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籍现岳飞《满江红》原稿破解百年之争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宋词,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抒写岳飞对中原沦落敌手的悲愤,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岳飞报国立功的信心,让人读来热血沸腾。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如今我们所读的《满江红》(以下简称“传世版”),并不是岳飞的原版,而是被岳飞或其他人修改之后的版本,其中如今满江红中的第一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就是修改之后的产物。

500

一直以来,人们对岳飞著《满江红》没有争议,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余嘉锡考证发现:《满江红》一词并非岳飞真作,而为明人伪作。余嘉锡这一观点影响很大,之后夏承焘、徐著新、梁志成、孙述宇、李敖等学者都认为《满江红》是古人假借岳飞之名的伪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观点。

首先,《满江红》的出现时间让人质疑。根据文献记载,《满江红·怒发冲冠》突然出现在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与岳飞相隔了三百余年。弘治年间之前,《满江红》不见踪影,之后突然出现的确让人怀疑。

不过,赞同满江红作者是岳飞的学者发现,元人杂剧的《岳飞破虏东窗记》第三折中有《女冠子》一词:“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与我们熟知的《满江红》相比,固然差异的确不小,但两者整体布局却又相似。

500

二,元人对《满江红》的态度让人质疑。我们都知道,金国对岳飞事迹基本忽略不记,蒙古人对岳飞无冤无仇,对抗金英雄岳飞比较欣赏,元朝总体对岳飞比较宽容。但元代著名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中,描述了岳飞抗金的故事,剧本中却没有引用《满江红》,反而引用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满江红作者是岳飞,那么描述岳飞的剧本中缺少这一首词,的确难免让人怀疑。当然,可能是《满江红》在当时没有流传出来。

三,《满江红》中的地名描述让人质疑。《满江红》中的“踏破贺兰山缺”,字面上的意思是踏破贺兰山,但岳飞一生抗金,贺兰山位于西夏,与金国都城黄龙府位置相反;还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匈奴起家也不在东北.......因此,满江红中的地理与岳飞生平貌似不相符。

不过,满江红中的可能只是泛指北方,与古代常用“匈奴”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一样。更重要的是,岳飞的志向可能不单是击败金国,还有收复汉唐旧土,重振中华的凌云之志。

总而言之,满江红的作者到底是谁,在上世纪30—70年代一直悬而未决,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满江红》原版重现天日,满江红作者之争才算告了一个段落。

500

另一版满江红出世

1983年,在浙江江山县(古名须江),学者发现了一本古籍《须江郎峰祝氏族谱》,里面记载了一个全新的《满江红》版本(以下简称“族谱版”)。以下是族谱版与传世版《满江红》:

《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族谱版更为写实,传世版更有艺术气势。以两版第一句来看,传世版第一句是“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其中“凭阑处、潇潇雨歇”是艺术化表达,呼应着怒发冲冠,凭阑远望之时的平静之下实则压抑着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族谱版是“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其中“想当日、身亲行列”更为写实,尽管也能呼应怒发冲冠,但与传世版相比要逊色不少。

更为重要的是,传世版《满江红》明显是在族谱版的基础之上修改而成,出现时间必然早于传世版《满江红》,只是一直不见于世。

500

根据《须江郎峰祝氏族谱》记载,《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是岳飞在1133年赠送祝允哲的一首词,祝允哲回赠了《和岳元帅述怀》一词。因此按照族谱记载,《满江红》原作无疑就是岳飞,但族谱毕竟不是正史,还需要多方面印证。

从内容上看,族谱版是一首相对写实的词作,极为符合岳飞生平事迹,尤其是文中的“踏破金城门阙”,清晰地表明发生于抗金时期,要踏破金国城门,传世版中是“踏破贺兰山缺”,族谱版正好回答了后世学者的质疑。

从祝氏来看,史书上没有记载祝允哲,但《四库全书·浙江通志》上有“祝允哲,江山人,荆湖制参”等记载,尽管记载的极为简略,却可以知道南北宋之交的确有这么一个人。族谱记载,1126年祝允哲督理江广粮饷,提督荆襄军务,1141年岳飞下狱时,曾向宋高宗赵构上奏《乞保良将疏》,以全家70口性命担保,希望朝廷让岳飞领兵抗金,结果遭贬身亡。

