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空军IL76运输机采购

500

21世纪初中国空军IL76运输机采购

PARTI 21世纪初伊尔76军购的艰难起步

2001年前后中俄进行接触,准备引进新一批伊尔-76。

经过数年艰苦谈判,时间到了2005年。

2005年3月,在PRES Hu.当选为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主席后

中俄(乌兹别克)终于达成协议,中国向俄罗斯订购34架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和4架伊尔-78MK空中加油机,及配套D-30KP-2发动机(根据中俄2006年达成的协议,俄还应向中国提供大约240台D30-KP2发动机价值约3亿美元)当时合同的总价值是10.45亿美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俄方此时并没有伊尔76运输机总装能力。伊尔76系列机型及衍生型号的组装厂所在地依旧如苏联时代一样,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航空工业联合体飞机制造厂。

为此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不得不将每架伊尔76MD大约90%的零配件送至塔什干进行组装。

这劳民伤财的做法着实令人焦躁。

因此到了2006-2007年,时任俄联邦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曾在访乌(乌兹别克)时宣布,

俄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意欲整合乌兹别克航空企业,但是不会与乌分享企业控制权.

双方最终因企业控制权等问题不欢而散。

同时随着90年代苏联解体,塔什干伊尔76生产规模急剧下降,乌航空企业财务状况和技术水平迅速跌滑,俄联合航空也失去了整合乌航空产业资源的热情和动力。

2006-2007年俄乌在中国订单履约过程中,乌兹别克不满足于俄航空集团给其的合同分配比例而发生严重争端,更加重了俄联航的疑虑

实际上,早在2006年12月,俄方就已经决定伊尔76飞机的生产方,由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航空飞机制造厂,转移至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飞机制造厂。

当然给出的冠冕堂皇理由,因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航空工业联合体已不具备生产能力,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决定更换合同的执行方。

这种说法某种情况下也相对贴近事实,因为此时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航空制造厂因其技术老旧及资金匮乏市场萎缩(乌兹别克斯坦本身并没有对战略运输机的需求),

只能继续根据俄公司订单(其中也包括向中国印度等第三国出口的订单)极其缓慢地零星单架地组装生产各种型号的伊尔-76军用和民用运输机。

并且作为一个组装工厂,其近90%的配件来自俄罗斯。为此其不得不使用各种已有老旧成品,甚至包括苏联时期组装出的机身。

即便如此塔什干航空工业联合体仍然无法胜任俄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向中国空军供应34架伊尔-76MD运输机和4架伊尔-78加油机的组装任务。

(一说30架伊尔76,8架伊尔78)

塔什干航空制造厂领导层最初仍坚持要求增加合同收入分配比例,而在俄方断然拒绝后,于2006年彻底拒绝签署项目协定,最终导致此项价值近10-15亿美元的合同流产。

合同被中方暂式冻结。

塔什干方面最终只从中获得了已经制造好的15段伊尔76机身。

这同时也让刚刚恢复的脆弱俄乌(乌兹别克)关系雪上加霜(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西莫夫在此之前对外政策立场亲近西方,1999年被开除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后,曾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2006年才重新恢复集安组织资格)

PARTII 是乌兹别克,不是乌克兰

围绕着伊尔76/78运输机/加油采购合同所爆发出的俄乌争端,在中文网络中对于此次事件过程中的前因后果还有另一个版本解读,

那就是,俄国人截胡了乌克兰。

2004年后中国向乌克兰求购谋求伊尔78加油机,但因美国干预而流产。

(此前美国为了阻止PLAAF获得预警机,先后干预了英国马可尼,及以色列费尔康,阻止其同中方合作)

但基辅仍计划从继承自苏联的庞大伊尔76机队中,折价出售二手飞机给中方。

如果这笔交易如预期般成功,那最终将影响到俄乌(乌兹别克)伊尔76飞机的对华出售。

为了保证价值10亿美元庞大合同的最终落定,这一次出手阻挠的变成了俄罗斯自己,争执的结果是三败俱伤不欢而散。

但上述“俄国乌克兰争端”的说法似乎并不靠谱,因为2005年1月作为一个颜色革命集团的尤先科ZF上台后,对于地缘关系抉择中永远只会倾向于美国和NATO一方。

俄乌(乌克兰)两国之间关系极为紧张,使俄-乌克兰之间从未具有在伊尔76伊尔78上进行技术合作可能,

而中俄此时同为美国和NATO集团的防范对象和假想敌,因此尤先科ZF在其处理俄乌和中乌关系时,不暇思索的优先考虑了NATO利益,

直接中断了伊尔78加油机方面的合作,也更不可能再向中方出售其伊尔76机体。

同时乌克兰航空工业是安东诺夫型号出产地,当时也不具备抛开俄罗斯,以低于塔什干(乌兹别克)报价组装和翻修伊尔76飞机的能力,

(——作为参考数据,2011年尼古拉耶夫工厂给伊尔78改装报价4800万美元,远高于此时俄方报价2000万美元。)

