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超级英雄的世界,如何拯救自己的平凡生活丨书单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看过了热血大片和惊奇冒险故事后,对自己没有英雄豪情的生活感到无味?
然而罗曼 · 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今天推荐的书目中,主人公都是平凡无奇的普通人,他们生活在各自的大时代里追逐着自己的理想。他们不被人注意也不会被铭记,却生出了一股罗曼 · 罗兰口中的平凡的英雄主义。
卡斯伯特是一个英国流浪汉,年逾九旬,身材魁梧却肥胖体虚,穷困潦倒,经常因为喝酒变得疯疯癫癫。这个形象绝算不上体面的老头,就是《夜袭动物园》的主人公。
这是一本奇幻小说,故事发生在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2052年。在狂热组织“天堂之门”的鼓吹下,人类大肆捕杀全球动物,因为消灭“低级生物”才能死后通往“高层世界”。
而伦敦动物园,成为地球上最后一个完整的动物资源库。开头那个穷酸的流浪汉卡斯伯特,决定拯救这个动物园的动物们。不过别误会,卡斯伯特并不想做拯救世界的大英雄,拖着数十年心肌病的身体他仍帮动物们出逃,只因为他坚信,救下动物园,他就能寻回失踪多年的哥哥小德……这个老头看似卑微平凡,找到哥哥却是他多年未熄灭的梦想。
作者比尔 · 布龙花费了14年的心血来撰写这个故事,出版后,被美国媒体称为反乌托邦的“奥威尔式”作品。在小说里,作者对未来的描写,覆盖了政治、医疗、宗教、媒体、生态环境等等,在并不遥远的2052年,人类看似虚幻的疯狂行为却又有一丝真实。
在这本充满幽默讽刺的小说里,你将读到的不仅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奇幻故事,亦是荒诞未来中一个流浪汉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追梦之旅。
在今天的世界,身为一名女性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那些每日为女性平等权利大声呼喊的人们在思考,无数普通的女性也都在自己的生活里,寻找着答案。
曾经执导过电影《天使爱过界》的法国导演莱蒂西娅 · 科隆巴尼,在她的小说处女作《辫子》中,讲述了三个生活境况完全不同的女性的故事,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第一个女人斯密塔,是印度最底层的“贱民”,她从六岁起学习徒手掏粪,女儿注定未来也要继续这种工作。而斯密塔在这种无法反抗的底层生活里,却生出一种坚决,一定要女儿去读书。
与此同时,生活在意大利西西里的朱丽娅,想要挽救家中要倒闭的假发工厂,她拒绝了联姻解决问题,而是决定自己去印度收购头发。
第三位女性是光鲜亮丽的加拿大律师萨拉,在目睹女同事因为怀孕被撤职后,她为了事业拼上了全部。她在工作中隐藏自己的怀孕,就像人们掩饰婚外情。然而患上癌症后,她仍旧遭到了事务所的冷眼相待。这三个素昧平生的女人,最终因为一根辫子,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作者莱蒂西娅指出,对于所有女性来说,不管是生活在落后的印度或者是发达国家,她们都在被各种各样“责任”和“命运”的要求着。
所幸的是,小说里的三个女性,她们虽不是什么女性意见领袖,但在各自的生活里,都没有失去抗争与奋发的心。回到现实,更多的普通女性们,是否也在平凡日常里,这样为自己追逐着梦想呢?
提到英国作家萨拉 · 沃特斯,其最令人熟知的,是她的小说《指匠》被韩国导演朴赞郁改编为电影《小姐》,大受观众和影评人称赞。
这位女作家创作的“维多利亚三部曲”《轻舔丝绒》《灵契》《指匠》,均带有独特的历史视角,并且兼具文学性和娱乐性。这本曾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的《守夜》,也延续了这种文字特质。
萨拉 · 沃特斯在写历史小说时,相比那些显赫的历史人物,她更专情于那些“历史遗落的、未曾注意到的人群”。当“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被历史放置在动荡局势和大是大非前,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勇气、我们的爱情将何去何从?
