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为何依然面临“赤字”?
虽然国家层面提出“文化自信”的倡导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当前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自信”,依然还处于比较欠缺的状态。谈起何为文化自信、为何中国人应该有文化自信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包括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其他具有相当知识水平的人士,依然都还是比较茫然或者底气不足。
正因为这种文化自信的“赤字”,所以在当前的中国,无论是在舆论宣传还是文化的对外传播等各个方面,我们常常不能理直气壮地把自身的文化风采呈现出来;在对外讲述我们的历史、制度等方面,缺乏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甚至有时还会觉得低人一等。因此,很多时候虽然嘴上在说着“文化自信”,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流于“政治正确”——因为国家在如此倡导,所以也只好跟着这样说。
谈到文化自信,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这里的文化不是狭义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化,而更是指思想理念、民族品格等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的东西。中国领导人强调,在道路、制度、理论等自信之外,“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很深刻的论断,也说明了文化自信不仅仅是狭义的文化,更是指一种精神文化底蕴。
中国人应该拥有文化自信吗?当然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有着坚实的基础的。在世界各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过去2000多年历史里,中国绝大部分时间在各方面是领先世界的;单从建国70年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看,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世人瞩目,只用几十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完成的发展历程。这种种表现和成就的背后,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精神作为内动力,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强不息、立己达人、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和精神品格,从而让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如今又能够再次自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这样的文化难道不值得自豪和自信吗?
虽然近代以来因为中国的落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也被“株连”遭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被不少人认为应该为近代中国的落后负责,但近代的落后其实并不是中国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恰恰是近代的中国人丢弃了中国文化的优秀精神,走上了骄傲自大、闭关锁国之路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很多当代人依然缺乏文化自信?首先,说白了就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在哪里。由于一百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鄙弃,我们疏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的强势影响,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历史也常常以西方标准来看待和解构,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常常是缺少欣赏的眼光而是更多是以批判的姿态。所以,对优秀文化历史缺乏了解是当代中国人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不是政府层面简单倡导一下“文化自信”就很快能扭转过来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始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俗话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首先,国人应该花功夫补上优秀传统文化这堂课。我们应该多一些了解儒释道、诸子百家,多一些了解中国历史。广大各界精英人士,更是应该主动将提升传统文化修养作为必修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类似如中国领导人这样的倡导,就是很必要的。当然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以更大力度普及到学校、社区等各个层面和角落。只有真正走入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跟中国文化产生真正的共鸣,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油然升起。
需要强调的是,要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也在于能发现和感受传统文化中那些超越时空的真正的精华,这应该是能够提振精气神、鼓舞人向上的文化,是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文化,比如像先忧后乐、重义轻利、自立立人、日新又新这样的文化精神,而不是近代以来那些被歪曲、僵化了的传统文化,比如强调一味服从、重男轻女等文化现象。类似这些文化必然不可能带给人力量,不可能帮助建立起文化自信,而正是应该被剔除的。
同时,在看待中国历史文化、看待当代中国的时候,我们应该自觉破除思想中有意无意的一些唯西方标准是从的意识,而应该以中国文化自己的标准来看待自身。长时间以来,由于文化自信不够,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评价习惯于用西方标准,比如认为中国制度因为与西方不同所以就给与否定,中国文化不崇尚宗教信仰所以低西方文化一等。当然,我们强调应以自身标准来看自身文化,并不是说要排斥西方文化,而是说应将西方文化作为借鉴参考,而不是将其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要从理念倡导阶段走向真正自信的建立,还有不短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开始真正珍惜自身的文化,认真走进并品味优秀中国文化,应该是能够逐渐获得发自内心的自信,并自然而然展现出这种自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