从岳飞来看,1121年岳飞进驻洪州(今江西南昌),1132年岳飞在两湖一带剿匪,岳飞被任命为权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而族谱、浙江通志记载的祝允哲也曾在两湖一带工作过,因此岳飞与祝允哲有交集的空间、时间,在剿匪途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可见,《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的作者就是岳飞,那么传世版《满江红》作者会是谁呢?以笔者之见,传世版的作者还是岳飞,最简单的一个逻辑是:如果是他人见到原版《满江红》后修改而成,那么原版应该具有一定的流行度,不然怎么恰好被一个怀有壮怀激烈英雄气概的作词高手见到且修改?而如果原版有一定流行度,那么必然会在文献上留下踪迹,但事实上迄今为止除了祝氏族谱别无记载。

500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两版《满江红》表达的志向不难看到,在抗金不断取得胜利,眼见灭金可期之后,岳飞将下一个目标瞄向了让宋朝臣子恨了数百年的西夏,所以大约在这时修改了原作,将“踏破金城门阙”改为“踏破贺兰山缺”等,憧憬未来恢复汉唐故土。也就是说,族谱版表达的是灭金志向,传世版表达的是除了灭金还有灭西夏、恢复汉唐故土的远大志向,后人不理解岳飞志向转变,从而对《满江红》用词产生一些了误解。

参考资料:《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宋史》、《满江红》等

热门评论 5

  • 上世纪20-30年代学术界大兴疑古之风,比如孙子兵法不是孙武作的,老子不是道德经的作者,治水的大禹原来是一头神兽等等。。。随着当代考古史料的大量发掘,疑古之风已基本销声匿迹。岳飞的《满江红》著作权先被质疑,后又被确认,也基本上受疑古之风的影响。不过质疑带来进步,人们对《满江红》词作的历史又加深了认识。
    数年前听说过这个祝氏族谱的故事,非常感慨。岳武穆文武全才,文学修养高于一般人,但毕竟比不上苏、辛那样的文学大家,他的词作与后者的代表作相比,难免在填词用典的感染力、想象力、流畅性等方面有些逊色。但是诗词是感情和个人阅历的产物,非有岳武穆精忠报国、豪气干云、国士无双的经历,即便其他人写出来这样的豪放激烈之作,也不过是无病呻吟,又能感动谁?!
  • 满江红 作者
    曾有朱性学者说这本族谱是明清古人伪造的,原因是宋史上没有祝允哲其人,结果又有学者查出在《四库全书。浙江通志》记载了南北宋之交确有祝允哲其人为官,跟岳飞行程恰有交集。很多所谓的学者其实最擅于胡说八道
  • 先祖祝允哲的和词题为《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云 :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 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 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 念异日,情应竭。 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 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 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
  • 这是目前见过最有说服力,最有营养的古籍证据。感谢作者的分享
  • 满江红 作者
    铁血共和
    我还是倾向于“族谱版”和“传世版”都是岳王所做。
    因为一来有“族谱版”证明《满江红》确实为岳王所做,作为生前赠诗,必然要早于绝命遗诗;二来古人作诗并非张口就来,而是像“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僧推/敲月下门”这样灵感来了先定个型,再苦思冥想的推敲润色,而“传世版”的文艺价值远比“族谱版”更高;三来两版创作的时候岳王境遇不同,写“族谱版”时累成狗,思想也就现实得多;写“传世版”时壮志未酬身先死,满怀壮志却已无来日,不是志向转变,而是只能留下遗憾,只能付诸诗词。
    根据史料,岳飞的传世版满江红并非是绝命遗诗,而是先前所做。岳飞死前仅在供状亲手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然后闭目不言,直至当年的二十九除夕秦桧送到狱中的字条,命狱卒以棍猛击岳武穆的双肋,至心肺破裂而死,一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竟然惨死于几个卑劣小人之手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1
最热 最早 最新

  • 《四库全书》版“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 注意一个时间点,上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有九一八,汪蒋斗争。当时是余嘉锡夏承焘一波人在质疑岳飞,同时胡适,赵翼,吕思勉一波人在洗白秦桧,这些文人是当时主和派和投降派的代表和笔杆子,旨在打击国人斗志,为妥协投降铺路造势(当然,他们主观上可能只是为了获得汪伪的垂青)。
  • 全部楼层
    飞来回去
    那岳飞本人修改的可能性不大了,更像是后人依托二人的诗词而修改。毕竟岳飞作为原作者,不会好意思公然使用对方的原词句来修改。