《守夜》采用倒叙手法,从战后1947年,回溯到1944年,最终抵达1941年,讲述了四组平凡人在战争中的人生遭遇。
曾经开着救护车冲锋救世的凯,如今一人孤独地走在战后伦敦萧索的街头;年轻健康的邓肯在蜡烛厂里消磨着自己的生命,似乎对生活再无理想;婚姻介绍所二楼的防火平台上,相对抽烟的海伦与薇芙,每每想敞开心扉,却总是欲言又止……
作者利用倒叙手法,先呈现给读者的,是主角们如今一潭死水的生活,进而才慢慢引领读者走进二战时,四个小人物荡气回肠的经历。四个普通人,因为战争的野蛮、反常、失序,却割裂了世俗与阶级,得到了异样的自由。小说中的女主人因为战争,获得了曾无法想象的工作机会,也得以自由地选择爱情。
小说的节奏由慢及快,在书的最后一页,抵达的不是故事的终结,而是一切的开始。
在你已经身患癌症,但死神愿意与你交易,让你去拯救一个让你感动的小女孩,但你在世间的痕迹被抹去,你会如何选择?
《时间的礼物》中的主人公“我”,就面临这样一个与死神的交易。活到45岁的“我”,把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贡献给了工作,因为“我”坚信创造财富才是时间的正经归宿。当“我”终于事业有成时,妻子和儿子早已离开了。
在癌症病房里,“我”认识了隔壁的五岁女孩。她天真浪漫,用蜡笔给椅子涂颜色、用牛奶盒做恐龙、给兔子玩偶讲故事,自己患病却一直安慰妈妈不要难过。她期待妈妈的睡前故事,期待上学,期待着明年的生日会,这个小女孩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以及那些“我”没有为他做的事情。
这样一个有关时间和选择的故事,出自被称为“暖心小说之王”的弗雷德里克 · 巴克曼,他的笔触一如既往地会催泪,这本书克制冷静的文字下,藏着一个关于亲情、家庭、选择的悲伤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他一直在思考为家庭做出选择的问题。某年圣诞夜,看着在身边熟睡的妻子和孩子,他写下一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每个普通人来说,时间是一种非常公平的东西,给了自己就不能给父母,给了工作就不能给孩子。我们最终成为怎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人生,都源于每一次的选择下我们如何用掉自己的时间。
《盐之屋》故事的开篇,是一场“咖啡占卜”。母亲萨尔玛在一杯咖啡渣中,在女儿艾丽娅婚礼前夕,读到了女儿的未来,旅行、幸运、不安定的生活。她将忧虑咽下,只告诉了女儿部分预言,然而她没想到的是,艾丽娅颠沛流离的一生,竟是由于一场只持续了六天的战争。
当失去房屋或者家园时,家意味着什么?这部精湛典雅的小说描述了一个巴勒斯坦家庭在寻求这个问题答案时的挣扎,以及这个问题如何困扰他们的后代。
这部小说中的萨尔玛一家,在战争中被迫离开家乡;艾丽娅的哥哥卷进一个政治军事化的世界,无法逃脱;艾丽娅与丈夫流落科威特,然而在1990年战争再次发生,他们再次失去家园,被迫逃离……最终这个家庭四散各地,他们不得不在异国他乡应对文化差异小心地生活。
作者哈拉 · 艾兰在书中,描写了大量的生活片段,在这些琐碎的细节之下,喜悦与痛苦交织,沮丧与兴奋融合,渴望与厌倦并存。“希望”与“失去”,不断在萨尔玛一家中交错上演,也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一直令人感同身受。
一场持续六天的战争,绵延四代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人们在炮火中所梦想和追逐的全部,只是一个“家”,而他们“记忆中的房子闪着白色的光,好像盐之屋,潮汐过后,不留一丝痕迹。”
📕
编辑 = Cellur
图片来源 = GIPHY、Pexels
商务合作 wd@unreadsky.com