因此个人猜测,网络上关于“俄罗斯-乌克兰伊尔76争端”似乎是对“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伊尔76争端”的以讹传讹

PARTIII 没时间解释了,快上车

作为急需获得大飞机的甲方老板,因见俄乌谈判陷入僵局,且迟迟无法交货。

中方于2006年3月正式冻结了价值10.45亿美元伊尔76MD和伊尔78M采购合同。

事件的结果也使中国更加坚定了自产军用大飞机的决心。

2007年7月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参观位于陕西西安的工厂时,视察了建造重型运输机生产线的进展情况。

在参观期间,张云川说,

应该在成熟技术及中国创新性技术的基础上建造重型运输机,该机很可能在伊尔-76MD飞机的基础上建造而成,不过将拥有更好的运载能力和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其大小很可能接近于波音公司生产的C-17战略运输机。

俄方此时也开始打起了其他如意算盘,并且找到了很好的理由。

2005年约旦订购了2架改进型伊尔—76运输机IL76T,合同价为每架5000万美元。原预计2007年交付约旦,但是这一笔订单最终将会延迟到2011年交付。

俄方为此要求中方对已有合同进行加价。由原来单机2000万美元,总计10.45亿美元,增加到单机约3200万/4000万美元,总计15亿美元

2007年俄方提出新方案建议中方加价,俄将原合同中配备IL76MD及配备D-30KP-2发动机,升级为IL-476,并换装佩尔姆PS—90A76型涡扇发动机。

(PS-90A76型发动机推力为14.5吨,相比伊尔-76原先使用的D-30KP型发动机的12吨推力略有增加,同时,其油耗减少13%-17%,并在噪音和排放物方面符合国际民用航空组织2006年开始实施要求。)

2008年06月,俄消息人士称中国愿意探讨签订新协议的可能性,但中国方面坚持运输机的具体型号、产地和价格都要重新商谈。

同时中方还提出,在新官方协议签订之前,要到乌里扬诺夫斯克(Ulyanovsk)飞机制造厂现场考察伊尔-476 (即俄方拟替代IL76MD的升级版)。

500

组装线上的伊尔476,机头领航仓清晰可见21世纪后各国空军新型号运输机基本不见此物……

但是根据最后结果,显然中方对伊尔476并不满意。

PART IV 最后还是上了黑车二手车

截止2008年09月08日中国空军共有现役装备10架伊尔-76型运输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中国联航采购,后90年代末移交空军。

1994-2006年为空警2000计划采购6-7架伊尔76/A50。

1架A50(中国试飞院762原型机试飞平台)和3架伊尔76(中电研究院YH2000 地面测试平台,603所002静力试验原型,001试飞原型)改装为KJ2000原型验证机,另有3架改装为KJ2000预警机。

7架中3架原型机现已退役,2架(762,002)移交试飞院603所陈列馆作为馆陈机,1架(YH2000)移交长春航校作为静态教学机。3-4架KJ2000处于服役状态。

1架(一说A50I编号78740,一说伊尔76编号76456)归属中国试飞院,作为航空发动机空中测试平台。

此时中国空军拥有的战略运输机,加油机数量仅有同期列强的零头,甚至还不如一墙之隔的印度。

中国空军对于战略运输机的迫求和重视,可以从这一时期伊尔76运输机在军地媒体和热点事件中的高曝光率中窥见一斑。

2007年08月03日载着约400名参演官兵的最后6个架次伊尔-76运输机抵达俄罗斯沙戈尔机场

2007年08月15日和平使命2007运输机部队师长郑元林中方参演

2008年01月31日广空航空兵某师一架大型运输机冒着风雪,满载着救灾物资降落在驻西南空军某机场

……

2010年04月19日空军伊尔76大型运输机队远征玉树震区

2010年08月11日广空某师再次出动4架伊尔76运输机连夜驰援舟曲

2011年02月28日空军派4架伊尔-76运输机赴利比亚接回滞留人员

2012年08月13日 中国IL-76大型军用运输机即将升空 投送力覆盖全疆域

迫切需求使中方最终还是达成了新协议。

但是中方出于对俄方伊尔476生产进展及俄方交付能力的怀疑(此前约旦空军2架伊尔76MD订单,从2005签约2007交付拖延到2011年交付)

要求提供现货,即俄方从俄罗斯白俄罗斯搜集使用状态良好的伊尔76飞机,将其翻新后交付中方。(这实际上也是90年代中国联航那14架伊尔76的进口方式)

