并且肯定了它的特效。

500

也有说这部中国本土科幻片值得佩服的。

500

还有评论认为,即使是按照好莱坞的标准来评价,球2也算得上是如今电影业里的一抹亮色,提供了出色的视听效果、细节,以及价值理念。

还直白地表示抛开对中国电影的刻板思维和先入为主的偏见,它绝对值得一看。

500

媒体也采访了现场观众,对方表示很期待第三部。

500

当然批评的声音也有。

比如这位,就批判它充满了混乱的隐喻。

500

500

以及民族主义情节。

500

此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反馈,比如这条:

500

500

原博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尽管从世界主流媒体那里听到了坏话,却还是支持中国?

评论说,“在巴西,大多数人对中国有积极的看法。中国人被视为聪明人,通过智慧、组织和努力工作克服了贫困。”

原博回复,“在新的热门电影《流浪地球2》中,帮助拯救世界的宇航员之一是巴西女性。”

很多人表达了对这个角色的喜欢,“平静而勇敢”,是“伟大的女性”。他们认为这个角色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在做正确的事情。”

这似乎也形成了另一种意义的文化输出。

可以肯定的是,《流浪地球2》的确在海外引发了一小阵讨论与风潮。

 0

尽管以目前的海外票房体量而言,《流浪地球2》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这一步很重要。

科幻片绝不是有些人描述的小众题材。世界票房排名靠前的电影,大多数都是科幻片。

500

这说明科幻片具有庞大的受众。它带来的幻想超越了文化和民族情感,拥有普适的浪漫。

一个在巴西长大的人,很难理解《楢山节考》里的日本黑暗过去,但谁又不爱看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呢?

因而,科幻片容易打开大的市场。

遗憾的是,它没那么好拍。

全世界有这么多国家,很多地方都有好看的高分电影,尤其是文艺片,欧洲名导的作品绝对不输好莱坞。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唯有科幻片被美国好莱坞所垄断。

一方面是因为北美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另外,也只有赚全球票房的电影,才能支撑科幻片那巨大的成本。其它国家的导演想拍科幻片,都得衡量下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

这也从侧面展现了一个事实,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层面时,才能培育出科幻片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幻片的发展尤其是出海,其实是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化的试探。

 0

另一方面,《流浪地球2》的出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让全球市场对中国工业电影进行一次检验。

电影工业化是什么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像好莱坞那样,让电影的创作过程流程化、规范化,提供极致细化的分工和可供检验的产业标准,形成可复制的流水线。

制造一辆汽车需要很多个部门共同协调。有的研究动力系统,有的制造轮胎,有的打磨零件,还有的负责整体组装。

换成电影也同样成立,需要有人确定故事创意,有人设置剧情矛盾,有人负责镜头摄影,有人掌控视听觉效果,有人制作特效等等。

其中任何环节有人掉队,都会影响整体。

电影工业化相当于用机器体系来代替手工生产,规避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当人们借助过去的经验总结出成功规律并形成标准时,不一定能够复制成功,但至少能降低失败的风险。换句话说,电影的下限会被提高。

尽管这套生产模式从未逃出模式单一、故事老套、审美疲劳的评价,但好处也很明显:产出稳定,成本可控,收益可观。

所以,电影工业化是电影由艺术发展为产业的必经之路。

其中,科幻片被誉为工业电影金字塔,最能提升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发展。

因为它的创作对电影工业体系的各个环节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能够帮助构建起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其实在《流浪地球1》的拍摄中,郭帆已经在尝试工业化流程的建立。比如在传统的服道化分工内衍生出更细的MDI,DI等组别。

500

但距离真正的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距离。

很多工业化不足的环节直接靠人去填,增加成本的同时,也拉低了效率。

500

拍完《流浪地球1》后,创作团队和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希望能总结当时的经验和教训,梳理出一套简单的流程。

