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的“神奇药丸”:竟能让人两天不睡觉!?

作者/杰西young

来源/拾文化

500

适度提神提升效率,过度提神有害健康。

说到加班狗,或许你也是其中的一员,想想真是一把心酸一把泪。

每天顶着厚重的黑眼圈,每天上班只能恍恍惚惚,一天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还被老板骂。

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人往往会觉得很累,尤其是上班族来说,疲倦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为了避免这种影响,很多人会通过喝咖啡来提神。

500

对于上班族来说,现在提神的方式有很多种。

例如抽烟,喝咖啡,喝奶茶,嚼个口香糖,薄荷糖等等......

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那么现代以前的人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提神醒脑,进行高效率工作or学习的?

你们知道吗?

01

古人好学,悬梁刺股。

首先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的提神方式

古时候为了改变命运很多人都强制提神,好提高读书的时间,例如我们总所周知的:

悬梁刺股

如今大家形容人刻苦读书,都用“悬梁刺股”这个成语。但是你们可知道,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两个人,这个成语说的也是两件事。

悬梁: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这个人很是好学,在家中一学就是一整天从早到晚从不间断。但是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人总是容易犯困。为了不影响学习,孙敬相处了一个好办法。

500

他找来了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房梁上另一端就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只要自己一低头打瞌睡,绳子就会拉拽头发十分疼痛。孙敬因为刻苦学习,成为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和纵横家。

刺股:刺股的主人公更是有名,他就是鬼谷子的弟子、佩戴六国相印的苏秦。苏秦年轻的时候因为学问不多不受人重视,于是发奋读书。每次想要睡觉的时候,他都用提前准备好的锥子,在大腿上刺一下。

500

警枕

警枕的主人公也很有名,就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司马光。

司马光是少见的,从小学到老的典型人物。

司马光幼时记忆力较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付出过很多的努力,别人学习他学习,别人休息他依然学习。

500

做官后,司马光不但坚持学习,而且还更加努力了。

他住的地方除了床上用品外就是书。而且为了敦促自己读书,他用的是圆木枕头。当他读书太累时他就睡一觉,但是圆木头非常容易滚动。

只要略微移动,枕头就会滚走,而头也会掉在木床上。惊醒后,司马光就会继续读书,他把这个枕头的名字叫做——警枕。

皇室用“鼻烟壶”提神

鼻烟壶是盛装鼻烟的容器,原为西洋之物,在明末清初时期传入中国,吸闻鼻烟成为了一种风尚,帝王将相、王公贵族都甚是喜欢。

500

因此,那时候的鼻烟壶融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集中了书法、雕刻、镶嵌及漆器、瓷器、珐琅等工艺于一体,发展出了各式美不胜收的鼻烟壶,并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光彩。

吸鼻烟的习惯源于印第安人,把优质的烟叶、药材和香料放入这小小壶中静置数十年之后吸闻,有明目提神之功效。

02

一生喝5万杯咖啡的写作狂人

再来说说国外的~

“没有咖啡,就没有《人间喜剧》。”有专家统计过,19世纪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一生大约喝了5万杯咖啡。

巴尔扎克既不抽烟,也不酗酒,但为保证写作时清醒,他嗜咖啡如命。

他在白天的写作空隙里,总会跑去巴黎街头购买咖啡豆。

500

他曾说过:“我将死于3万杯咖啡。”

果然,他四十岁后身体每况愈下,他所患的心脏肥大症,和极度过量饮用咖啡大概是脱不开干系的。

我记得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记得老师说巴尔扎克的写作量很惊人,后来才知道他这么能写是因为喝咖啡带来他灵感上的刺激,疯狂起来的时候就空腹喝咖啡。

500

( Paul Giamatti在电影中扮演的巴尔扎克 )

《纽约客》作家BRENDAN O’HARE臆想了巴尔扎克喝完每一杯的心情。

原来,巴尔扎克的著作都是这样写出来的......

1杯:啊!一个伟大的开端从喝一杯美味的热咖啡开始。

2杯:第2杯咖啡,如此香浓,滑进了我的肚子!

3杯:我喜欢写作,但是我也喜欢每天喝50杯咖啡。

4杯:哦不!这杯奶油太多了。但没关系,我还有四十六次机会弥补这个错误。

5杯:还是太多奶油了,我需要继续学习才行。

6杯:哎呀!这次我没有添加足够的奶油。

7杯:完美的奶油比率,耶!

