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东夷之雄”,何不游哉乎?
中国开放,日韩封控,双方互停短期签证,彼此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我看,封就封吧,看侬封多久?
世人皆知,日韩历史文化盖源于中国历史文化。西方不游中国游。国内大好河山,历史厚重,人文资源丰富多彩,翻开锦绣画卷,到众多古城一游,何为不乐乎?
据国家普查记载,我国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县地名有800多个,古村镇地名有5000多个,其它地名诸如山河大川也有1000多个超过千年之久的,不仅如此,很多地方甚至还能找到千年以前的风俗文化、历史文脉,这在各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以默默无闻的山东莒县为例,随便打开百度搜索,不得了啊,早在5000多年前,莒县就春秋荡漾,一鸣惊人!莒国曾称之为“东夷之雄”,商、周、汉三度成国,“春秋莒国、鼎立齐鲁”。莒县县城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秦置莒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
同时,莒县人杰地灵,中国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享誉全球,它的作者刘勰就是莒县人。
莒国古城为山东三大古城之首(青州古城,藤州古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
谁能知晓,它居然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走进莒县,接触百姓,民风淳朴,可谓传统文化深厚。作为历史古都,莒县“藏于深山人不识,隐于闹市无人问”。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除了属地官员熟视无睹,盲眼无珠,还在于“不识古城真价值,只缘身藏办公楼”,守着历史文化不自觉,只看到gdp,看不到历史文化资源也是金山银山,对历史文化传承懈怠,挖掘不够。 这或许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渊源至深,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省市或地区所具有的一个亟待破解的共性问题。
走进莒县,城市虽然不大,但规划不错。直来直去的马路,路面宽阔,街区、楼堂、堂食的规划建设、广告设置等较为规整,与附近县城相比,城市更为周正、规矩与有序。如,莒县附近的五莲县城不大,城市街道布局在坡上,一样望去显得较为乱像,所到之处,大兴土木,到处修路,沿街建筑及服务设施并不协调。了解当地一些情况,五莲县人态度生硬,爱答不理,莒县人则和蔼可亲,有问必答。问及为何如此不同,五莲一公知人员解释说,莒县为百万人口大县,经济发展比五莲(2022年44.36万人)要好。这个回答令人诧异!将城市发展与服务滞后仅仅归结为人口数量或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什么逻辑?!
莒县历史久远,生态环境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旅游资源,发展潜力颇为可观。亟待进一步布局,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与科学开发。
莒县山脉源于崂山山脉,千年莒县与百年青岛一脉相承。如何实现百年现代化发展的大都市,与历史渊源、文化深厚的千年古县联手开发,互通互融,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加快区域一体化的新命题、新机遇。首先,探索青-莒(五莲)文化历史链线,实现共建共融共赢。其次,银杏是莒县“县树”,银杏大道为进城首道,可以放眼大道“满城尽是黄金甲”,建成金光大道、品牌大道,以银杏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吃白果餐,游银杏林,爬浮来山,办诗词会,舞文弄墨,招商引资。同时以银杏等资源,建设生物医药园区,加快医药产业的开发建设。此外,从都市圈长远规划角度,加快建立青岛-日照科技经济与文化合作机制,在莒县建立文化创新园、孵化器等,吸收国内外创新机构、绿色企业进园,吸引莒县、五莲村民进青创业务工,加快推进“点对点”“区与县”的互补性、一体化经济圈、文化圈、生态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