    南宋后期岳飞被平反了,理应累世诗词重现于世。难道是被岁月埋没了?
    岳飞死后还是秦桧掌权啊,岳飞生前资料很多被秦桧父子禁毁了,连岳家军都被解散了,麾下将士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我们今天看到的岳飞资料很多都是岳飞平反之后他的孙子收集寻访得来的,另外这也与后来岳家军后人中能走出来毕再遇、孟珙这些杰出将帅有关。这都是打击抹黑对手的常规操作,之前也有苏轼作品被蔡京在全国范围内禁毁的事,也是因为后来苏府中出了梁师成、林灵素、高俅几个厉害人物,苏轼和他的作品才得以平反现世。
  • 感谢科普!很好的介绍。
  • 铁血共和 野生儒自干五、人民观察家
    全部楼层
    满江红 作者
    根据史料,岳飞的传世版满江红并非是绝命遗诗,而是先前所做。岳飞死前仅在供状亲手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然后闭目不言,直至当年的二十九除夕秦桧送到狱中的字条,命狱卒以棍猛击岳武穆的双肋,至心肺破裂而死,一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竟然惨死于几个卑劣小人之手
    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 全部楼层
    时之刃
    有另一个推测,就是岳飞可能写满江红,但他不大可能写元杂剧。如果满江红比元杂剧晚,那就不大可能是岳飞写的。这是个逻辑问题。都是推测,没有证据,就事论事,个人对岳王爷无比敬重,也很喜欢满江红这首词。
    满江红和元杂剧都是独立作品,明朝人将两者结合改写岳王爷的满江红不是顺理成章吗。
  • 满江红 作者
    铁血共和
    我还是倾向于“族谱版”和“传世版”都是岳王所做。
    因为一来有“族谱版”证明《满江红》确实为岳王所做,作为生前赠诗,必然要早于绝命遗诗;二来古人作诗并非张口就来,而是像“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僧推/敲月下门”这样灵感来了先定个型,再苦思冥想的推敲润色,而“传世版”的文艺价值远比“族谱版”更高;三来两版创作的时候岳王境遇不同,写“族谱版”时累成狗,思想也就现实得多;写“传世版”时壮志未酬身先死,满怀壮志却已无来日,不是志向转变,而是只能留下遗憾,只能付诸诗词。
    根据史料,岳飞的传世版满江红并非是绝命遗诗,而是先前所做。岳飞死前仅在供状亲手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然后闭目不言,直至当年的二十九除夕秦桧送到狱中的字条,命狱卒以棍猛击岳武穆的双肋,至心肺破裂而死,一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竟然惨死于几个卑劣小人之手
  • 纯0v0 你不对劲儿~
    诗词一字可推敲数月甚至数年,即使初稿艺术水平不高也没什么奇怪的,后续修改一番成为佳作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岳飞不是专精诗词一道,也不是斗酒诗百篇的诗仙。偶有灵感写下词作,未必是完满水平。

