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们,是时候为中国电影工业做出更大贡献了

文 | 褐色鸟群

这个春节档,《满江红》与《流浪地球2》的票房大战引发了网络上极大讨论与争议。面对网络上众多对《满江红》宣发和票房操作方面的质疑,《满江红》片方强势回应,并声明要起诉几位“造谣”的微博大V。而《满江红》官微宣传中弄出的“怒發冲冠”,“靖[康耻]”,搞不清“莫须有”是谁说的等让人啼笑皆非的操作,更是让广大网友质疑发行的历史常识和态度问题。

500

500

500

500

自从18年春节档真正告别烂片扎堆时代后,像《满江红》这样票房领先但口碑争议极大的情况还没有过,出品方欢喜传媒也陷入股价下跌。而《流浪地球2》在全网好评中,连单个周边产品的众筹金额都突破了1亿元,两相对比,可谓发人深思。

500

500

关于《满江红》票房优势问题,沉思录前几天文章《春节档票房大战背后,两种价值观的对决》中已经分析过片方宣发操作上和今年特殊市场环境上的关键原因。毫无疑问,这种优势的根本基础是《满江红》投资达到五亿,但实际上大部分成本显然都用于宣发之上。而且这种宣发是强势的,对待网友置疑的态度之强势也是历年罕见。

抛开宣发问题,以及由于某四字明星及其粉丝路人缘太坏导致的劝退问题外,影片本身在宣传初期主打合家欢,然而此片内容实际上是春节档中最不适合合家欢的电影之一(另一个是《无名》)。这种虚假宣传的负面效应,显然在春节档短短几天中并没有敌过强大的宣发控评。

500

巨大争议也让《满江红》导演——“国师”张艺谋置身舆论漩涡之中,比如有网友认为,张艺谋的女婿孟丹青于今年1月9日IMAX

China的首席执行官,这导致《流浪地球2》在与《满江红》的巨幕场次争夺中处于不公平地位。当然,我们普通观众并非业内人士,无法一探究竟。还是要回到电影本身聊一聊它的文本问题。

《满江红》的核心剧情让很多历史爱好者不适的一点在于,在于其用2小时39分钟的时间,在各种所谓的叙事技巧,情节反转推进之下,居然只为了让“假秦桧”带领大家一句一句朗诵《满江红》,各种好评话术中也充满了“一刀只能杀死一个秦桧,一首《满江红》能杀死千万个秦桧”这种所谓的“诛心比杀人更高级”的人文逻辑。

500

500

如果我们说的更直白一些,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电影主创一定要给大家呈现这一情节,甚至可以说为了这碟醋才包了《满江红》这顿饺子,进一步想,他们甚至砸了天价宣发费用,就为了让全国人民能吃上这碟醋。让“假秦桧”带领大家朗诵《满江红》这个点子很好吗?确实有不少评论对此极尽夸赞,但更多的人被这种把戏恶心到。

如果是对张艺谋电影有过研究,并观看了《满江红》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满江红》与其之前的电影在内核上极为相似。从故事上讲,还是在巍峨高耸、错落有致的北方深宅大院里,被压迫的正义小人物为了揭穿谎言、对抗反动势力,与阴暗的当权者进行交锋,但是小人物受制于权力,邪不压正,走向自毁,最终权力与其象征物还是屹然不动。

四合院自然可以变成宫殿、教堂,时代也能从秦、三国、五代十国、宋一直到民国,那就成了《英雄》《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满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活着》。这种“复仇”的故事模式一直贯彻在张艺谋的创作中。

看清导演创作生涯的这层底层逻辑,我们就不难发现,《满江红》在这底层逻辑之上包装的所谓小人物通过奋不顾身,实现家国大义的“家国情怀主旋律叙事”更多是一种为了春节档的商业考量。如果真的是为了讲一个“家国情怀主旋律叙事”,非要采用这么别扭的故事设计吗?

许多评论表扬《满江红》“剧本杀”“密室”的故事特色,如果考虑到到国外已有的《十二怒汉》《如月疑云》等经典悬疑影片,以及国内《十二公民》《扬名立万》等成功的中国化尝试,那么“创新”这一评价,更是过于绝对的。更像是讲故事的所有手段都用尽之后的黔驴技穷。并且,“替身”这一情节也不是首次出现在他的电影中。“影子”“替身”这类角色像是言不由衷说真话,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可能更像是一种扮猪吃老虎的噱头。

何况在整体创作生涯上,他习惯于通过覆写历史,重构权力等手法再造国家与民族的想象,无论怎么样对喜剧、悬疑等类型元素进行融合,设计再多的反转,把配乐玩得再花,始终都会回到他形成路径依赖的主题上。

二十年前的《英雄》中,李连杰饰演的无名在最后关头不杀秦始皇,其中观众还能勉强接受,二十年后又来了一出以更别扭的逻辑让观众接受不杀秦桧,这算是导演自我创作的进步,重复,还是退步?而且,二十年前的《英雄》起码有众多实力派巨星,有壮观的大场面,有出色的打戏,《满江红》呢?