2012年11月20日据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CAST)向俄国防出口公司证实,中国已接收首批伊尔76MD二手运输机3架,而后续7架将在日后依次交付。

这批飞机分别来自,俄罗斯空军,白俄罗斯空军,白俄罗斯航空运输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合同中不同,这次订单中并不包括本该出现,并且中国空军所急需的伊尔78加油机。

因为在2010年,乌克兰亚努科维奇上台,中乌中俄双边关系均开始回温,两边都重新开始军事装备技术合作。

俄方此时大概将伊尔78M加油机订单,让给了拥有现成伊尔78机体,也具备改装条件的乌克兰。(乌克兰此时尚有5架改装成伊尔76运输机的伊尔78)

中方此时已同乌克兰达成意向,以4800万美元一架的价格,乌方提供3架伊尔78加油机。

这三架伊尔78加油机分别于2014,2015,2016交付中方。但是在不长时间的使用期过后,中方已在2019年陆续将其改装为伊尔76(拆卸机身内三个油箱)重新作为运输机使用——这也是伊尔78用户的通常做法。2020年底2021年初俄罗斯网友在新西伯利亚的托尔马切沃机场拍摄到3架中国空军标准涂装的伊尔-76系列运输机,其机身编号恰好是乌克兰引进伊尔78加油机的20641、20642、20643。——这背后蕴含的意义是,运油20已经出现并替代了伊尔78M加油机。

PART V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a.此时中国空军在役伊尔76数量

自1991-1994年中国联航进口17架伊尔76,伊尔76MD,10架现役运输机,机号21041-21140,3架退役或改为试验平台,3-4架改为KJ2000预警机。

自2012年11月-2017年11月,茹科夫斯基试飞中心向中方交付前后3、4批次13架二手伊尔76运输机。机号 20541-20640,21141-21143

自2014年-2016年,3架伊尔78M,后于2019-2020年拆除机身内油箱,改为伊尔76。 机号 20641-20643

b.大飞机发动机

2005年10.45亿合同的最终流产也导致其附带的D-30KP-2引进计划推迟。而在轰6,运20等机型的迫切需求下。

航空发动机的引进先行一步。

第一批次55台

2009年12月01日,俄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提前2年交付中国首批32台,D-30KP-2发动机。

原合同约定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只需在2012年之前向中方交付55台D-30KP-2军机发动机。这32台推测已用于轰6K和运20的前几架原型机。

第二批次184台

2011年签订意向,2012年12月29日,2011年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与中国签署的D-30KP-2发动机供应合同总计184台,俄罗斯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已经陆续向中方交付发动机。2012年10月16日在雷宾斯克,中国代表正式签收首批12台发动机。2012至2015年间,合同签订的184台D-30KP-2将陆续交付中国。2012年底前第二批发动机预计将交付中方,2013年预计交付60台,而2014年计划交付72台。

第三批次224台

2016年10月29日 俄罗斯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透露,中俄签署合同继续采购224台D-30KP-2发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拆分成了两部分,从2017-2020年,4年内土星每年需要向中方提供50-60台D-30KP-2发动机。

结合同时间段内,运20爆发性增长的产量(8台原型机,40架量产机),这批发动机为谁准备不言而喻。

(或许是知道随着WS18的自产自销,此后合作将告一段落,土星此时D-30KP-2的出厂价格,已由2005年合同上的240台3亿美元每台130万美元单价,涨到了2020年的300万美元,当然这也同俄军伊尔76的采购价上涨幅度相符,俄空天军 伊尔476采购价已从当初3000-4000万美元,上涨到1.4亿美元。)

2020根据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向媒体披露,2009-2020这10余年间,土星累计向中方提供合计463台D-30KP-2发动机。

他们暂时未接到后续订单。

#注#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在某些文章中会被直接音译“彼尔姆”

大飞机数量爆发

暴增的产量所带来的“心脏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截止2022年,国产运20机队数量已达到60-70架。新批次运20已使用国产航发WS18,后续将装上国产WS20。

500

运20及WS20

500

国防科工张云川主任在2007年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

而与之相对的,

在新起炉灶的乌里扬诺夫斯克伊尔476工厂。

俄空天军生产陷入停滞。

截止2020年06月,伊尔476生产依旧缓慢。

2012年-2019年交付6架,2020预计全年交付5架,2021预计全年交付2架,

而早在2012年,塔什干生产线还没有完成搬迁之前,俄军就已经对乌里扬诺夫斯克工厂下了一份订单,订购了39架伊尔76运输机

——这刚好是2005年中方给予俄方的订购数量……

但是我们依旧相信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PS: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