500

于是拍第二部的时候,电影学院就派了二十多个实习生进组,进到不同部门,记录他们看到的错误,到杀青那天攒了厚厚一本错题集。

500

最后这本错题集被整理成两张珍贵的纸,形成了一个简洁的、可供参考的流程。

这些错误中最意想不到的问题是,吃饭。

《流浪地球2》剧组规模大,常驻人员接近1200人,群演人数22000人,14个摄影棚同时拍摄,经常会有几千人同时在组。

500

有时候中午放饭了,但到下午开机时,还有一半人没拿到饭,或者拿到的饭凉了。

听起来是件小事,但存在连锁反应。

没吃好饭的群演很容易有情绪,拍摄上不配合,出来效果不好。而导演可能根本不知道情绪从哪来。

500

这其实就是工业化的缺失,没有能匹配大规模剧组的人员管理规则。如果能往前倒推,提前从食堂的设置、取餐的流程上做改变,可以解决。

人员管理需要工业化,镜头制作也需要。

电影完成了3000多个视效镜头,额外还有1000多个面部视效,也是依托工业化的管理和流程,让所有镜头达到同样水平,形成规模化产出。

500

某些道具,比如宇航服,也是模块化设计后再进行拆解,按照零件进行批量化生产的结果。

电影开拍前还进行过动态预演。

500

演员穿动作捕捉衣彩排、所有调度参与其中,然后在此基础上优化实拍方案、提升效率。

500

剧组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500

电影拍摄过程中的这些经验,只要留存下来,都会成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一部分。

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因此,无论你喜不喜欢《流浪地球》,都必须承认这两部曲在国内电影工业上已经领先。

而让这样的作品出海去面对更大的市场,既能起到文化输出的效果,也能帮助创作者听到更多的、不同的声音。

对团队而言,如果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如果失败,教训可以积累;反正都不是件坏事。

 0

就算不提科幻片的潜在市场与意义,我也支持中国电影往外走,无论什么题材。

最近几年文化出海的现象并不少见。

尤其很多国产游戏,在海外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原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游出海收入TOP30的手游产品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总收入为92亿美元(约624亿元人民币)。

位列头筹的是原神,其次是PUBG MOBILE。

500

美国是中国手游出海的最大市场。2022年美国手游畅销榜TOP20里,有4款来自中国,收入超过27亿美元。

而在2022日本手游畅销榜TOP20里,中国出海手游占了六款,收入达到23亿美元。

这种热度不光体现在收入上,还有讨论量。

光看谷歌的网页搜索热度对比,都能感觉到原神的热度确实长期一路绝尘。

500

国外漫展上也有很多原神角色cos。

去年《原神》为了庆祝在英国上线两周年,搞了个6米高的游戏角色,在泰晤士河上沿路巡游。

500

活动期间可谓是人山人海旗帜招展。

游戏的成功出海已经验证了这条路是可行的,《流浪地球2》在海外票房上的增量也说明文娱产业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市场。

包括国内电视剧最近几年也在向外输出。

如果能超越本国文化市场的内卷,想办法走出去,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而且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里是缺位状态。

海外票房占优的华语电影多数是港澳出品,尤其是功夫片更受欢迎。

500

其中,海外票房最高的是《卧虎藏龙》,共2.13亿美元,此后无人超越。

500

过去几年,国内电影票房增长逐渐放缓,片方为了竞争有限的市场大动干戈。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还未被完全打开,始终没有代表性的中国作品走向全球。

500

2021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排行榜

显著的内外票房对比证明国产电影在全球市场上依旧缺少影响力,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在这样的情况下,片方们如果依旧只想着如何相互攻击,多少有些局限性。

实际上,我相信国内不缺少好的创作团队,有时候好内容确实会因为宣发等原因被埋没,也会受限于文化属性难以在国际环境传播。

去年,陈可辛开了家制片公司,准备拍一些不同类型的影片,提供给流媒体。他说,“应该要拍一些全世界都看的中文剧。”

愿景挺好的,也给从业者指了个方向。

毕竟国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还想要寻求突破就得看海外那片依旧广阔的市场。

所以国内的创作者们,不妨试试做些全世界都能看懂的华语内容,在立足中国市场的同时,也有机会去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双赢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