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初次观影观后感

在上映的第十四天、在观望了十几天后,在多少有些剧透的情况下,终于在一个周末的下午购票观看了《流浪地球2》这部电影。

总体而言,《流浪地球2》这部电影基调严肃而正大、品质上乘质朴、表演自然、美工中上水准。摄影、录音、剪辑中等品质,但没有降低整部电影的完成度、平衡和流畅观看。整部电影基本上把未来的时空质感真实自然得呈现了出来,是一部值得购票观看的电影。

此次观影是杜比全景声2D非IMAX厅,上座率大概七成。观影过程中偶尔有极少数观众出入放映厅,偶尔有极少量的讨论。整体观影属于安静氛围,最后电影彩蛋没有出来之前有差不多三分之一观众开始离场。走出电影院后没有看到和听到负面的观影反馈,有一对父女对话中听出来父亲在解读剧情。还看到有一家三口在讨论电影:妈妈和女儿好像在调笑中要爸爸解释科学原理,爸爸比划着说了两句,然后母女则用笑而不语回应。

言归正传,下面将从电影人物演员表演的角度粗略简单得对这部电影(具象)做一个文字观后感记录。

首先要说明一下,电影演员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人物演员,剩下的则是非人物演员(主要有动物、自然景观和人眼可见的实景实物)。电影演员的表演要逼真,主要靠可见的动作和所发出的声音让观众觉得真实存在。电影演员的表演要让观众看到后立即和观众自身的经历产生类似照镜子的联系,也就是说电影演员的动作神态要和观众自身的生活经历相似或者“像”,只有这样的表演才是合格的电影表演,才能直接打动电影观众从而让观众从心理上在观影过程中接受表演,进而进入电影所营造的“梦境世界”。电影演员的表演不需要夸张的戏剧冲突,更忌讳文字和语言的说教。看电影是一场单向直接接受具象信息的心理活动,不需要提前学习,最好也不要在看电影之前接受过多的电影宣传信息。

《流浪地球2》的人物演员表演总体而言自然流畅,主角、配角和群演的表演比例分配恰当合适,和电影的基调“严肃而正大”吻合。

作为电影的主要看点,刘培强、张鹏、韩朵朵、安德烈·戈拉希诺夫和一众航天员群演的行动力在电影中都表演得分量十足,搭配得当。

刘培强作为贯穿电影的主角,一开场的驾驶飞机表演流畅平稳。随后的对韩朵朵的一见钟情和献花表演自然生动,没有过多的台词飙戏,憨笑和不敢直面意中人的背身欲逃离动作和韩朵朵的大方调笑配成了一对。打斗戏刘培强的表现中规中矩,电影中后段刘培强面对艰难选择的表现真实自然,最后的安全返回表演收敛平稳。作为电影的大主线主角,刘培强的表现把整体的航天员演员群有机的串联了起来。作为中国电影的主角没有飙戏秀台词,这算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

张鹏的主要配角表演比较自然得把主动牺牲的中国航天员形象展现了出来,老诺夫(安德烈·戈拉希诺夫)的俄罗斯航天员角色本色还原了前苏联时期航天员的形象。这两位主要配角的偏质朴无情绪冲突的自然风格和最后核爆坍塌月球的画面配合得很感人,整体而言这种合理恰当的表演比例保证了整部电影的完成度和平衡。

韩朵朵作为主要女配角之一,既给电影中的航天员群体增加了柔和的质感,也表现了中国女性的能力、承受力和一种类似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坐战斗机回娘家)。

整体而言表演自然流畅。另外电影中的其他航天员以及太空电梯等相关群演的表演不多不少保质保量。

总体而言刘培强、张鹏、韩朵朵、安德烈·戈拉希诺夫和相关群演以整体中上质量的自然表演撑起了这部电影的结构和看点。当然还有一些小看点,比如刘培强看太空电梯破坏者胸前的铭牌时顺带带观众看了一眼身材。有米利坚影评中说训练坐太空电梯的航天员中那位吐了的是米利坚国的。由于本次观影是非IMAX厅,而且选座非前排,可能还漏掉了很多看点。

图恒宇、马兆、图丫丫、图恒宇妻子以及AI相关角色这一与航天员主线交织度较高的支线,是《流浪地球2》情绪表现的亮点,也是此片未来时空感表现的重点。

一个漂亮小姑娘哭喊着叫爸爸是一个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情绪反应的经典情境。图丫丫的表演真实自然、哭喊声很像,可能小演员一旦情绪调动了起来表演就很容易本能和忘记周遭成人的存在了。主角之一的图恒宇回应的表演自然流畅,没有用台词表演(中国电影现阶段能杜绝此现象难能可贵),更多的是用行动(AI相关专业技术)来表现。这样的回应很真实,因为程序员表达感情的能力是不足的。图恒宇克制的表现客观上没有让现场观影者情绪跟随图丫丫过多起伏,但一旦漂亮小姑娘的哭喊声再次响起还是对现场观影者产生冲击的。图丫丫的表演自然真实,但其实是一段图恒宇的记忆。这段记忆使用了AI迭代和视频记录。