8杯:我应该把这个比率记下来才对。

9杯:“一个人评判的越多,他就会爱得越少。”——这是我在1829年的作品《婚姻的生理学》所写的。其实我当时说的是咖啡,我真的应该把这牢记在心,尤其是当我抱怨奶油比率的时候。

10杯:嗯,幸运的第10杯!起床的时间到了,我会竭尽全力,写出最完美的故事。

....

直到50杯:哇!第50杯!你不知道吗,我已经有一个很好的灵感去描绘法国社会的现实,就像往常一样!现在竟然只是早上11:30,想到我明天还能喝到我最爱的饮品——咖啡,实在太让人兴奋了!

他有句话形容这种感觉:

“思绪如庞大军队行军般前进,仿佛要进行大战一般;记忆则像是拿着随风飘动的旗子快步迎面而来;对比像是轻骑兵一样急如奔马;而逻辑思考则像是火箭,它的炮火带着呼啸声疾驰而过;灵感则有如射手般集中在阵地里待命,人物开始有了造型,纸张也渐渐被墨水覆盖。”

巴尔扎克对现实主义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

500

他以“编年史的方式”描写逐年描绘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他所创造的人物高老头、葛朗台、高布赛克、拉斯蒂涅、吕西安、贝姨、伏托冷等等几乎已经成为文学史不同类型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样板形象,对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笔和纸是他写作的武器,那么我觉得咖啡本身等同于他的大脑。

03

二战中像打了鸡血的纳粹德国,其实全靠吸毒。

二战中纳粹德国用闪电战打的法国和波兰节节败退,这支永不停歇的军队背后其实是德国全国性的药物和毒品滥用。

500

1939年的11月9日,波兰前线一名19岁的纳粹德国士兵给远在科隆的父母写信说道:“这里太艰苦了,我要隔2到4天才能写一次信,希望你们理解。今天写信的目的,主要是想让你们帮我弄点甲基苯丙胺。”

这个向家里要甲基苯丙胺的人就是后来诺贝尔奖得主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

二战时期德国拜强大的化学工业所赐。二战时的德国甲基苯丙胺供给充足,无论是空军还是海军都大量使用这药。甚至当时德国的药店里也能买到。

不过当时使用最多的是当时的德国陆军,有记载二战中一共发了两亿片。

甚至像伯尔一样的士兵会向家里索要。

500

无论是漫天黄沙中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还是冰天雪地里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这种小药片成了军人们最好的伙伴,仅仅在1940年4月至7月间,3500万片甲基苯丙胺药片(世界上第一种黄金比例的摇头丸)被发送给了德国士兵,药片的包装上贴着“兴奋剂”字样的标签,说明书上则说“吃1至2片,就可以不用睡觉”。

很快有人发现,有些士兵服药后,身体出现了盗汗、失调等症状,甚至有人送命。

就算有可能死去,全世界的军人还是不可避免的使用了兴奋剂,毕竟和必死比起来 还是可能死更可爱。实际上到了战争后期德国元首希特勒每天也都会注射低剂量的甲基苯丙胺。

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这些小药丸的功效。1942年1月的东线战场上,五百余名德军士兵被大量苏联红军包围了,他们想过突围,可是大雪没腰深,温度在摄氏零下三十度左右,如此恶劣的环境连行军都很困难,谈何突围?怎么办?不突围只有死路一条。

500

这股德军的指挥官毅然决定:发药片!

在及腰深的大雪中突围行军6个小时,越来越多的士兵感到筋疲力尽,他们宁可直接躺在雪地里死去,也不想再走了。

不想点办法全会死!服药半小时后,士兵们都说倍感精神,行军中也灵活了许多。

最后多一半人逃出了苏军的包围...

令人遗憾的是纳粹帝国虽然崩塌,但是毒品问题还是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消失...

04

有人为提神疯狂喝咖啡,也有人为了战争胜利不择手段,疯狂吸毒。

从古往今来的案例,我们得知

虽然提神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我得还是劝你最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神可以,但也得适当,如果过了这个“度”...

那你可就真得为自己的身体“提提神”了。

与君共勉。

. End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