    哪怕是原词与传世不同,是后人又润色一二,其实也不损原词扫荡中原的豪迈气势。
  • 全部楼层
    张灯结彩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家烟尘在东北
    说的都是唐朝的事吧
    武帝开边意未已
  • 铁血共和 野生儒自干五、人民观察家
    我还是倾向于“族谱版”和“传世版”都是岳王所做。
    因为一来有“族谱版”证明《满江红》确实为岳王所做,作为生前赠诗,必然要早于绝命遗诗;二来古人作诗并非张口就来,而是像“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僧推/敲月下门”这样灵感来了先定个型,再苦思冥想的推敲润色,而“传世版”的文艺价值远比“族谱版”更高;三来两版创作的时候岳王境遇不同,写“族谱版”时累成狗,思想也就现实得多;写“传世版”时壮志未酬身先死,满怀壮志却已无来日,不是志向转变,而是只能留下遗憾,只能付诸诗词。
  • 全部楼层
    牧场乌
    后人修饰前人作品很普遍,连诗仙李白式微静夜思也有修改
    宋朝版本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明朝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朝与唐朝更近,宋版应该是原文或者更接近原文。
    但是无论怎么改,静夜思就是李白的大作。
    有另一个推测,就是岳飞可能写满江红,但他不大可能写元杂剧。如果满江红比元杂剧晚,那就不大可能是岳飞写的。这是个逻辑问题。都是推测,没有证据,就事论事,个人对岳王爷无比敬重,也很喜欢满江红这首词。
  • 满江红 作者
    岳飞的小重山和另一首满江红也是超一流的词作,为什么他们只对满江红怒发冲冠下手呢?道理很简单,这一首词太充满爱国精神和战斗精神了。否则以他们的无端揣测可以怀疑任何诗词的原创,比如李白的诗集也是几百年后他人编撰的,很多诗同时代也没人记载,那么证明李白的诗集也是后人托名伪造的?
  • 上世纪20-30年代学术界大兴疑古之风,比如孙子兵法不是孙武作的,老子不是道德经的作者,治水的大禹原来是一头神兽等等。。。随着当代考古史料的大量发掘,疑古之风已基本销声匿迹。岳飞的《满江红》著作权先被质疑,后又被确认,也基本上受疑古之风的影响。不过质疑带来进步,人们对《满江红》词作的历史又加深了认识。
    数年前听说过这个祝氏族谱的故事,非常感慨。岳武穆文武全才,文学修养高于一般人,但毕竟比不上苏、辛那样的文学大家,他的词作与后者的代表作相比,难免在填词用典的感染力、想象力、流畅性等方面有些逊色。但是诗词是感情和个人阅历的产物,非有岳武穆精忠报国、豪气干云、国士无双的经历,即便其他人写出来这样的豪放激烈之作,也不过是无病呻吟,又能感动谁?!
  • 戴上草帽不言肃
    在解读《满江红》的过程中,人家一句曲解就能叫人百般解释。其实中国古典诗词用典,而且最高明的是用典不显典,典在其中。
    以强汉反击侵略励志抒情,这是何等豪迈?堪笑宋儒今小,做鹌鹑状,自以为得计?不虞人民智慧,勘破画皮!
    臧克家先生诗云: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何必与那些活死人都气?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家烟尘在东北
    说的都是唐朝的事吧
  • 全部楼层
    满江红 作者
    《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的作者是岳飞无疑,那么传世版《满江红》作者会是谁呢?以笔者之见,传世版的作者还是岳飞,最简单的一个逻辑是:如果是他人见到原版《满江红》后修改而成,那么原版应该具有一定的流行度,不然怎么恰好被一个怀有壮怀激烈英雄气概的作词高手见到且修改?而如果原版有一定流行度,那么必然会在文献上留下踪迹,但事实上迄今为止仅千年来除了1983年出世的祝氏族谱别无记载,岳飞作为一个词作高手修改自己的应和之词是最合理的解释。
    后人修饰前人作品很普遍,连诗仙李白式微静夜思也有修改
    宋朝版本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明朝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朝与唐朝更近,宋版应该是原文或者更接近原文。
    但是无论怎么改,静夜思就是李白的大作。
  • 全部楼层
    时之刃
    很明显今天流行版本最好最流行,那它一定出现的最晚。这是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很少有开始写的最好,越修改越次。如果这个成立,大概率mjh不是岳飞写的。时间线是先有的元剧,适合唱,也有词牌,明朝文人修改,更像文学诗词,离戏曲唱词远点了。
    你这是否认族谱了?
  • guan_15637699681152
    先祖祝允哲的和词题为《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云 :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 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 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 念异日,情应竭。 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 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 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
    那岳飞本人修改的可能性不大了,更像是后人依托二人的诗词而修改。毕竟岳飞作为原作者,不会好意思公然使用对方的原词句来修改。

    南宋后期岳飞被平反了,理应累世诗词重现于世。难道是被岁月埋没了?
  • 全部楼层
    满江红 作者
    岳飞也有小重山和另一首满江红也是超一流的词作,为什么他们只对满江红怒发冲冠下手呢?道理很简单,这一首词太充满爱国精神和战斗精神了。否则以他们的无端揣测可以怀疑任何诗词的原创,比如李白的诗集也是几百年后他人编撰的,很多诗同时代也没人记载,那么证明李白的诗集也是后人托名伪造的?
    能否介绍一下另外两首。
  • 满江红 作者
    曾有朱性学者说这本族谱是明清古人伪造的,原因是宋史上没有祝允哲其人,结果又有学者查出在《四库全书。浙江通志》记载了南北宋之交确有祝允哲其人为官,跟岳飞行程恰有交集。很多所谓的学者其实最擅于胡说八道
    地方志严谨还是宋史严谨?族谱这东西多少年攀龙附凤,伪造的还少吗?地方志里面重名的可能性你考虑了没有?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 全部楼层
    时之刃
    很明显今天流行版本最好最流行,那它一定出现的最晚。这是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很少有开始写的最好,越修改越次。如果这个成立,大概率mjh不是岳飞写的。时间线是先有的元剧,适合唱,也有词牌,明朝文人修改,更像文学诗词,离戏曲唱词远点了。
    千万别说外行话,古人的唱词都是诗词,即便元曲,也是一套格律要求,合辙押韵,严守格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