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讲个笑话(四):年终总结,说说起因、初衷及我到底说啥!
连续讲了三天的笑话,完美再现了高开低走,虎头蛇尾。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正合适做个总结,如下:
回我贴子的一位观友提到了“有史料的,可以先研究史料,交叉对比;觉得史料存疑的,问问老师,和史学专家探讨一下。”这是一个好方法,我非常认可且大力推鉴的,但是要说一下这个方法是非常适合历史领域的。虽然我就是一民科,但咱是道学的民科,不是历史的民科,所以只好不接受了。我用历史作为材料,从历史话题入手是为讲道学问题,做道学键盘侠的,因此对史料的真伪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只要别错就行。那么我这个道学键盘侠真想讲的是什么?是史观方面的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去年我在小破站上面看了高戈里一个系列,大概讲学校历史教材中缺失的人民史观。看完后,我心里就刺啦一下闪了个小火花,我能不能用人民史观去看我们的古代史,这念头也出来,心潮那个澎湃啊!由于秦二世而亡,这永恒的话题热度,自然就蹦出来。我心里又去琢磨了一阵,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第一笑话的起因,也就是说第一个笑话算是蓄谋已久的。第二个是看了头天第一个回帖,发现按照我这个新路子还可以继续出个笑话,匆匆忙忙的就搞出来了,马马虎虎的能自圆其说就不错了,欠妥当的地方应该不少。第三个是用黑历史讲导致我史观发生重大转变的,最初的就是那么一个小尴尬小笑话(强行挽尊一下)。
我从用人民史观看古代史开始,为了以示区别,我又弄了一个新词新概念“士大夫史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甭管王朝如何更迭,皇家换那个姓氏,士大夫都是铁打的营盘,所以我就顺势弄出个“士大夫史观”的新概念了。要知道,我一道学民科,实质就是一水洗煤,弄不出什么高深的,只能是用简单办法。我就是从普罗大众们都知道的一些简单的刻板印象入手,用简单的前因出后果推理一下,没有多少复杂高深的理论指导,然后就发现盲点了。就以第一笑话为例说道说道:
秦残暴,秦律严苛,秦二世而亡;汉承秦制,依秦律,两汉四百年。
用人民史观,这句话是全部成立,完全能说的通的。举个打工人的例子一说就明白,在秦朝,打工人是这样的,996不说吧经常007,这也能忍。但上面不时派任务,上大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是常态,打工人燃烧一下小宇宙还能接的住,也能忍。但动不动克扣罚没,经常上物理手段。秦律不严苛谁严苛。到了汉朝,那怕汉完全依秦律就改个名,但汉朝是这样搞的,首先八小时工作,其次一旬有一天休息。鉴于国家的重大项目秦朝基本都搞定了,汉朝的打工人也没有啥时间紧任务重的大项目了。平时呢尽量减少克扣罚没,至于物理手段统统改成间接体罚。这下大家明白了,同样的律法,不同用法,结果自然天南地北。立足人民史观,对于上半句,我们要明白秦朝做错了什么;对于下半句,我们要明白汉朝做对了什么!
士大夫史观是如何做的呢,基本上讲前因,讲后果,至于中间是怎么做的,做对什么,做错了什么,能不讲就不讲,这就造成其先天不足。然后把上下文放一起,必然闹笑话,讲不通了,充满荒诞感。比如第二个以“轻摇薄赋,十五税一”为例,这个税是农税不是商税吧?对应的是栗米粮食,十五税一意味着地里的粮食收获九成归自耕农。九成归自耕农,武帝接手时候仓府栗米多的都腐败烂掉,我个人觉的荒诞是直接拉满了。就像没有农业税的今天,在现在物价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是按照增城荔枝的价格在卖粮食。
小结一下,引用青年UP主傅正的名言:读历史要有想象力。我这水洗煤也狗尾续貂一下,用人民史观看古代史更需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