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为什么需要“工业化”?

举个例子,在今天,你买东西,是信任小作坊“手工打造”,还是信任大工厂工业流水线制造?

你工作,是希望去一个生产先进、制度严格的大企业上班?还是希望去一个封建行会师徒传承的小“门派”当几年学徒?

只有整个行业都工业化了,才能带动大量的中下游行业、产业的大发展,让那些生产设备、制造道具、创造特效的专业人员得到更高的回报,让最一线的导演、编剧、演员都能努力去打磨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整个国家的娱乐文化产业都能上一个大台阶。

500

我们要的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生机勃勃,而不是继续几十年前就成名的老导演和他们的门生故吏们在小圈子里自嗨赚钱,那样对整个产业和行业毫无好处。

我说的工业化,并不是让你从肉体到灵魂都去学习好莱坞那一套,我们要有自己的肉体和灵魂。

好莱坞电影的工业化玩到今天,也玩成了“美式样板戏”,再塞入乱七八糟的政治正确,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基本没法看了。

如果,你看20年好莱坞“样板戏”,你也看吐了。

无论什么题材,什么背景,好莱坞总能给你歪到“普世价值”那一套上去,你以为是个科幻片、文艺片、剧情片,实际上是个政治宣传片,你以为是个政治宣传片,实际上它是个“宗教伦理片”。

不是说不好,其实制作啊、特效啊、叙事啊还挺精良的,好莱坞几十年流水线打磨的工业化“工匠精神”,一般差不到哪里去……问题就出在这个“熟能生巧”上,他们太熟了,以至于拍啥都是“套模板”。

这几年什么《黑豹》、《尚气》讲的其实都是第三世界皈依者的故事;什《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大同小异,讲的其实就是一群紧身内裤外穿的“美国超人”的故事;什么《钢锯岭》、《绿皮书》换汤不换药,看起来是在鼓吹“美国精神”,实际上是在吹“上帝无处不在”……

这时候,如果你真有点艺术审美,你再回头看看中国六七十年代的那个“样板戏”,你会发现,TM的那个确实是精品啊!精致、深刻、不落俗套,不是一时人杰,写不出那样的剧本和台词啊。从深度、内涵上来看,都比好莱坞样板戏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唯一的问题是——太少了,规模起不来,工业化不够,输出的影响力就不足。

今天的好莱坞电影现在你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你随便什么时候进电影院,从中间看起,都不影响你了解剧情;片中美式对白,你不用懂英语,就能明白他接下来要玩什么烂梗。我现在看到电影中出现那种“美式经典矛盾冲突”、“拷问内心”、“弑父情结”、“爱与和平”、“找到自我”等桥段,都尴尬得用脚脚抠地板。

不是说这个不好啊,实在是看吐了。

就算美国电影史上那些经典作品,你再翻出来复习,在对比今天美国现实中那些不讲人权、不讲自由、不搞民主、罔顾人命的表现……你就会觉得“他娘的太假了”,“搞宣传都不用心”。

以前你看拯救大兵瑞恩十分感动,现在你看拯救大兵瑞恩只会冷笑,因为美国的二战老兵,却被商业医疗公司,摆在酒店里公开解剖,卖几百美元一张门票……

不是说中国电影有多好,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电影99%都是不如美国电影的,因为中国上一代的导演编剧们大多都是美式文化、美式价值的孙子,这一切都是照着人家的样板戏“逆向”抄过来的,人家体系中孕育出来的东西,能比人家做得更好?很多中国电影,其实就是包着中国人的皮,讲的是美国人的故事,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搞宣传,咱们的电影也是帮着美国人搞宣传,逼着自己下跪、反思。

但中国电影中好歹也出了几个异类,没有顺着好莱坞样板戏的路子走下去,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对自我也有了新的展现。

举个例子,《流浪地球》系列就能公然反西方的价值观,提倡集体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这科幻还能照进现实,让人在虚构的背景下思考真实的社会,好的虚构创作,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史诗感......比如说,那句“50岁以上的出列”,也是有原型的。

500

500

《流浪地球》的成功,就是中国式工业化的成功。

但是,《流浪地球》系列太少了,中国电影还不够工业化流水线,大部分还都是“手工作坊”,不但“手工作坊”,输出的还是旧时代的腐朽价值观。

讲来讲去,这本质上其实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艺圈千篇一律劣质产品之间的矛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