在过去的人类的记忆史中,文字一直都是占绝对主力地位的。美术、音乐、戏剧、建筑、舞蹈也可以是记忆,但要么成本高昂、要么不易保存、要么兼而有之。有的还要借助肉身口口相传代代苦练才可能让“记忆”永存。而文字和相关的文学因为成本大众均可接受、易于保存而一直是人类记忆的领袖。

当照相机、摄影机、大容量存储设备和当下网络的普及以后,文字和文学的记忆领袖地位是首当其冲的“被动摇者”。

图恒宇的努力保存图丫丫这段记忆或许是未来文字被照相机、摄影机、大容量存储设备和网络取代的前奏吗?还是被地球之外太阳系之外“高等生命”发现和消灭的前奏?还是人类快速消耗自身能量的导火索(照相机、摄影机、大容量存储设备和网络毕竟是要消耗大量地球能源的)?从图恒宇和刘培强通过AI测试刘培强的应激反应、图恒宇的怪笑反应,到图丫丫的“生命”从两分钟增长到几十年,再到图恒宇最后听到的那句话:“你是一个变量”。此片的未来时空的质感是靠一个漂亮小姑娘哭喊着叫爸爸这个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情绪反应的经典情境开始的,人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类存在以来就有的古老记忆,图恒宇对过去图丫丫美好的记忆则是对过去已知美好的回忆和留恋。但在观影的当下,大部分观众的反应是沉浸其中的。

总体而言图恒宇的角色较好的把未来时空感表现出来了,和图丫丫的自然表演配合的很好。马兆这个主要配角的表现中规中矩,基本上把当下AI及计算机相关从业者的真实状态展现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图恒宇和图丫丫有空间来表现未来时空感。相关群演的表演也都合格。

最后来说说周喆直、郝晓晞、麦克、反对联合政府个体群演角色和影片中所有其他群演的表现力。

这一部分主角、配角和群演是此片严肃而正大基调的主力。

周喆直角色形象精炼严肃,重要女配角的郝晓晞的形象大方优雅而不失活力。作为联合政府的决策负责人,周老师和郝晓晞分别在轮椅和台上直面反对联合政府力量的破坏,并且配合默契。米利坚代表老麦克在未来的世界中和当下之米利坚代表完全不同,不知未来是否能成为现实。反对联合政府力量以新闻画面作为主要表现方式,但群演的表现都能保质保量。

周喆直的几次重要时刻的决策表现力真实自然、严肃正当。在科幻题材中夹带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私货,用角色形象丑化抹黑现实世界中敌对国家或者敌对阵营里的领导人是米利坚欧罗巴科幻电影的惯用技术。这种不能超脱政治影响力来逼真表现真实世界和真实时空的手法没有在《流浪地球2》中出现,保证了此片的品质至少中上起步。周喆直的形象是一种中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一辈帮扶新一辈的经典形象,郝晓晞的角色形象则更符合当下中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女性的气质。

由于是科幻题材的电影,《流浪地球2》人物演员专业表演的逼真度需要专业人员现身说法做说明才可靠。例如刘培强等航天员角色的航天员训练、驾驶歼20飞机的表演普通观众无法得知,但总体而言《流浪地球2》的全员人物演员的表演都在中等品质之上。

再说说初次观影后美工、摄影、录音和剪辑部分的一些亮点和不足。

加蓬基地被破坏后的整体布景很像,歼20的飞行和驾驶画面则得到了专业军迷的肯定。太空电梯的那段特效场面比较宏大,月球基地布景也做得很逼真,核弹爆炸坍塌月球有些震撼。这些是美工的亮点。

摄影整体中等品质,无缺点也无亮点。平视和扫视镜头过多,局部特写镜头不足,虚化凝视镜头极少。

录音也是整体中等品质。配乐没有破坏电影自然环境声,这一点要肯定。图丫丫角色的录音没有(或者是较少)用配乐是个正确的选择,而周喆直做重要决策时的录音现场鸦雀无声只有脚步声和决策前的演讲也是合格的录音品质。

剪辑也是整体中等品质,没有多余的影响影片整体完成度和平衡度的内容出现,但也没有出彩的剪辑片段出现。

最后说一个不足吧。此次观影最让人出戏的是电影的字幕和文字说明。不过没有办法,当下的公映电影只要有角色开口说话好像就得有配套字幕。就算说的是观众都听得懂的普通话也得加字幕。希望《流浪地球3》公映时文字说明能换成音画有机体。更希望中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映电影能有没有字幕的版本供观众选择观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