500

当然,我们还是要首先肯定张艺谋之于中国电影和文化事业的历史地位。他对中国最大的三个贡献,一般认为对东方美学的发掘、新世纪的国产大片的尝试与文艺晚会的国家表达。张艺谋以艺术电影出道,早些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作品确实令全世界耳目一新,极具民族特色、饱含历史批判意识的影片材质,代表中国电影、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

在这一任务完成之后,他转向了商业电影领域。新世纪初,在他的《英雄》等国产大片的推动下,内地电影产业、市场不断提质扩容,荣登全球第一的宝座。接着,完成这两项重大任务之后,他又参与了国家形象的立体推广。以08年奥运会开幕式,19年天安门广场建国70周年国庆,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为代表的大型文艺演出,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对中国落后的农业国的印象。这些都是张艺谋必定会被写入历史的伟大贡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三代导演逢奖必拿,已经帮助中国电影在国际艺术影坛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但在新世纪加入WTO之后,面临国外大片冲击时,习惯拍外国特供的中国艺术导演毫无招架之力,一度成了观众和评论家口中的笑话。究其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受制于人才培养、产业规模等原因,中国电影一谈不上产业,二更谈不上工业。

就连张艺谋、陈凯歌这种掌握顶级资源的国内大导,也常因为演职人员专业素质不行、准备不充分,而在片场大发雷霆。更不用说在意识形态方面了,毫无疑问,如今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弱势,与影视产业的不成熟有明显的关联。因此,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是所有有进取心,不甘于沦为西方文化附庸的中国电影人的共识。

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他在文艺导演的身份之外,一直有着一份对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推动责任心。大陆的商业大片时代,毫无疑问是从《英雄》开始的。商业大片浪潮,让电影产业在21世纪头十年实现了一些原始积累,并迎来13年之后的大爆发。

13年之后国内票房市场虽然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但总体制作模式和水平上还没有迈进工业化的门槛,张艺谋为了引进电影工业化模式经验,又参与了《长城》的拍摄。但这是一次失败的合作,在非导演制中心的好莱坞,张艺谋受限颇多,其一直以来的风格与这种好莱坞大片模式显然也水土不服。

张艺谋不是没有为之努力过,也不是没有取得过贡献。他的大片虽然同样给人以壮美的视觉冲击、唯美的情感熏陶,究其本质,依然是“堆人力”的前工业时代思维。不少评论家讽刺为“大型团体操”,也不无道理。甚至在《满江红》这类和大场面并无太多关系的作品中,张依然安排了浩荡的人马来复诵“满江红”。这类“大型团体操”影视作品虽然确实有一定的文化、经济效益,但是在主创多次重复的前提下,已经令观众和电影评委产生了审美疲劳,张艺谋自己也称“国外电影节不喜欢我们了”。

更何况,利用低廉的人力堆场面,根本无益于电影产业,无法形成可重复的工业流程,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还促进了一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烂片”出现。同样大场面的《长城》,不仅票房遇冷,还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被主持人公然嘲讽。

500

在这次失败之后,从后续作品来看,张艺谋已基本告别电影工业化尝试,近年的几部作品,又大抵陷入了自我重复的圆圈中,在“中国电影工业化”这一时代使命上看,并没有太大帮助。

近年的张导开始反复尝试多种类型电影,但是鲜有话题,口碑之作。也只有《影》这部电影,称得上在艺术上有突破。长期以来,国师保持着极为旺盛的创作欲望,令同行震惊的工作精力与能力。众所周知,他一般同时推进三个项目,一部策划、一部拍摄、一部做后期或上映。考虑到国师其还要兼顾国家任务,需要付出大量构思的实验性艺术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

《悬崖之上》意外爆红后,张开始以更加稳妥的明星商业情节剧,代替美学上早已山穷水尽的文艺片。在短视频、游戏把全世界电影都揍得满地找牙、电影在形式和内容层面都难有突破的今天,老导演这种堪称吃老本的选择也自然正确。

就事论事地说,从张导过往票房市场经历来看,虽然张导历来也喜欢造星(谋女郎),也用过演技不行的流量明星,但像《满江红》这次的宣发操作也并不像他以往的操作方式,主要责任可能还是在投资出品方。在这之前,张导在国内票房市场崛起后,实际上只有《长城》和《悬崖之上》两部票房过十亿的电影。

情节、服化道都并不复杂的《满江红》,制作成本高达五个亿,在春节档的宣传可谓无孔不入,甚至,疑似践踏公平的某明星,还是被捧成了“大宋少年将军”。我们目前还不好说,在前几年流量明星带动票房的模式失败之后,资本是不是通过《满江红》的实践又找到了一条新的稳赚不赔的模式,但我们知道,中国电影工业化,升级下的脚步不能再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停止了,时不我待。这也是大家呼唤更多《流浪地球》这样在几乎所有层面都能给中国电影、中国文化带来新的可能的优秀作品多出现的原因。

500

我也希望,两次推动中国电影重大升级的“国师”张艺谋,以及更多的老导演,老从业者们,应该在继续自己的艺术探索之外,更多的参与挖掘和扶持中国电影工业时代的新生力量中来,引导电影产业形成健康风气,在中国电影产业向工业化升级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和价值。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