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讲古:𠂤師追官薛遣歸
甲骨文【𠂤師(足跡👣鞋印)、追】,词例三𠂤(师)、勿追。战争探查敌情,追踪敌军主力。引用为军师、追寻追逐追溯。
金文【搥捶(𠂤又:按手印)】按手印,拍掌印,锤拳印。
金文【棺(木𠂤:木牍印信)】两块木板密封的遗书。引用为師旅烈士棺椁陵墓。
选择时机,乘胜反击、出城追杀、追加打击,反复捶打。衍生蒒篩,膇搥槌垖磓缒字,引用为筛选,缒城而下(坠的形声字)。
衍生形声字:跡据、筮蓍。魁、退腿、捶锤、堆碓、缀,引用为足迹、证据、卜筮、蓍草。魁首、退兵、小腿、挥锤捶打、堆积、水碓舂米、后缀。
甲骨文【溮、涫】涫滚沸。形声字:滚。
甲骨文【官、捾(二人右手交接印章证据)】词例在官、自捾得。搜寻蛛丝马迹破案。引用为官府印章契证。形声字:斡握。斡旋,掌握证据。
衍生馆逭管菅字,引用为馆舍、逭逃、鼓管号令、草菅人命。
衍生形声字:换(代役,李代桃僵)。
甲骨文【遣(双手捧印章)、印(手𠂤)】互为异体分化字。后讹变为印【爪卩】字形。形声字谴。
甲骨文【印(手𠂤)、卬(手卩)、服(爪卩)】三字结构分别为手捧印章、手抬起头、手押俘虏。
甲骨文卬(爪卩:手抬起头)按字形结构是楷书印字,按含义用义则应释读为卬字。
甲骨文【薛(𠂤丂)】形声字孽蘖。
甲骨文【歸(𠂤帚、追帚)】形声字岿,岿然不动。
甲骨文【𠂤朿、𠂤秭】
据ju迹ji師蒒蓍筮shi篩shai
薛xue追缒缀坠膇zhui槌搥捶锤chui𠂤垖塠堆磓碓dui退腿tui歸规闺gui
遣qian菅jian官馆涫悹棺琯管guan滚gun绾婠wan捾斡握wo逭换患huan
蒒shī一种草本植物,种子像大麦,可食。
浉shī 〔~河〕水名,在中国河南省,入淮河。
垖塠duī古同“堆”。前后追逐,足迹堆叠。
膇zhuì脚肿。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之疾。
䏨hui3,dui1[~𦞙]肿得很厉害的样子。
桘chuí古同“槌”。
頧duǐ头不正。
蛗䘀fù〔~螽〕蚱蜢。(蛛丝蚂迹)
鴭duī古书上说的雀一类的鸟。
辥xuē罪。死刑。古同“薛”。
悺悹guàn痯guǎn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捾wò掏,挖。援引。
所谓挖地三尺也要找到、抓到。【說文】掐,捾也。一曰援也。
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很坚韧,可做炊帚、刷子等。
逭huàn逭咎(逃避责任)。《聊斋志异》如逭我罪,施材百具,絮衣百领,肯之乎?
琯guǎn古代管乐器,用玉制成,像笛,六孔。
甲骨文例句
合集27882來告大方出,伐我𠂤(師)。叀(惠)馬小臣令… 何組
合集33006丁酉貞王作三𠂤(師):又(右)、中、𠂇(左)。 歷一B↓歷二A1
合集493癸未卜賓貞叀畢往追羌。典賓B
合集566貞乎(呼)追宀沚,及。 典賓B
合集628正1壬午卜㱿貞…多臣徒羌,㚔。2壬午卜㱿貞彳尼追多臣徒羌,弗其㚔。 典賓B。
合集6946貞犬追亘,㞢及。13犬追亘,亡其及。 賓一
合集6947戊午卜㱿貞雀追亘…7 戊午卜㱿貞雀追亘,㞢(有)隻(獲)。 賓一
合集4576辛未卜亘貞乎先官。典賓B
合集14228貞帝官。2帝不官。典賓A
详细分析如下:
①追踪发现足迹折草断木(敌師踪迹),演变为蓍草卜筮。接二连三的路口再三再四分兵追击与否,引用为筛选、足迹证据、派遣、谴责。枝桠折断暴露踪迹(辥。罪行痕迹),引来敌军。引用为枝蘖、祸端灾孽。尾随、后缀。
②选择时机出城反击,引用为筛选、缒城而下。反复追杀,引用为搥击(捶打)。
③根据蛛丝马迹破案,引用为官府掌握(捾)证据,管理。利用有利证据脱罪,引用为逭逃。
④不告而别、定期回娘家,引用为歸寧、规则、闺阁。追悔不及,不回心转意,引用为岿然不动。
⑤遣印(手𠂤)卬(手仰首)服(手押俘虏)。推论甲骨文遣印(手𠂤)互为异体分化字,金文讹变为印字形。甲骨文卬(手抬起头)误释为印字(按字形结构是印字,按含义用义是卬字)。
附:
①《左传•昭公十九年》子占使师夜缒而登。《宋史》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
《吕氏春秋•遇合》圣贤之后,反而孽民。《史记•商君书》商君者,魏之庶孽公子也。《左传•昭公十年》蕴利生孽。
②曹操《论吏士行能令》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
《周礼•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左传•僖公元年》师还,馆于虞。
追踪脚印👣作为一种天然常见事物,必然有一个象形字。
如果不是𠂤,那就必须另外造一个象形字。你会如何造呢?
……
至于旗帜,作为人造物,已有【㫃】这个字作为代表,又何必再造一个呢?
如果三角旗要另造一个,那四方形要不要也造一个呢?旗帜种类繁多,要不要都造一个呢?
㫃,读音偃。偃旗息鼓。
《说文》㫃,旌旗之游,㫃蹇之皃。从屮,曲而下,垂㫃相出入也。讀若偃。古人名㫃,字子游。象形。及象旌旗之游。
附㫃系列字:
斻於斾斿旂
旃旄旅旆旊
旇旋旌旍旎
族旐游𣃽旒
旓㫍旖旗
唐·杨筠松《龙经·武曲星》:“抛梭马迹;蛛丝长;梭中自有丝不断。”
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考《明史》者,亦无由於蛛丝马迹之中,尽得当日情事也。”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